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三兔共耳”图、武僧演武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细品央视春晚文博盛宴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1-22 10:16:12

2022年春晚,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节目《只此青绿》口碑炸裂!三星堆爆款文物——青铜大面具引爆春晚,文物节目频频出圈,是五千多年文化自信的魅力。

2023央视春晚刚结束,就被扒出其中蕴含的文物彩蛋。2023央视春晚总导演是于蕾,曾策划制作现象级精品节目《国家宝藏》。鉴于对于文博的丰富积累,在央视春晚上蕴含丰富文物元素,也是水到渠成。

从春晚舞台上庙底沟元素花纹霸屏,到小朋友身上的三兔共耳图案来自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从赵文卓携武僧团演活少林寺壁画,到舞蹈《锦绣》灵感源自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还有兔圆圆、古代典籍中的神兽,春晚带来的传统文化盛宴令人品味不已。

霸屏的花纹里藏着华夏民族的由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兔年春晚舞台霸屏的庙底沟元素花纹。2023兔年央视春晚总导演于蕾透露,2023年央视春晚的舞美设计体现“满庭芳”的理念,取意自中国古典文学词牌名,通过演播大厅多个方位的设计,共同营造祈愿圆“满”的中华大家“庭”尽展“芳”华的主题气象。

该创意取材自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甲骨文中,“华”即“花”;在《说文解字》中,“华”由花蕊和花蒂造型组成,本意为花朵。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提出,“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即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而华山则是可能由于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

考古学家得出这一结论所依据的文物来自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曾用名“华县”)的泉护村遗址。庙底沟文化以彩陶和尖底瓶为标志,影响范围东至大海、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青海、北至长城沿线,可以说形成了“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里,众多精美的彩陶被分门别类摆放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彩陶艺术的繁盛。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

1965年,苏秉琦在《关于仰韶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中依据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标本,首次仔细研究了庙底沟时期的一类特别的彩陶。他以阳纹和阴纹混观的方法,辨认出这类彩陶所描绘的是菊科和蔷薇科的两种植物花卉图案,而且花瓣、茎蔓、花叶齐全,这就是玫瑰或月季。在对庙底沟文化彩陶众多的解释中,以苏秉琦“玫瑰”说的影响最大,也最受学术界重视。

孩子身上“三兔共耳”来自敦煌壁画

202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精彩上演。开场节目《花开种花家》中,一群戴兔头帽的孩子们萌翻全场,河北阜平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虎头虎脑的孩子们变身可爱的兔宝宝,向观众送上甜美纯真的新春祝福。2022年2月,同样在春节期间,由44名山里娃组成的阜平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登上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舞台,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

但你知道吗,小朋友身上的三兔共耳图案来自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三只兔子只有三只耳朵,头尾相连,绕着一个圆心在奔跑,代表生生不息。据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介绍,“三兔共耳”图案在莫高窟至少有21幅,其中90%以上都出现在窟顶的藻井,图案配色高雅,绘制精美,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藻井。

“三兔共耳”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融汇的成果。目前,在波斯的一些铜牌,还有埃及、叙利亚的一些陶片瓷片上面,甚至是欧洲的一些教堂装饰上也找到了“三兔共耳”这种图案,专家普遍认为它们的年代在公元12世纪到15世纪,但莫高窟的“三兔共耳”图案应该在隋文帝开皇四年到开皇五年,也就是说在公元6世纪末,要早600年。”

为何要用兔子的图案呢?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赵燕林受访透露,在古人看来,兔子生殖力极其旺盛,一直被认为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同时,女性和代表月亮的兔子都属阴性,所以兔子不仅是月神的化身,更是“阴水”的延展,这与莫高窟藻井这一洞窟中心图案需要“以水克火之功能”一脉相承。

那为何是三只兔子?三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一种特殊的寓意。比如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只兔子它代表着往复循环,然后有着不断繁衍或者永生这样一层含义在里边。所以就是永生这样一层意思和佛教的那种涅槃思想又是极度吻合的。三只兔子是“前世”“今生”和“来世”的象征,三者循环往复,与佛教“因果报应”“因果循环”“生死轮回”之说相契合。研究发现,“三兔共耳”图案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纹样更为接近。

此外,央视春晚与兔年有关的文物还包括春晚吉祥物“兔圆圆”,它具有活泼的萌萌态,亮亮的大眼睛,“万物有灵”的东方表达,以及距今6200万年前“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典型特征的四颗门齿。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动物,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先生发现并命名。在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潜山市博物馆,都可以看到安徽模鼠兔仿制化石标本,化石原石现收藏于中国古动物博物馆。

而兔年生肖形象“兔团团”则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兔子灯,采用陕西凤翔泥塑的传统纹样作吉祥纹饰,寓意血脉丰盈,福气满满。

赵文卓携武僧团演活少林寺壁画

2023年春晚武术节目《演武》将传统武术与AR技术融合,节目创作灵感来源于少林寺观音殿内的《武僧演武图》壁画。赵文卓携少林武僧团、河南少林塔沟武校,动作行云流水,招式刚劲有力,定格千年古刹的精彩瞬间,带领我们穿越百年古画,看中华武学时代闪耀。令不少观众耳目一新,大呼“中国功夫就是牛!”

在过去的20年间,塔沟武校曾经参加了19次春晚演出,今年是他们的第二十次。据全程亲历者、教练张虎介绍,要体现出“传统武术”的味道,这是央视导演组的要求。演员团队和导演组查阅了很多资料,仔细揣摩,反复修改。其实从技术动作的难度讲,今年的节目并不是最高的,但经过艰苦的创排过程,整台节目韵味十足,难点和亮点也恰到好处。

这幅绘制于清末的《武僧演武图》,高3.47米,宽5.36米,面积18.599平方米,描绘了少林寺武僧在大雄宝殿前的徒手格斗场景。共分16组,总计33位武僧,场面绘的是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满族大员麟庆代巡抚杨梅梁祭嵩山至少林寺,寺僧为之演武的场景。

其构图与以往历朝历代所作壁画有较大不同,该壁画画面构图具备极为强烈的透视感,呈以画面中心为原点向四方散射状,极具视觉深度和空间感,颇有文艺复兴时期西洋壁画之风。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范存刚说,这幅壁画采用了壁画中常用的“面面观”的构图方式,即画家对于存在与空间中不同方位的景物逐个观察,把这些观察所得组织到一个画面上。其中还有焦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近大远小,极具视觉深度。“明代末期,西洋画法和透视画法开始影响到中国的多种绘画类型,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或许兼修了西方的绘画知识。壁画有装点空间的作用,观音殿的空间不大,但我们站在那里,会感觉空间因为这幅作品而被放大。”

《锦绣》舞动国之重宝背后有故事

央视兔年春晚上,舞蹈《锦绣》来自于荣获文华大奖的舞剧《五星出东方》中“汉锦”舞,舞者们垂眸而出、步伐轻缓蹁跹,顿挫有力,传递出内敛而含蓄,具有独特古典韵味的美感。

据悉,舞剧《五星出东方》由北京歌剧舞剧院、新疆新玉歌舞团演出。前不久刚刚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后续还将进行全国巡演。较之剧场表演,《五星出东方》“汉锦”舞段在春晚上历经多处的调整,以便在央视高清细节的捕捉下更加华丽地呈现汉锦华服的震撼之美。特别是央视春晚舞台有4K/8K、AI、XR等新技术加持,为舞段的呈现赋予了更加广阔的观赏视野,舞者与舞台融为一体。在舞者的袖舞翻飞中,现代科技与古老文明交相辉映,为观众们打造出一场现代与历史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

这段舞蹈从国之重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中汲取灵感,依托千年织锦的瑰丽,舞出中华文明的风采。磅礴气势一展大汉威仪,再现传奇国宝文物织锦的传奇魅力。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于1995年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尼雅遗址,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上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历经千年,色彩依旧艳丽如初。

热门小说《鬼吹灯》中,曾有过对精绝女王的描述。女王为了获得力量与“鬼眼神”建立契约,献祭自己的双眼换取无边的法力。作者脑洞大开,但精绝国在历史上,却是真正存在的。发现这块五星锦的尼雅遗址,被普遍认为就是精绝国遗址。

从这里发掘出的“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枕,“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讨南羌 ”锦残片),还有“延年益寿大益子孙”锦衬袖残片、“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覆面、“凤头形绢帽”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蕴含了千年前丰富且珍贵的历史、人文、艺术、美学等信息:织锦上“五星”“中国”的篆体汉字、寓意祥瑞的古代天文星象学、珍奇瑞兽的古老图腾,更有精美绝伦、价值极高的织锦织造技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经过纺织考古专家分析和鉴定,判定其是由五组经线和一组纬线织成的五重平纹经锦,不论是花纹色彩,还是织造工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之所以能发现这件文物,源于考察队因误车临时改道。和田博物馆长艾再孜·阿不都热西提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一行人是原计划去北边的N14遗址,计划在那进行调查然后发掘。途中误车,改道过程中,考察人员刚好坐在驾驶员后面的位置,突然发现露出来了一个棺。把这个情况当场汇报给总领队后,大家下车给这个棺编号为1号墓。经过研究,决定临时改变这次发掘考古计划。这才有了后面震惊世界的发现——五星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