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1818年—1898年),初名启甸,字泉甫,号随庵。祖籍江西南昌。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因其父万承紫任职南河,而迁籍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淮阴区)定居。万青选曾三任淮安府清河县知县,官至淮安府知府。其“治理河道”政绩卓著,廉洁奉公,体恤民情,名垂青史。周恩来从小受外祖父道德文章的影响,对外祖父很敬重。周恩来侄女周秉德,曾记录周恩来开家庭会议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外祖父万青选在清河(淮阴)县做知事及淮安知府30年,没有出过错,没有被裁下来,一般人都称赞他。”万氏祖孙三代公职多治理河道,造福桑梓。公余遣兴书画篆刻,尤钟情于篆刻,可谓“篆刻世家”。只是篆刻之名为政绩所掩,近代篆刻界对其知之甚少。
万青选塑像
万青选印蜕选四枚
万青选的父亲万承紫(1775年—1852年),字荔云,号渊北。斋号映红仙馆、碧香居。公余喜好书画篆刻。其传世篆刻作品很少。2008年由钟银兰主编、何鸿执行主编的《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上卷里,收藏了万承紫的20多枚印蜕。如“渊北氏”“渊北珍玩”“万十二渊北氏收藏印”“南昌万氏珍藏图书”等等。这可能是万承紫仅传世篆刻的“雪泥鸿爪”。
万青选幼承家学,为官不废所习。对印学深有研究。尝云:“篆刻一道非漫然可以从事,必先通六书篆籀(zhòu)之学,后探八书中缪篆刻符之秘。力求秦汉省文代借之法则,及配合章法之巧拙。然后始能讲求用刀之诀。《三十五举》中虽言详意尽,总不外使刀如笔,出以正锋,不可稍有偏倚,庶乎可以言篆刻也。”(《求是斋印草•自序》)其对印学的精辟见解,在当时乃至当今,仍是篆刻入门的津梁。
《求是斋印草•自序》
其子万立钰(1851年—1944年后),字远之,号筱庵。官至江苏通判、署宿迁县知县、江北运河总办。对京杭大运河宿迁至淮阴的中运河段的督办维修颇多贡献。公余喜好书画篆刻。万立钰“童年趋庭”,时辄见其父奏刀,窃窥其旁,且辄于灯下规模仿效。起初其父见之每阻戒,不欲其分心游艺有误学业。继见所刻尚不逾规矩,且性之所近,料必有成,复于悉心指导。有清一代印学鼎盛,万氏收藏巨富,古今印谱随手可阅。万立钰以秦汉印为基,泛猎于西泠八家及邓石如、赵之谦派印风,潜心研习,印艺大晋。
万立钰印蜕选四枚
其伯祖父万承纪(1766年—1826年)字廉山,号畴五。官至海防同知,署淮扬道。公余亦工篆法,好金石。尝以所藏汉碑凡百种,礼请当时书画篆刻名家江苏太仓人王子若,缩临刊于砚石之背,名之曰《百汉碑砚》,于艺苑中名闻遐迩。与随后王子若为江苏收藏家宿迁人王相摹刻《高凤翰砚史》,堪称艺苑双璧。万立钰近水楼台,先睹为快,开阔视野,积淀艺术素养。
万立钰于二十岁以后,曾奔驰于南北棘闱,对篆刻或作或辍。其弟静之尝携其所刻印游山东,“抚军幕袁诗农见之,诧为未有。怂恿行世,并为之作序。其序文既稳健,字尤古朴。万立钰视同拱璧,可惜后竟失落。”(吴涑《求是斋印草•序》)。光绪五年(1879年)万立钰已而立之年,将其父手刻存印45枚印蜕编辑成谱,名曰《存养斋印存》。熊有筠、吴昆田、高延第、鲁赉(lài)敬为之题识。刻版印制作为家珍。民国八年(1919年)万立钰年届古稀,遂将其所刻自用印59枚印蜕,辑为《求是斋印草》刻版行世。除自序外,淮阴吴涑为之作《序》。《序》中说:“君之事功足继两世之业,吾乡人能言之。即以小技论,亦渊源有自,骎骎(qīn)入古。海内名流当共证之。固无待赘论已。”
《存养斋印存》部分节选
《求是斋印草》部分节选
万氏祖孙三代人于篆刻一脉相承,秦汉印根基都十分深厚。其受浙派影响较为明显。虽然他们偏重传统,少出新意,但无愧篆刻家手笔。清末万氏父子《印谱》石印版存世极少。兹将拙藏万氏《印谱》,选其代表性作品,影印公诸于世。既是对造福家乡先贤的追念,同时也是对敬爱的周恩来家世的一点补充。
作者介绍:
刘云鹤,江苏省原县级宿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副编审职称;县级《宿迁市志》总纂,1997年该志书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全国地方志奖二等奖”。
总编辑:蔡啸泉
编 审:蔡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