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8名康复患者,一个体育馆这样成为“生命之舱”
2020-02-20 23:00:22

他们走出方舱医院,带着道不尽的感谢。

“方舱医院一建成,我就毫不犹豫地申请了入舱‘门票’,没想到这么快就出院了。”35岁的小胡快步通过专用的“患者通道”,再经历一道消杀,回头挥手与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们告别。

2月20日,首批8名康复患者从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舱顺利出院。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29岁。这距离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启用这家方舱医院仅仅过去7天时间。

对大量的轻症患者而言,方舱医院尽管医疗条件并不像正规医院那样完备,但是能够适应和满足他们的首要需求——与家人、社区、社会隔离,避免疫病传播,得到医疗照护,特别是能够进行病情监测,一旦出现病情加重,可立即转至定点医院作强化治疗。

许多人像小胡一样,迅速做出了“入舱”决定。“我妈妈是家里第一个出现发热症状的,因为一直照顾她,自己也被感染了。我不发烧、不咳嗽、不乏力,就是你们说的无症状感染者。”为了找医院床位,小胡不记得自己奔波了多少次,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后,让他看到了“新的曙光”,“面对疫情,这就是‘生命之舱’,给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2月13日,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302人和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37人共同接管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舱的560张床位。对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陈旭锋而言,这已经是他在武汉参与组建的第二家方舱医院。

在武汉体育中心训练馆外墙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两条幅标语显得十分醒目。“从5日进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我们亲眼见证了武汉第一家方舱医院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陈旭锋说,等需要“转移”时,他们不仅给那里留下了逐渐步入正轨的各项硬件设施,也留下了一整套规范流程,“12日接到‘调令’,武汉体育中心仅完成床位设置,病房建立、制度建设和院感防护等很多工作没有启动。靠着第一家方舱医院的成熟经验,我们只用了不到24小时就成功筹建完成并开始收治患者。”

一个体育馆,如何在一夜之间成为了“生命之舱”?

302名队员,来自江苏的10个设区市,还有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的医护工作者。抵达武汉的第一天,队里就马上启动了培训。“这些医护人员的专业不尽相同,很少有人参加过传染病防治工作。”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舱副院长杨永峰说,感控流程培训是首要大事,大概用了两天时间进行流程通道的模拟和防护服穿脱训练,“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把病人治好。”

这其实也是方舱医院建设的难点所在。按照感控流程,既要保证医护人员进出道通道的安全性,同时又要满足患者的舒适性。“这两者之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要求,是非常难的。”陈旭锋说,感控方面要减少感染的几率,所以医护人员的进出通道必须独立的,同时对场馆的新风系统也有要求。

由于方舱医院救治的多为轻症病人,大家的心态与日常的强身健体也很重要。在舱内,患者们主要是服用中药试剂。对医护人员而言,更重要的一项“技术活”,是安抚他们的情绪。“舱内相对空间比较小,患者们有普遍有一些心理压力,所以也要针对这一方面,给病人做一些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领队、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舱院长葛宁海说,江苏的中医药在方舱模式中尤显特色,辅以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古代预防医学与复健医学的总结运动法,加快他们的康复速度。

方舱,渐渐地成了大家一起维护的一个“小社会”。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这里的一些场景令人振奋。在医护人员带领下,患者们随着音乐节拍跳起广场舞、健身操,活力满满,促进身体更好更快地康复。一大早赶来的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迎着初升的太阳,不少患者都走出方舱,在专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户外活动。

在陈旭锋看来,在方舱医院的建设、投入和使用过程中,鲜明的“江苏经验”已经形成,例如社区化管理模式。“我们把方舱内部分为几个区,每个区都有专职的医生和护士长管理,相当于一个‘顶层设计’。”陈旭锋说,后来又主动发展每个区的党员成立党员小组,通过患者去协助管理,这样调动起了每个患者的“主人翁”精神。“此外,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让患者们在里面也发言,表达心愿和诉求。”

此外,舱内还设置了阅览室、放映厅,业余生活让人目不暇接。“我们提出了‘5个一’计划,推荐每名患者读一本好书,每天到舱外活动一次,还有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一次欢迎仪式和一次欢送仪式,让患者能够住得进去、住得放心、住得满意,并得到有效医护治疗。”陈旭锋说。

交汇点赴武汉采访组记者 王世停 王拓 王子杰

视频剪辑 谭倩文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