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有次去开封开会,天天早上起来就出去蹓跶,舍了会上的自助餐,去寻开封的街头小吃。印象很深的,是一干一稀。
干的是大名鼎鼎的灌汤包。稀的当然是胡辣汤。胡辣汤的出处不在开封,在河南中部的一个小地方逍遥镇,连开封也愿意打“逍遥镇”的旗号,开会数日我连吃了几顿的地方,就大书着“逍遥镇胡辣汤”的招牌。
那是一个窝棚式的所在,简陋逼仄加上有点脏,虽是水泥地而有泥巴地的感觉,好多张油污的矮桌从里面延伸到露天。却是人气极旺,没有拿调羹舀着吃的,都端着碗,将尽时呈以碗遮面之势,此起彼伏的吸溜之声。
胡辣汤是以骨头、中药材熬制,料有海带、面筋丝、碎肉,因加了芡粉,实际上不是汤,是羹,糊状。酸辣味,辣更突出,复合的辣,胡椒的辣叠加辣椒的辣,胡椒的辣不似辣椒的辣那种尖锐刺激,却有一种弥漫性,二辣相激相荡,再加上一层仿佛底色的酸,一碗下去,醍醐灌顶。据说冬天来一碗,浑身冒汗,尤有一种由内而外的通透感。我去是在秋天,天气一点不冷,但是在一派热气腾腾当中,我觉得本地人愣是喝出了大冬天的温暖氛围。还有个感觉,《红高粱》里饮酒歌里唱的“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之类,河南人没准联想的是喝胡辣汤。关键是喝时自有一种气势。
这气势是南边人没有的。我对胡辣汤尤其印象深刻,实因有意无意间在做着南北的对比。
胡辣汤多年前已落户南京,早点摊上,论稀的,豆浆豆腐之外,胡辣汤并不鲜见。有意思的是,你若领北方人去吃上一碗,估计他们多半不会认账:这也叫胡辣汤?的确,连“貌似”都打了折扣。逍遥镇胡辣汤有药材加入熬制,呈浓重的酱油色,南京的减免了,色近藕粉的浅淡。酸与辣上更是做减法,辣是辣椒酱自加,胡椒更是干脆免了,总之由铜将军铁绰板的高歌一变而为浅斟低唱。
酸辣退隐,味精则不可或缺,自能浮现,此外最后必淋入几滴香油,南派的胡辣汤,也就呼之欲出。南京人在苏南人看来,有点北方的侉,只是和地道的北人比起来,又不免暴露出南方属性。
生长在南京,我对改良版的胡辣汤很是习惯,但有时也会向往逍遥镇的胡辣汤,至少在想象中,那真是酣畅淋漓。
作者:余斌
来源:扬子晚报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