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这一天,常州观鸟爱好者群体“常州自然观察团”发布了一份名为《长荡湖湿地鸟类观察》的“摸家底”式独立报告。这份报告统计并分析了近两年来长荡湖湿地的野生鸟类观察情况,希望借此唤起更多公众关注本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并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
去年和前年相比观测总鸟种数略有上升
“湿地为数以万计的迁徙水鸟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观测到的鸟种丰富程度作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外在指示。”“常州自然观察团”的发起人,我市资深观鸟爱好者“曼巴荒原”介绍,据统计,2022年,在长荡湖湿地共观测到鸟种18目53科222种,其中雀形目90种,占比41%;鸻形目41种,占比18%;雁形目28种,占比13%;鹈形目13种,占比6%。依赖湿地生境繁殖、越冬和过境停栖的水鸟93种,占比41.9%。
而2021年,在长荡湖湿地共观测到鸟种16目50科216种,其中雀形目81种,占比38%;鸻形目50种,占比23%;雁形目和鹈形目数量占比与2022年相近。依赖湿地生境繁殖、越冬和过境停栖的水鸟102种,占比47.2%。
2022年5月,黄胸鹀(国家一级保护物种,IUCN极危物种)
“曼巴荒原”说,两年来,在观察范围和频次相近的前提下,2022年观测鸟种数略有上升。他说:“相比前年,去年新增鸟种包括白鹤、斑背潜鸭、小白腰雨燕、鹊鹞、红嘴巨燕鸥、渔鸥、红胁绣眼鸟等。但我们没有再记录到白腰杓鹬、斑尾塍鹬、大滨鹬、红腹滨鹬、红颈瓣蹼鹬、灰尾漂鹬、剑鸻、阔嘴鹬、长嘴鹬等;小杓鹬和东方鸻虽春迁有记录,但仅为零星个体。”
他说,分析两年的数据,鸻鹬类水鸟较前年有所减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春秋迁徙季我市原本适宜鸻鹬类水鸟停栖觅食的浅水滩涂生境有所改变。但雀形目中北鹨、黄胸鹀等“高光”过境旅鸟较为稳定;雁鸭类水鸟在冬季的长荡湖有比较稳定的越冬区域,从种类上看近两年也相对稳定。
2022年5月,小鸦鹃(国家二级保护物种)
白鹤、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高光鸟种”达数十个
“2022年11月15日,上午9∶11,汤晓梅老师(金坛观鸟爱好者)从长荡湖西路传来了一张望远镜镜头里的模糊照片,虽不是高清大片,但绝对是一张载入常州观鸟史册的珍贵影像!”让“曼巴荒原”回忆起来仍如此激动的原因,是图片的“主角”,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极度濒危物种白鹤。汤晓梅观察到的4只白鹤,包含3只成鸟1只幼鸟,刷新了常州的鸟种新纪录。可等到众多鸟友赶去时,它们已经杳无踪迹。
类似白鹤这些被观鸟爱好者称为“高光鸟种”的,在过去两年的长荡湖鸟类观测中,不在少数。“曼巴荒原”说,根据2021年2月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去年一年在长荡湖观测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共5种,除了白鹤,还有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黄胸鹀、青头潜鸭;观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共37种,其中包含猛禽18种(包括鹰形目12种、隼形目4种、鸮形目2种)、鸻形目3种、雁形目7种等。
2022年5月,夏候鸟水雉(国家二级保护物种)
按照IUCN国际濒危动植物红色名录,2022年长荡湖共观测到近危级以上的受胁物种18种,其中包含极度濒危物种白鹤、黄胸鹀、青头潜鸭3种;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东方白鹳2种;易危物种红头潜鸭、鸿雁、田鹀、小白额雁4种;近危物种鹈鹕、白眼潜鸭、半蹼鹬、凤头麦鸡、黑尾塍鹬、红颈滨鹬、红颈苇鹀、罗纹鸭、弯嘴滨鹬9种。
“曼巴荒原”说:“在长荡湖观测到的这些鸟中,青头潜鸭有较稳定的越冬记录,白鹤、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黄胸鹀均为过境旅鸟。水雉有稳定且数量较大的繁殖育雏记录。白琵鹭的越冬记录显示其数量较为稳定,在30—50只。棉凫夏季有稳定记录,但没有发现繁殖行为。小天鹅有稳定越冬种群,数量在60—80只。鸿雁和白秋沙鸭有零星越冬记录。花脸鸭2022秋季有多次目击记录,数量为单只或4—5只小群活动;白额雁和小白额雁似乎以过境为主,这三种都还没有稳定的越冬记录。”
4月,小滨鹬,内陆少见旅鸟
扎根本土,对长荡湖鸟种“摸家底”
“这几年受疫情等影响,身边的观鸟爱好者扎根本土,对常州的观鸟活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还发起组织了常州观鸟大年、观鸟导赏等活动。正是因为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在两年里对长荡湖周边的鸟种进行了‘摸家底’行动。”“曼巴荒原”说。
成立于5年前的“常州自然观察团”,最初的观鸟成员不超过20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团员”稳定在260多人。“目前长期参加长荡湖鸟类观察的有10人左右,今年还新增了几位鸟友。”“曼巴荒原”表示,“大家用观察和影像数据记录一座城市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与变化,本身就是公民参与湿地保护的重要体现。”这10人里,有阿惠、David、海豹、猪笼草、老黄(以上均为网名)等。
“曼巴荒原”在进行观鸟科普讲座
“曼巴荒原”说,在长荡湖湿地观鸟时,大家也曾遇到各种不和谐的场景,如猎枪盗猎、弹弓打鸟、拍鸟人为拍“飞版”轰赶水鸟、猛禽诱拍、拉网或声诱盗猎、地笼困鸟、燃放鞭炮等惊扰水鸟、噪音污染、露营野餐后垃圾遍地、湿地周边旅游开发或生产作业过程中导致栖息生境变化和丧失等。
对于这些问题,“曼巴荒原”说:“有些我们当场制止或进行了救助;有些我们通过110、12345等进行了举报;有些我们与长荡湖管委会、常州自然资源规划局执法大队等管理、执法部门进行了沟通,提出了建议。这些问题,绝大多数都得到了重视和积极的回应解决。”
2022年4月,以“常州自然观察团”为发起方,组织了一次名为《长荡湖的一年》的野生鸟类观察微型展览,吸引了许多市民的关注。与此同时,大家还通过“毗陵物候志”“龙城观羽”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问题。
1月,东方白鹳(国家一级保护物种,IUCN濒危物种)
去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曼巴荒原”认为:“作为普通公众,我们可能无法参与到湿地保护的专业与科研层面,但我们能够做到在湿地不倾倒废物和丢弃垃圾、不随意放生、不驱逐惊扰湿地鸟类、不参与诱拍,遇到不文明行为或干扰、盗猎现象能积极劝阻和举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发挥民间力量,加强湿地生态重要性和生态保护宣传、组织志愿者定期巡护,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积极行动,将长荡湖湿地打造成为生态友好型湿地、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规划的生态旅游区。我们相信,长荡湖湿地的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据悉,“曼巴荒原”等人今年将再次组织开展长荡湖水鸟系列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