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英过雪山穿的防滑钉鞋 | 红色文物中的长征
2023-05-09 15:13:57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1931年11月7日诞生于鄂豫皖苏区的部队,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会宁会师结束,历时一年零七个月,跨越滔滔激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转战川、康、青、甘四省,行程一万余里。

长征期间,红四方面军既是最早踏入雪线区域的部队,也是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时间最长的部队,累计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20余次。据统计,红四方面军曾累计7次翻越红桥山、梦笔山、夹金山等五座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双防滑钉鞋,底长21.5厘米,是红四方面军女战士高秀英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时爬雪山所穿。

高秀英,1912年生于四川巴中县金光乡高家坡村,1932年带着年幼的弟弟高步清一起参加红军。身为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的一员,她性格开朗,乐意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识字不多但会唱歌,打起仗来也十分勇敢,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部队中已经小有名气。1935年6月12日至18日,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懋功会师后,高秀英调到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任班长。8月下旬,两军混编组成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她所在的第三十军归属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率领,通过纵横数百里、人烟稀少的水草地,于8月底到达班佑。随后,为开辟前进道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第三十军和第四军越过草地,攻占包座。

包座战斗的胜利为红军北上甘南打开了大门,然而,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公然向党争权,提出种种借口,不愿北上,并顽固坚持南下转入川西地区发展。张国焘的反党分裂行为,在红四方面军中也不得人心。再加上红四方面军重新南下以后,始终未能在川康边地区打开局面。在战斗不断受挫的事实面前,党内对张国焘的错误方针提高了认识,逐渐形成一股反对分裂、主张北上的强大力量。1936年2月11日至23日,南下红军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分三个纵队经达维、懋功向西北转移。途中,红四方面军以坚定的革命意志翻越夹金山、党岭山等大雪山。

1936年2月,南下红军西进康北途中翻越了夹金山。夹金山坐落于宝兴和懋功之间,这次翻越夹金山,对红四方面军来说是第二次,而对原属红一方面军的将士们,则已是第三次。前两次翻越是在夏季和秋季,而这次是在隆冬季节。夹金山上气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气候变化急骤,当地百姓有一首歌谣:“正二三,雪封山,鸟儿飞不过,神仙也不攀”,即是在形容其凶险异常。

出发前,红四方面军进行了调查研究,向当地居民求取经验。据老乡介绍,翻越雪山,要“三子俱全”,即脚马子,套在脚上防滑;背夹子,用来背东西;拐耙子,走路时作拐杖用,休息时支撑背夹子。爬雪山,要自己带水,以往战士们用竹桶装水,到了山上,水结成冰,竹桶胀裂,无法存水,后来得知要用猪尿脬,放一半水,不能装满,抱在怀里,保温防冻。根据经验,上山必须在上午9时以后,下午3时以前,而且要带上烈酒、辣椒以抵御寒气。

短暂的准备之后,部队出发了。夹金山山脚是一片原始森林,十余里后开始见雪。负责开路的战士们走在最前边,遇到结厚冰的地方,就用铁铲挖出脚窝,有人掉进雪坑,战友立即递去木棍、绑腿,把他拉出来。越往上爬雪越深,山势越陡峭,气温越低,呼吸越困难,人走在山上,胸口就好像压上了千斤重石,头昏脑涨,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由于缺少氧气,水烧不开,战士们只能吃半熟的食物果腹。不少同志连冻带饿,体力消耗殆尽,就倒了下去,时为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的洪学智曾谈道:我们政治部有一个收容队,走在队伍后边,专门收容那些掉队的和冻得不能走的战士。即便如此,红军战士们还是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再次征服了这座雪山。

翻越夹金山后,红四方面军主力经达维、懋功进入丹巴,随后向道孚前进。丹巴与道孚之间,横亘着终年积雪的折多山,其主峰党岭雪山海拔5470米,这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最高的一座雪山,顶天矗立,有“万年雪山”之称,当地藏族群众将它奉为“神山”。在附近百姓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党岭山,党岭山,上下总有二百三,终年积雪无人烟,十人上山九不还。”红四方面军翻越折多山时,极度的寒冷、稀薄的空气夺去了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据统计,妇女独立团2000多名女战士,在过党岭山时就有1000多人牺牲。时任红四方面军军长许世友这样描述翻越党岭山的艰难:“冻得失去了知觉的双脚已不听使唤,走一步跌一跤,爬起来再走,走出二三十步才慢慢恢复了知觉。不少同志的脚冻裂了,鲜血渗透了裹在脚上的破布和草鞋,在雪地上留下了斑斑血印。”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文书、译电员李布德曾赋诗赞颂红军翻越党岭雪山的壮观景象:

红军长征举世鲜,铁流夜过党岭山;

巍巍群峰银龙舞,英雄大战鬼门关;

弥漫瘴雾何所惧,北上抗日志更坚;

登上山巅红旗扬,喜看东方破晓天。

雪山的天气一日几变。有时狂风大作,气温骤降,暴雪夹着冰雹,扑打在身上,让人冷得打战。有人一脚没有踩稳,就滚下山去,跌进深渊。战士们为了防止被旋风卷走,迅速以五六个人为一组结成蘑菇形的人环,低头蹲在地上,无数个蘑菇形的人环像一朵朵开放的雪莲,绽放在高山之上。等暴风雪逐渐减弱后,每个人都已精疲力竭,大家互相帮助着艰难地爬着,但谁也不敢坐下来休息,因为一坐下来,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晴空万里的时候,晒得人直冒汗,高原紫外线很强,晒得眼睛刺痛。雪一反光,难受得睁不开眼,有的人眼睛红肿,眼泪直流,很多指战员都得了雪盲症。有经验的红军指导大家边走边用雪擦眼睛,以防止雪盲症。尽管如此,不少人的眼睛几乎失明,看不见路,需要其他战士搀扶着爬山。后来得雪盲症的人越来越多,战士们便用绳子互相牵着,如果连绳子都没有了,就把腰带解下来接成绳子。

乡民们介绍的脚马子在过雪山、爬冰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种近似于椭圆形的装置,底部一般有4颗凸起铁齿,齿子多为倒三角形状,个别的是小方形。使用时将凸起铁齿向下,用绳子穿过两侧的挂环将其固定在脚上。由于准备时间紧张,部队携带物资不够充分,加之沿途汉藏杂居、住户不多,受条件所限,红军只得从时常上山的猎户手中换得仅有的几副脚马子。这些脚马子十分珍贵,往往是由先遣队的战士穿着走在前面,他们先用镐或者刺刀凿出落脚的地方,后面的人再沿着开辟的小路用木棍借力往上爬,这种办法有效地减少了伤亡,提高了行军速度。由于多次使用,有的铁齿已近乎被磨平。

女战士则多会穿一种由单薄的布鞋钉上铆钉改装的防滑钉鞋。这种鞋子虽然爬山时起到了防滑的作用,但时间一久,鞋钉就会松动硌脚,即使在鞋底垫上厚厚的一层布、草或棉花,双脚也会很快被磨出血泡,每走一步都痛得钻心。在长征中,女红军没有任何特殊待遇,除了要和男同志一样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承担后勤、宣传和医务等工作,还要经受许多女性生理极限的考验。行军中,脸盆成了女红军最为珍视的宝贝之一,到了宿营地如果能用热水泡泡脚,就是格外奢侈的享受了。即使这样,也不是每一个女战士都能拥有自己的防滑钉鞋。当年,高秀英就是穿着这种钉鞋跟随红四方面军一次次直面生与死的考验,跨越了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险阻。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文化部征集到高秀英当年爬雪山时穿过的这双防滑钉鞋。1964年,它被拨交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

红色文物中的长征

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著 江琳 王海蛟 王希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3年4月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