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开启2020年联合海洋科考
2020-02-14 13:10:58

新华社仰光2月14日电(记者张东强 车宏亮)2020年缅甸专属经济区海洋与生态联合科学调查启动仪式13日在缅甸仰光迪拉瓦港举行,缅甸和中国的30余名科研人员将联合开展多学科综合科考。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政务参赞杨守征在启动仪式上致辞说,中缅海洋科技合作将在两国合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此次联合科考反映了两国深厚的“胞波”情谊。期待两国科学家通过相关调查,深化海洋环境、生态、地质和气候监测等方面合作,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续写两国海洋科技合作新篇章。

缅甸外交部领事和法律事务处处长佐敏昂表示,此次联合科考让缅中双方有机会讨论和分享海洋研究的相关经验,将提升缅中两国的友好关系。

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向阳红06”号科考船首席科学家周锋介绍,来自缅甸水文和气象局、缅甸海事大学等8家缅方单位和中国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南京大学等6家中方单位的30余名科研人员,将共同参与为期10天的海洋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综合联合科考航次。

他说,中缅海洋科考合作是中国自然资源部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海洋与生态联合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的科考合作对象包括缅甸和斯里兰卡。此前,“向阳红06”号科考船已在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印度洋连续执行了70多天的海洋与生态联合科考任务。

中国自然资源部“向阳红06”号科考船随行科研人员、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缅甸外交部、缅甸农业畜牧与灌溉部等相关人员出席启动仪式。

纯干货|“向阳红”家族傻傻分不清,解密我国海洋调查功勋科考船

2017-09-03 19:24


近期,国家海洋局海洋调查(科考)船“向阳红”家族频繁见诸媒体。

科技日报记者刘垠正搭乘“向阳红03”船,在东太平洋“漂”。

前排右蹲者为科技日报记者刘垠。


8月底,“向阳红01”船,“向阳红06”船相继出海。

对我国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船,公众更加熟悉,科技日报先后派出三位记者随船参加报道。

“向阳红”,听着响亮,意境又深远,从字面意思理解,带有十分明显和浓厚的时代色彩。

“向阳红”舷号诞生于何年,又有什么来历?这一家族一共有多少艘船只?舷号如何排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向阳红”家族为什么一度曾被称之为中国的侦察船、间谍船?

科技日报记者带你一一了解清楚。

奠定基础:让新中国海洋调查事业走向纵深

“01”,从数字理解,这是“向阳红”家族的老大。

海洋作家李明春曾对“向阳红”海洋调查船家族做过专门研究。

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第一艘“向阳红01”船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该船名自诞生并被命名已快50年。如今活跃在深海大洋的“向阳红01”船、“向阳红06”船、“向阳红10”船,只是以前舷号的重新启用,船本身也已非“向阳红”家族的第一代成员。

从岸滨观测走向海上调查,调查船是最重要的载体。

1958年,我国开展海洋普查,除将有限的几艘军地船舶改造后用于海上调查,大部分外业海上调查均由渔船完成。

全国海洋普查后,海军、中科院和中央气象局等部门和单位先后改装和建造了几艘舷号不一的调查船。

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一批舷号为“海调”的调查船开始驰骋我国近海。

之后的“曙光”号海洋调查船成为国家海洋局海洋调查船系列化的开端。

当时国家海洋局千吨级以下中型调查船舷号均为“曙光”号,但“曙光”号仅存在了10年左右,便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70年代,有关国家海洋局工作的定位和日后发展,在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有了目标: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

承载这一使命的是以“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为主导的海洋调查船队。

自1970年“向阳红01”船投入使用之后的30年间,“向阳红”家族调查船相继登上我国海洋调查的大舞台,并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78年11月,“向阳红09”船代表我国政府参加了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试验,这是新中国的海洋调查船第一次走进世界海洋科学调查的大舞台;

1980年5月,“向阳红05”船作为我国“东风五号”运载火箭试验海上编队的“旗舰”,见证了运载火箭的成功试射;

1984年11月,“向阳红10”号船承载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从上海起航,跨越两个台风生成区、酷热的赤道和常年盛行的西风带,两次横渡太平洋,航程4万多公里,开辟了一条我国通向南极的航线。

如今 ,我国首艘45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9”船是三艘功勋船中仅存的见证者和幸存者,做为一艘近40年船龄的老船,如以人的年龄为计己是暮年。

增改装前(80年代)的“向阳红”09船。 李明春摄

“‘向阳红’系列调查船是新中国海洋事业的第一批次序列化海洋调查船队。今天,这批海洋调查船虽然大多已退出我国海洋科学调查的舞台,却依然令人们眷恋和引为骄傲。”曾经多次随船出海的李明春评价,“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在近现代我国海洋科学调查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奠定了新中国海洋调查事业走向纵深的基础。

“向阳”家族为何少了“11、12、13、15”?

难以说清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总数量究竟有多少艘?舷号排序如何?李明春给记者提供的有关“向阳红”家族的资料显示:

向阳红01:上海708所三室设计,天气船,1970年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归属东海分局建制;

向阳红02:上海708所三室设计,水文天气船,1972年由广州造船厂建造,归属南海分局建制;

向阳红03:上海708所三室设计,水文天气船,1973年由广州造船厂建造、归属南海分局建制;

向阳红04:上海708所三室设计,水声船,1972年由江南造船厂建造,归属水声所东海站建制;

向阳红05:运输船“长宁号”改装,1972年改装完成,大洋考察船,归属南海分局建制;

向阳红06:上海708所三室设计,水声船,1973年由广州造船厂建造,归属水声所南海站建制;

向阳红07:上海708所三室设计,综合调查船,1974年由芜湖造船厂建造,归属北海分局建制;

向阳红08:上海708所三室设计,综合调查船,1975年由芜湖造船厂建造,归属北海分局建制;

向阳红09:上海708所设计,远洋综合调查船,1978年由沪东造船厂建造,归属北海分局建制;

向阳红10号:上海708所设计,远洋综合调查船,1975年由江南造船厂建造,归属东海分局建制;

向阳红14:上海708所设计,远洋综合调查船,1981年由沪东造船厂建造,归属南海分局建制;

向阳红16:上海708所设计,远洋综合调查船,1981年由沪东造船厂建造,归属东海分局建制。

从以上资料来看,“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计有12艘。那么,细心的读者便有疑问了:从舷号的排序来看,为什么缺少“向阳红11、12、13、15”号呢?

上世纪,“向阳红”号海洋调查船长时间被列入海军装备序列,并不时被称之为侦察船、间谍船。即使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仍旧有人没有见过某型“向阳红”号海洋调查船的踪影。这添加了“向阳红”家族的神秘感。

在李明春看来,这是可以说清楚,然而又难以说得十分清楚的问题。

10年前,李明春专门寻找当年的亲历者。

据当年的老同志回忆,在编制“向阳红”序列时,根据当时的造船计划,万吨级的计划建造3艘,舷号分别选定为“向阳红5、10、15”号;1000吨级至4000吨级的分别为“向阳红01、02、04、06、07、08”号计7艘;而4000吨级以上的分别为“向阳红09、14、16”号计3艘。

这样的舷号排序让外行人难以理解,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中间缺少“向阳红11、12、13、15”号呢?

关于这个疑惑,当年的老领导、老同志曾告诉李明春,“向阳红11”号、“向阳红12”号两艘船是商船,并不属于国家海洋局,当年为配合“向阳红05”号执行“718”工程远洋调查任务,被临时抽调很短时间,任务完成后归回了航运部门。

因为之后没再将该两个舷号给其他新船使用,这两个曾经使用过的舷号就空置了下来。

因种种原因,“向阳红15”号未能建造,故舷号一直空置。

至于“向阳红13”号,该舷号既没有被使用过,也没有被命名新船,至于原因,没有人能说清楚。

“向阳红”的舷号是缘何而来,又是在何种情况下诞生的,却一时难以说清楚。

2006年11月10日,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李德潮撰文曾回忆道:我曾经多方打听过“向阳红”命名的经过,但是无人能道其详。

1970年正值“文革”中期,由于国防的需要和国家海洋局广大海洋工作者的努力奋斗,我国的海洋科学考察事业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向阳红”舷号命名的创意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由当时的国家海洋局党委主要领导人、老红军李长如政委和沈振东局长拍板决定的。

据李明春查考,向阳红三个字是选用毛主席诗词中的手体字拼起来的,其中红字是《红旗》杂志的“红”字。

音译船名难以概括“向阳红”文化

“向阳红”的名字由来一时难以说清楚,李德潮的另一个疑问同样困扰了很多人:“向阳红”的英文译名是什么?除了音译的“Xiangyanghong”之外,有没有意译的船名?

为此,李德潮也请教过局内有关人士。他们都说不知道有意译的船名,而且,也不知道“向阳红”如何意译。

一位资深的船舶指挥曾给李德潮讲过一个故事:他搭乘“向阳红05”船出海,在太平洋上与某外国船不期而遇。

外船主动与该船联络,使用的是视觉通信方式(手旗、灯光、旗号)。

当时,该船舷号只有汉字,没有标写拼音。外船呼叫“向5”船的呼号是:维斯-5,维斯-5……

除了“五”字之外,“维斯”是什么意思,没人能解释清。

后来有人猜测,与“维斯”读音相近的英文有:“Vessels”,中文泛指“船”。对方不认得汉字,只好用“船-5”来称呼。

另有一个读音与“维斯”相近,又与“向阳红”有点关系的英文字是“face”,中文意译为面向、朝向、向。或许外船上也有认得几个汉字的人,就用“向5”(face-five)来称呼。

如今,随着“向阳红”舷号书写的规范化(带汉语拼音),这个尴尬或许可以避免了。

但是,“向阳红”海洋科学考察船没有英文意译的船名,仍然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

作为出色完成过多项国内、国际重大海洋科考计划的世界名船,对外国海洋界同行和广大关心海洋科学的人们而言,“向阳红”绝非一个仅具指代功能的“Xiangyanghong”音译船名就可满足。

李明春认为,应当将“向阳红”这个船名固有的我国海洋工作者忠诚于海洋事业的政治信念、艰苦卓绝的人文精神、科学探索的博大胸怀和奋发图强的自立意识意译出来,这样的英文名才能与英国的“挑战者”号(Challenger查林杰号)、美国的“海洋学家”号(Oceanographer奥申诺哥洛弗尔号)、俄罗斯的“勇士”号(Viriaz维舍兹号)相媲美。这样弘扬“向阳红”海洋调查船文化才能更加全面。

注: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