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意韵神州”谭利华与江苏交响乐团演绎徐振民经典作品专场音乐会将在江苏大剧院举行。这是一场“强强联合”的音乐会,指挥谭利华是我国乐坛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作曲家徐振民则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在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专业人才。现年90岁高龄的徐振民如今居住在南京,日前,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前往马群拜访了这位历经大半个世纪中国乐坛风云的老人。
从北京到南京
大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
今年虚岁90岁的徐振民已经须发皆白,但仍思维敏捷,往事在他的心中如昨日再现。
1934年,徐振民出生于山东烟台,少年时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那时起就已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等乐器。1952年,徐振民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开始了正式的作曲学习。
1951年,17岁的徐振民在南开中学时的照片
“我们当时一二三年级没有作曲课,靠你自己鼓捣,四年级才有。”徐振民回忆起自己在中央音乐学院求学的岁月,“我的老师苏夏原来没教过作曲,他是教别的课的。第一次教作曲,系主任江定仙就把四个最好的学生分给他了。”现在看来,徐振民的老师们堪称是“豪华天团”级的,当时的系主任是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定仙,也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创始人;与徐振民关系亲厚的老师苏夏则是我国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刚分到苏夏老师的手下,徐振民心里还有些打鼓,“跟着苏夏能学到什么呢?”巧了,1954年时来了一批苏联专家,一批青年教师开始跟着苏联专家学习,其中就包括了苏夏,“于是苏夏就把苏联专家教给他的教给了我。”
徐振民(左)与恩师苏夏
在1954年还发生了另一件事。现在人们在评价徐振民的作曲时,常常称赞其“和声美妙”,但当时学校教学中,和声课程称不上发达,为什么他的和声这么好,得追溯到1954年的夏天。“我们的和声老师人很好,但是教的课本太老了,学不到什么东西,光凭这些你什么事也干不了。”那年暑假,徐振民回到北京,他的姐姐当时是中央乐团的钢琴家,一天晚饭后,徐振民和姐姐一起在球场散步,恰巧碰到了曾经教过他的罗忠镕教授,罗忠镕是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荣誉勋章”获得者,“巧得很,罗老师问我最近在学什么,有没有听过拉威乐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我就说没听过,他说是好听得不得了。”回到学校后,徐振民马上借来了谱子,“哇!我一听茅塞顿开!”他一拍脑袋,“现在的和声这么丰富了,有这么多转调了!”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徐振民开始研究起了印象派的和声,德彪西、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等西方印象派音乐作曲大师都成为徐振民的心头好,“当时全国都没人做这事,这一年学下来,我的和声已经很先进了。”
回忆拉回课堂,从四年级起有了作曲课和作曲老师,学生们可以把自己前三年写的一些小作品凑一块开个学习演奏会,“当时我的作品一弹,苏夏第一句话就说,你现在的和声就很好,就用你现在的和声吧。”苏夏的授课方式与众不同,并不让学生从乐段开始写起,而直接让他写一首声乐变奏曲,并且给了一些苏联的作品作为参考,这首创作于徐振民学生时代的变奏曲现在已经成为钢琴系和作曲系的教材。
而徐振民的第一首重量级的代表作《钢琴协奏曲》则是在五年级时创作的,“1956年我上五年级了,当时就在琢磨毕业作品写什么。开学一见到老师,他说你写个钢琴协奏曲来,我说太好了,我想半天写什么想不出来呢,钢琴协奏曲好啊!”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乐章完成了,接下来问题来了,谁来演奏呢?“有个比我早毕业两年的同学说,他认得周广仁,可以帮忙把谱子送给她看看,周广仁一弹非常喜欢。”钢琴演奏家周广仁是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得奖的钢琴家,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的灵魂。在经过几次小波折后,这首曲子在院内礼堂首演了,由周广仁演奏,李德伦指挥,由此徐振民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曲家,也因为成绩非常优异,1957年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
本以为会在母校大展拳脚,而命运之手却意想不到地把他推到了南京。
金陵三十年
“南京三部曲”是怎样诞生的
徐振民在母校留教一年,时事变动。1958年春季,徐振民在朋友的建议下转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同一批过来的还有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雪。直到1988年徐振民才回到了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从1958年到1988年,24岁到54岁,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都在南京了。”
在南京的这三十年给他的创作也留下了印记,广受赞誉的“南京三部曲”就与这座城市深深勾连,“南京三部曲”即幻想序曲《雪里梅园》、音诗《金陵怀古》和《南京安魂曲》。
“一个人的一生并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很多都是机遇。你看我的作品里面,基本都是机遇,没有机遇,什么作品都没有。”徐振民回忆这三部重要作品从创作到发表的过程时说到,“机遇就是天上掉馅饼砸你头上了,但你也得有准备才行。就比方说我写的《雪里梅园》。”1979年,周恩来总理逝世三周年,要算起来周总理和徐振民都是南开中学的校友,在南开中学创始人张伯苓老校长去世时,周总理还曾到学校吊唁,那时的徐振民还是一名高中学生。在周总理逝世后,很多人写了悼念的歌曲,但徐振民迟迟没有动笔,直到1979年初一个落雪的冬日,徐振民到总理曾经工作过的南京梅园新村凭吊,《雪里梅园》的旋律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谱子写好了,谁来演奏呢?“当时南京还没有交响乐团,要演出得去北京找,后来找到的就是郑小瑛。”郑小瑛是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中央歌剧院终身荣誉指挥,两人曾经是同班同学。1981年第一届全国交响乐作品比赛即将举行,徐振民预备带着《雪里梅园》参加,参赛的话必须要有录音,因此去找了郑小瑛,但中央歌剧团的演奏、比赛日程很满,一直没能抽出时间来,到了四月后终于有了时间演奏,“当时就拿了个手提录音机,很简单地录了音,效果其实不好。很多参赛作品,比如上海的都是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录的立体声,我手提录音机录音的怎么行呢。”当年比赛的评委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丁善德和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因为录音效果太差最终只得了三等奖。
徐振民家中还留着不少研究、评论他作曲作品的文章,翻看这些音乐领域研究专家们的评价,“抒情性”和“诗性”是常被提及的关键词,比如国内知名作曲家高为杰,就将徐振民称为“中国抒情音乐大师”。在国际乐坛中,徐振民的作品已经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奏响,其中有不少作品首演都在日本,其中日本NHK交响乐团指挥家外山雄三曾指挥演出过多部徐振民的作品,喜爱非常,外山雄三曾到访中国,他说“徐先生的作品是从内心深处涌出来的,我们日本人也非常感动。”也正出于对徐振民作品的喜爱,外山雄三对他发出了邀约。“当时他是准备演出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第八交响曲》,一场音乐会差不多九十分钟,但是马勒这个曲子就八十分钟,还缺个十分钟,于是就请我来写一个别的作品。”外山雄三同时提出来两个要求,“一个是时长在十分钟上下,另一个是请你加一件中国乐器。”徐振民在接到邀约后,左思右想,“金陵怀古这个题材写得人太多了,我就想马勒的曲子不是大嘛,那我就写一个小而精的来。”《金陵怀古》便出来了,1994年在日本名古屋首演,在199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交响音乐征集中获奖,并获得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南京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南京安魂曲》也是徐振民应邀而作,“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70年祭,江苏文联约我写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最初的名字是交响序曲《让历史告诉未来——南京大屠杀七十年祭》,后来正式命名为《南京安魂曲》,以乐曲展现七十年前的那场民族浩劫。
2010年4月15日,国家交响乐团为徐振民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
唯有来自灵魂深处的旋律
才能打动另一个灵魂
在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背景下,徐振民的作品都备受好评,这是否意味着优秀的音乐作品跨越语言和文化呢?当记者这样提问后,徐振民略略思索回答道“中国作曲家写的东西和他们还是不一样的,内容上我们选择的就不同。”他以自己的作品《枫桥夜泊》为例,“这是一首非常有意境的唐诗,有景有声,所以有钟声作为背景。这样的曲子只有中国人才写得出来,外国人是写不出来的。”
在创作《枫桥夜泊》时,徐振民还在琢磨着如何寻找唐朝的音调,古文献《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进入了他的视野,“我在《枫桥夜泊》中就用到唐朝音乐,当时的唐朝对外交流频繁,西域风很多见。”在这多么多年的音乐文化交流中,徐振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交流中“独特”的重要性,“优秀文化传统使得它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不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因此互相之间的交流非常有意义。”
回顾这几十年来的作曲创作历程,徐振民还是坚持认为,对于作曲家来说,“真”是最重要的,“真就是你真实感受到的东西,你不能拿你感受不到的东西来编成一个曲子给人家听。你拿出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发自灵魂深处的东西才能写出好东西来,来自你灵魂深处的真实的音乐,才能打动另一个灵魂。”
在徐振民家的客厅中挂着一副书法,写着“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或许正是他创作人生的一种写照,“我有个座右铭,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是不可以作假的,从我的观点来讲,还是要从内心深处来表达真实情感,这是最重要的。”
徐振民与夫人彭信竹
快问快答
沈昭=S 徐振民=X
S:作曲家平时也会弹钢琴吗?
X:作曲家必须得是钢琴家,否则不行。为什么呢,你学和声的时候你得弹,你要不会你和声肯定不行。现在很多人写旋律还好,一到和声就不行,就完了,我就知道这功底没学好。
徐振民(右)与姐姐钢琴家徐环娥(中)
S:您日常都听什么音乐呢?
X:我还是听传统的多,19世纪的浪漫派音乐多。
S:工作之余您有什么个人爱好。
X:我就音乐了,有时候弹弹琴,听听音乐。我还从北京带过来一些喜欢的唱片听听,其他的基本不做什么。我太太还经常去走路散步,我就比较懒了。但不出去走走还是不行,也得稍微出门走走。
S:您现在还有带学生吗?
X:我二十年前就不带了,现代音乐很复杂,老一代作曲家和现代派作曲家完全不同了,再下一代还不知道会怎样呢。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 | 沈昭
部分素材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提供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