第92届奥斯卡颁奖礼正在进行,《1917》在继获得最佳音响效果后,收获最佳摄影奖。这是《1917》罗杰·迪金斯的第15个奥斯卡提名,第二次获奖,上一次是2018年的《银翼杀手2049》。
这是一部以一战为背景的片子,导演萨姆·门德斯与摄影师罗杰·狄金斯坐镇,用全场自然光和长达一百多分钟的“伪·一镜到底”长镜头(类似《鸟人》),拍出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
该片在今年的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上大获全胜。好莱坞传奇摄影大师罗杰·迪金斯为该片掌镜,“一镜到底”营造了紧张的沉浸感,同时又用高超的技巧全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就电影的故事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宏大高远的故事,《1917》讲述的是一个在一战战场上一天之中发生的简单故事:1917年,一战正进入最激烈的阶段,英国与德国两军处在胶着状态。两名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斯科菲尔德(乔治·麦凯 饰)和布莱克(迪恩垫查尔斯·查普曼 饰),本来正在暗自揣测着战争是否即将结束,他们都惦记着圣诞节能够休假吃上期待已久的火鸡。但突然间,两人临时接到了来自将军的命令,要擅长使用地图的布莱克,和斯科菲尔德一起穿过重重障碍去送信给前线,告诉他们停止进攻。
时间有限,八小时内他们要走出漫长战壕,跨过德军临时撤退留下的营地,把信件送给时刻有死亡危险的前线。
武器弹药物资都很有限,德军明显图谋反攻的撤退意味着前方状况不甚明朗,没有人看好他们能够成功。可此行他们必须达成目标。不仅因为布莱克的哥哥就在前线的第二营,更因为整个先头部队都正在走向德军蓄意布下的陷阱中,如果布莱克和斯科菲尔德不成功阻止这场进攻的话,整个营的1600多名战士都将为这次错误的行军决定献出生命。
“Time is the enemy”,时间才是最大的敌人。
《1917》的全片就是布莱克和斯科菲尔德一路带着信件,分秒必争地前行,走出战壕,跨过战地,途径农场,历时许久后送达信件的过程。
因此,整部电影最大的“噱头”就是它贯穿全片的长镜头。
近些年文艺电影时常用长达X分钟的长镜头“炫技”后,《1917》这个“一镜到底”让人打个问号,不过看过电影后就会了解,这样一个一百多分钟的长镜头有很多巧妙的剪辑点。
这个长镜头给观众的是更深刻的故事感和代入感。从运镜上可以看出,导演在建构脚本时就已经有了充分的场景排布。
镜头随着主角一路冲出战壕,走向远方。战壕里路过的伤员,空旷农场上遗留的牛奶,被炮弹轰炸后的废墟,断桥连不上的河流两岸,还有炮火四起的前线,整个长镜头给了观众非常舒畅的观影体验。
这份舒畅感,不仅在于这个“一镜到底”的完整性,更在于在整个镜头推进过程中导演对情绪的堆叠和掌控。
“你若失败,便会有一场屠杀”,平凡的动人之处大概就在于,战士把这句话所代表的沉重责任全都扛了起来。
据了解到,该片已经上线了幕后特辑,拆解了他们是如何做到这支长镜头。
在特辑里我们可以看到,主创人员们排练了4个月,重复了无数次的奔跑和镜头跟随。
在还原了真实长度的战壕里,在主创奔跑的身影里,他们努力做到了预告里的那句“一镜到底,身临其战”。
为了研究如何照明如何运镜,剧组甚至做了微缩模型场景专门研究等等,所以说,这支幕后特辑可以说是业内长镜头技术的教学示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