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歌唱祖国》主创谈|音符书写爱国情,舞步跳出匠人心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2-23 14:22:52

伫立在天安门广场,面对着迎风招展风中飘扬的五星红旗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是怀念染红旗帜的革命先辈,是感叹盛世安康,还是默默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美好的未来添砖加瓦。

1949年,王莘站在开国大典现场,当天安门广场上热烈欢庆的场景映入眼帘,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他当即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要创作一首歌,让中华儿女激昂传唱、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歌唱祖国》由此萌生。无锡市歌舞剧院据此创作了舞剧《歌唱祖国》,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对话主创。

用音符与舞蹈共谱华章

王莘先生曾说过,他一生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一首是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而舞剧《歌唱祖国》则是将王莘创作同名歌曲的心路历程,通过丰富的舞蹈语言在舞台上进行描绘,让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将其背后王莘老师的人格魅力与其拳拳爱国之情公之于众。

舞剧《歌唱祖国》的主创团队由编剧罗斌、国家一级导演王舸、青年作曲家杨帆、舞美设计刘蓓、服装设计阿宽、灯光设计任冬生、造型设计贾雷,青年编导柳雯、夏铭、李超等专家组成主创团队,同时也邀请了青年舞蹈家肖雨、秦熙以及本土艺术家蒋雨昊、王媛担任男女主角。

用轻喜剧形式讲述故事

在前期创作准备阶段,王舸在与王莘老师的家人进行交谈时发现,王莘老师性格幽默,家庭关系和睦欢乐,同时考虑到,若要对人物的生活细节进行表现,以传统舞剧的方式不易产生亮点,于是王舸灵光乍现,从而产生了以轻喜剧的形式叙事的念头。

传统舞剧中,舞蹈演员对于情绪的塑造十分鲜少,但本次舞剧运用轻喜剧的形式,寻找平凡生活中的拥有幽默氛围的桥段进行舞蹈的编创,同时在舞蹈添加大量快速的情绪转化,类似卡通化的动作方式,用舞蹈表现戏剧张力。“演员不仅要有能力,也需要有天生的幽默感。”王舸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将舞蹈设计中的幽默感更好地演绎。对于舞剧演员而言,这不仅是身体层面的开发,更是表现力的考验。

从配乐上看,杨帆表示“主要是把音乐舞曲化、圆舞曲化,同时根据舞剧对音乐进行变奏。”对观众耳熟能详的《少先队歌》《喀秋莎》等歌曲进行改编,时而宛转悠扬、时而轻松跳脱,与演员夸张的表演相辅相成,造就了使观众忍俊不禁的精彩场面。

在整个创作与复排期间,各位老师都面临着不同的困难,作曲杨帆表示“在音乐创作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能让观众通过音乐被带回到那个时代去。”在由肖雨接棒出演男一号后,王舸在编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根据新演员的个人特点对舞蹈动作进行细节的打磨;而面对紧张的排练时间,男主角肖雨认为巨大的动作量、体力的消耗、细节的改动都是对自己很大的考验。各位老师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边排边改,把一个完美的作品呈现到观众的面前,通过灵动的音乐与欢快的舞步,讲述一首爱国歌曲诞生的故事。

用生活细节塑造人物魅力

“幽默”“乐观开朗”“爱妻子”“爱音乐”“小人物里的真英雄”主创团队的老师们用这些词汇来形容王莘老师的形象。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主创团队前往天津王莘老师的故居进行采风,与王莘老师的家人沟通交流,对视频、文字等资料进行研究学习,为了更贴近人物本身,两位主演也对原型人物生活状态与习惯进行模仿。

一场演出中的细节不计其数,为了将其谙熟于心,演员老师也是殚精竭虑,面对记者的提问,肖雨表示“因为此次的改动比较大,以至于我在接受采访的同时,脑子里还是在想着剧中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可能没有办法百分百的集中注意力到采访中去。”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把他们生活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细节提炼出来,作为戏剧推演中的重要的节点。”编剧罗斌如是说。于是在呈现在舞台上便是,比脸大的茶缸、白色蕾丝沙发搭巾、黑白照片、二八大杠等等,演员们的发型、服装,种种细节也塑造出了真实的年代感。甚至是火车开动的声音,都要保证是20世纪50年代的声响,符合当时的实际。

整部舞剧,用众多的细节交代了王莘老师平凡的小人物的身份,再通过对《歌唱祖国》的传播与影响力的描绘,展现其人格魅力,塑造了一个“小人物中的英雄”,实现了其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状态。

以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王舸认为,讲好中国的人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所谓的中国故事也都是源于人,源于人们的生活。以舞剧《歌唱祖国》作为榜样,中国的文艺作品首先要塑造好中国人的形象,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优秀作品需要不断地打磨

近年来,无锡市歌舞剧院(江苏省民族舞剧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记历史使命,讴歌伟大时代,诞生了一批彰显中国气派、无锡特色的文艺精品,更在重大赛事中屡屡获奖,让“无锡创作”一次次名扬四方。

“对艺术负责,用精品说话。”无锡市歌舞剧院院长、舞剧《歌唱祖国》制作人之一葛丹绮直言,精品舞剧就是需要通过一场场演出的展现,不停地修改完善的。每年都在舞台上演出的《歌唱祖国》,自首演以就来广受好评。葛丹绮说,几乎每演一次,都会有多处的修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