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2月14日讯(记者 杨甜子)日本友人又来送诗句了!这一次是“苍苍来暮雨,淼淼逐寒流。”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衣带水的邻邦对于诗词的熟悉程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尤其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更是成为了表达友谊和善良标杆性名句。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导苗怀明教授认为,在一片简洁有力的“加油”之声中,优美的诗句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诗句表达了日本人民善良的愿望,和我们一起战胜苦难。这也是日本朋友们给我们上的一课,他们善良、真诚、慷慨的义举令我们感动。”
日本友人都能熟练使用的诗句,我们更应该了解背后的含义。苗怀明教授应邀为我们解读“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背后,你不知道的历史——
日本山下方亭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有人说它出自唐代高僧鉴真之口,这其实这个误解。何以为证?先看原始文献。
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是鉴真弟子思讬所写的《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
远承昔有日本长屋王子,敬信心重,造一千领袈裟,附向本唐,供养众僧。其袈裟缘上绣四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遗憾的是,这部书已经失传,但佚文仍保留了一些,幸运的是,其中就包括“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
《唐大和上东征传校注》
稍后日本人真人元开根据这部书撰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这部书今天仍能看到。该书虽然做了修改,但这句话还在:
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今我同法众中,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
《东征传绘卷》(局部)
这句话又见于《宋高僧传·唐扬州大云寺鉴真传》。
弄清楚这句话的来历,也就知道了其原创者。思讬是鉴真的弟子,他的记载来自亲闻亲历,自然是可信的。这是鉴真法师转述日本长屋王子的话,是长屋王子所写的一首佛教偈语,后者才是真正的原创者。
至于这位长屋王(684—729),系日本天武天皇之孙,高市皇子第一子。从这首偈语看,还是颇有思想和才华的,但平生事迹没有太多可说之处,后来死于宫廷斗争。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联
这句话虽然并非鉴真法师所创,但得到他的高度认同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成为他东渡传法的动力,经他之口,受到中日人民的喜爱。可以想象,如果鉴真法师不提到这句话,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广泛的传播。
鉴真法师为实现东渡弘法之愿,历经千辛万苦,十二年间六次努力,终于功德圆满。与之可以相提并论的是此前玄奘法师的西上取经。一位是东渡弘法,一位是西上取经,汲取新知,传承旧学,开明包容,两位大德高僧共同书写、见证了大唐文化的辉煌,一起创造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迹。
民国拓本《古大明寺唐鉴真和尚遗址碑记》碑额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各个方面影响深远,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也由此流传开来,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就这句话的内涵来讲,主要有三个指向:
一是鉴真法师。
后人谈到鉴真法师,往往会用这句话来赞美其大德,赞美其情怀。在扬州的大明寺里有一块石碑,即《古大明寺唐鉴真和尚遗址碑记》,立于1922年,碑文系当时的日本东方文化学院院长、文学博士常盘大定所拟,碑额上写着“山月异域,风月一天”八个字,是当时的江苏省省长、前清举人韩国钧所写。
扬州大明寺内还建有一座鉴真纪念堂,在纪念堂里所悬挂的对联中,也有这句话。
鉴真纪念堂对联
还有一些与鉴真法师有关的传记、论著及纪念集等,也喜欢用这句话作为书名。
可见后人已经将鉴真法师视为这句话的践行者和楷模,两者密不可分。至于那位原创者长屋王,则鲜有人提及。
二是中日关系。这句话伴随着鉴真东渡而得以广为传播,是中日友好的见证与象征。
因此,后世无论是谈及中日关系,还是中日文化乃至文学,总爱使用这句话作为书名,或者作为文章的题目,由此可见其深入人心的程度。
《风月同天:中国与东亚》
三是佛教。这句话本来就是一句日本王子所写的佛教偈语,完全符合佛教倡导的大爱精神,因而也受到历代僧人的肯定和颂扬。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丰厚的文化内涵,千年以来,这句话被不断传诵,受到人们的喜爱。
随着日本的援助物资,这一名句再次为人们所熟悉,风行一时,也并非偶然。
这句话不仅显示了一种博大的情怀和境界,而且也很有启发意义。我们现在所说的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等等,不都是这句话的现代版吗?
疫情期间,重新温习这句名言,别有一番感受。
时至今日,这句话早已超出中日的范围,成为一种人类的共识和财富。随着科技和资讯的发达,整个地球成为一个村庄,成为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大家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利益,谁都无法置身事外。这句话里所体现的那种大爱和情怀,不分国界,不分民族,它属于我们每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