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说江苏㊴ | “齐上戴家窑,一路兴化村”,这则俚语藏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盐民起义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2-23 16:12:47

在江苏的泰州、兴化、东台、大丰等苏中地区,人们经常会说起“齐上戴家窑,一路兴化村”这句俚语,意即只要大家齐心合力,一起去办事是非常的顺畅,那么这句俚语因何而来呢?其实,这与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盐民起义有关。

    张士诚遗像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朝廷的财政收入入不敷出。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政府开销和军费支出,就开始大量增发盐引,所谓“盐引”就是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盐引的增发使得盐价不断提高,盐业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的收入来源。虽然盐价不断提高,但东南沿海的以煎盐为生的盐民依然生活无着,吃了上顿愁下顿,盐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出生于白驹场的张士诚,打小就开始就跟乡亲们一起,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操舟运盐”,依靠卖苦力赚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后来,又跟一帮意气相投的朋友以贩卖私盐为生。张士诚少年时就“少有膂力,负气任侠”,他不仅身体健壮,武艺高超,而且为人仗义疏财,好打抱不平,虽然自己家里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可是每当乡亲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有求必应。渐渐地,张士诚在当地盐民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成为他们的带头大哥。

    草堰北极殿张士诚铜像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张士诚秘密联络了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以及壮士李伯升、潘原明、吕珍等十七名胆大的盐民,积极筹备武装暴动。由于事关重大,为了防止秘密泄露,张士诚他们把起义的地点选在了白驹场附近的草堰场北极殿。这天夜里,十八名热血盐民在草堰场的北极殿中挑起反元的大旗,他们歃血为盟后,悄悄摸进当地一个收盐税的恶霸家中,把这个平日里作威作恶、坏事做尽的恶霸乱棍打死。随后,他们打开恶霸家的仓库,把粮食和钱财分发给当地的老百姓。

    草堰北极殿


张士诚和大家一起商量,准备头一仗先打下离这里不远的戴家窑,以长士气。戴家窑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人在此地煮海为盐。到元朝时,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产盐、售盐的大集市,由于这里地处通衢要道,为缉拿走私贩盐,因而这里派有武器装备精良的元兵驻守。张士诚他们白天没有敢硬攻,而是趁天黑时分,带着起义的盐民向戴家窑进发。戴家窑的元兵早就听说张士诚在草堰场造反,因而提前就把守好营寨。黑夜中,张士诚的起义军已经到达戴家窑,攻打营寨时,只见张士诚一马当先,趁着月光,带领义军,一手高举火把,一手举着明晃晃的大刀,守城的官兵原以为他们是一帮乌合之众,没有刀枪,想不到义军个个都拿着大刀,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投降,少数顽抗的死在棍棒之下。第二天,投降的官兵发现,张士诚的起义军大多没有兵器,那些白亮亮、明晃晃的大刀原来都是白鲢鱼伪装的。在攻打戴家窑之前,张士诚一时无法赶制许多武器,就用渔民打捞的白鲢鱼,每人一条,绑在扁担头上,火光一照,铮铮发亮,寒光闪闪,这次以假乱真的战术竟使张士诚首战告捷。

张士诚在打下戴家窑后,获取了很多刀枪弓箭,声威大震,这里很多贫苦窑工和盐民纷纷加入了张士诚的队伍,队伍很快发展到近万人,张士诚率领义军沿戴家窑一路前行向兴化县城进发,沿途各个乡村的父老乡亲听说张士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纷纷箪食壶浆,沿路欢迎义军的到来,很快的兴化县城就被攻克。这也就是“齐上戴家窑,一路兴化村”这句俚语的由来。

攻取兴化后,张士诚又先后打下泰州、高邮、扬州等地。元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张士诚在高邮建都,称诚王,立国号大周,改元天佑 。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攻占平江(今苏州),迁都建政于此。从此他辟地日广,扼漕粮北运之道,据东南富庶之邦。

    戴窑老街


后来张士诚在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兵败被俘,不愿受降,自缢而亡。朱元璋手下的谋臣刘基认为戴家窑这个地方是张士诚的发迹之地、有“王气”,于是命人在戴家窑增建了七十二座砖瓦窑,用来镇住张士诚的这股“王气”。而此举却无形中进一步促进了戴家窑砖瓦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南京明城墙使用的城砖中,就有不少出产自戴家窑。

张士诚的盐民起义虽然说最终还是失败了,但“齐上戴家窑,一路兴化村”这句俚语却经历了六百多年的历史空间而流传下来,成为人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激励话语,在苏中地区广为流传!章国荣

39

【汉语中有52万个词语,我们常用的有一两万,而其中源自江苏的占有相当大比重。从一个一个我们熟悉的词语出发,寻根溯源,可以抵达词语背后的江苏历史,唤醒沉睡已久的文化记忆。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App“微史记”频道、“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上共同开辟“典说江苏”专栏,深入挖掘那些沉睡的江苏文化,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