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瓦官阁(节选)
唐·李白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瓦官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其所在地在东晋都城西南小长干山岗下(约在今南京城内西南角),原先是东晋初年王导设立的官办的陶场。公元364年,东晋皇帝下诏,将陶场及管理机构“陶官”移往他处,僧人慧力趁机请求,在这里建一座寺庙。于是皇帝下令造寺,群臣与百姓响应。
瓦官寺附近,有许多达官贵人的住宅,三国时期,张昭、陆机都住在附近,名画家顾恺之的父亲顾悦之也是高官,就住在瓦官寺东北(在今武定桥西,三山街南的花市原有一条小街名叫顾楼,相传是顾恺之住宅所在地)。寺僧为筹集建寺资金,便向这些达官贵人劝募。
当时,这些官员捐赠没有超过十万的,到顾恺之这里,他直接捐赠一百万。寺建成后,僧人请他兑现。顾恺之便画了一幅维摩。画成却未点睛,他让僧人发告示,第一天来观他现场点睛的,每人需捐献十万,第二天则是五万,第三天后就可以随意捐献了,没多久,果然就得了百万之资。
瓦官寺寺名为何叫“瓦官”,而不叫“陶官”?晚清学者陈作霖说,“以其本陶官地,故名瓦官”。而当地百姓习惯称陶官为瓦官,乃名寺为瓦官寺。
到梁简文帝时期,高僧竺法汰驻锡,大兴土木,规模增大,朝廷又赐以戴安道塑的五座金像,狮子国(斯里兰卡)上贡的玉像,加上原有顾恺之画的维摩图,时人称之为“三绝”。但到了萧齐时期,萧宝卷为博宠妃潘美人欢心,竟将玉像敲碎,做了首饰。
瓦官寺内还有一座瓦官阁,也是建于梁代,高240尺(也有说10丈),一时冠绝江东。李白写安徽和县东南的横江时,还提到它:“一日三风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以瓦官阁为比较对象,可见其在他眼中,瓦官阁是超高的建筑。
隋唐时期,瓦官寺是文人墨客流连之所。狄仁杰为溧阳主簿时曾在此宴饮,留下名句“云散便凝千里望,日斜常占半城阴”,震惊四座。杜甫、杜荀鹤、罗隐、颜师古、杜牧等都曾在诗文中写到它。
975年,北宋联合吴越攻打南唐都城金陵。宋人曹彬、潘美率军而至,城破之际,豪民富商之家成百数千人避难阁上,助宋人攻南唐的吴越军队,竟纵火焚烧,阁楼和百姓,全数灰飞烟灭。
瓦官寺此后走向衰落。明初,遗址被徐达后人圈入私家园林。现在我们见到的瓦官寺是后建的,其址也在原瓦官寺遗址范围内。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