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大自然给了美国一手“烂牌” 但更糟糕的是……
来源:@参考消息
2023-05-24 19:13:35

美联社纽约4月2日报道称,美国遭遇的气候灾难全球最多,原因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就恶劣天气而言,美国就是地球上的“受气包”。

最糟糕的天气

一些专家说,美国遭遇的极端天气在地球上是最严重的,而且危害最大、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这一切都要怪地理条件。两个大洋、墨西哥湾、落基山脉、佛罗里达这种突出的半岛,相撞的暴风雨云团和喷射气流,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自然酝酿出了最糟糕的天气。

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些专家对美联社记者说,大自然给了美国一手烂牌,但人们建造的东西、地点和方式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局长里克·斯平拉德说,再加上气候变化,“小心吧。预计会出现更多极端事件”。

龙卷风、飓风、山洪、干旱、野火、暴风雪、冰风暴、东北风暴、湖泊效应降雪、热浪、极端雷雨天气、冰雹、闪电、大气层河流、强对流风暴、沙尘暴、季风、炸弹气旋。还有可怕的极地涡旋。

北卡罗来纳州气候学家凯茜·德洛说,这始于“我们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真的有点……不走运。”

南卡罗来纳大学灾害脆弱性与恢复力研究所所长苏珊·卡特说,别的国家可能拥有更多的人口,以及像美国这样辽阔的国土面积,但“没有像美国这样的气团相撞,这会带来很多的极端天气现象”。

最可怕的灾害

到目前为止,美国的龙卷风和强风暴的数量无人能敌。

北伊利诺伊大学气象学教授维克托·真西尼说:“这实际上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墨西哥湾。第二是西面高的地形。”

看看最近的恶劣天气:来自西边的干燥空气上升越过落基山脉,遭遇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空气,它们沿着一股强烈的喷射气流被汇聚在一起。西部是大气层河流。在大西洋,冬天是东北风暴,夏季是飓风,有时还是两者的奇怪组合,比如超级风暴“桑迪”。

斯平拉德说:“现实是,不管你在这个国家的什么地方,不管你的家乡在哪儿,你都很可能亲身经历一些带来巨大影响的天气事件。”

2021年12月袭击肯塔基州的致命龙卷风表明了美国的独特性。

这些龙卷风所过之处有很多的移民——逃离中美洲、南美洲、波斯尼亚和非洲的人们都成了受害者。NOAA负责调查善后工作的社会学家约瑟夫·特鲁希略·福尔肯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这些人之前的家乡根本没有龙卷风,所以他们不知道要小心什么,要做点什么,甚至不知道他们必须要关注龙卷风。

北伊利诺伊州气象学教授沃克·阿什利说在北极上空更冷的空气和热带地区更暖的空气之间,因为不同温度的空气的活动,这个区域——即美国所在的中纬度地区——会出现最有趣的天气现象。

再加上由北向南的山脉,由西向东的风,下面还有温暖的墨西哥湾。

真西尼说,山脉抬升起来的干冷空气遇上来自墨西哥湾的湿热空气,“这种情况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并不会出现”。

佐治亚大学气象学教授、美国气象学会前主席马歇尔·谢泼德说,如果说美国作为一个整体情况是糟糕的,那南方就是最糟糕的。

谢泼德说:“我们(南方)不走运,确实会经历每一种极端天气事件。包括暴风雪、野火、龙卷风、洪水、飓风。每一种类型都有……美国其他地方可没有。”

谢泼德和德洛说,佛罗里达州、北卡罗来纳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伸入到水中,因此更容易受到飓风袭击。

最糟糕的设施

阿什利说,南方有更多的预制房屋更容易受到各种天气灾害的影响,这里的暴风雨更有可能在夜间发生。夜间出现暴风雨是致命的,因为人们看不到,所以不太可能躲避藏身,而且在睡梦中会漏掉警报。

美国独特的地理条件所引发的极端天气会带来危险。但阿什利和真西尼说,是人类把这些危险变成了灾难。

卡特说,只要看看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城市都在哪里拔地而起就明白了:除了丹佛,都是在会泛滥的水边。

更多的人正在搬到别的地区,比如南方,而这里的天气灾害更多。

卡特说:“让所在社区适应性更强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用最容易遭灾的方式或在最容易遭灾的地方进行开发。明明知道沙子会移动,飓风会频繁来袭,坚持建造堰洲岛并在上面进行开发,尤其是在东海岸和墨西哥湾……似乎是巨大的金钱浪费。”

阿什利说,建筑标准往往是最低的,而且抵御暴风雨的可能性较低。

谢泼德说:“我们的基础设施正在垮掉,因此根本谈不上气候适应力。”

谢泼德说,贫困使人们很难做好应对灾难的准备并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尤其是在南方。在世界其他地方,这种脆弱性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阿什利说:“安全是可以买到的。那些条件好、有资源的人可以买到安全,在灾难来袭时将是适应能力最强的……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我们所有人都能这样。”

布朗大学环境与社会学教授金·科布说:“悲哀的是我们不得不承受这些巨大的损失。考虑到我们拿到的地理环境这手牌,不了解地形上的弱点让我们手里的牌更糟糕。”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