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中国互联网30年催生了哪些新职业群体
2023-07-05 11:27:03

编者按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近30年的历程中,新职业群体呈现出明显的演变规律与阶段性特征。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陆舒怡和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李建国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6期刊文,对标互联网技术变革周期,以10年为一个阶段,将中国新职业群体3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990年代:Web1.0时代——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出现;2000年代:Web2.0时代——以个人站长、自传播、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爆发;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以APP和小程序为基础的服务平台新职业群体蔓延;2020年代:智能物联时代——以数据、智能化为基础的千行百业新职业群体发展深化。立足当下,新职业群体的成长源于技术、产业、观念与政策的耦合联动,表现出劳动的媒介化、媒介的劳动化趋势特征。

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互联网从网民数量到应用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推动中国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伴随着互联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一大批分工精细的新职业与新业态纷纷涌现。《未来的劳动世界》报告提出,“新的力量正在改变劳动世界。”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2019年起,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先后向社会发布了5批共计74个新职业。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有8400万人。以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为代表的新职业劳动者已近1亿,且数量持续增加。新职业群体规模庞大、就业人群覆盖不同层次、就业形态灵活多样,在北上广等超大城市,他们已经成为最有活力、最具创新意识、代表未来价值取向的社会构成。

一、1990年代:Web1.0时代——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出现

1994年4月20日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随后中国的网民用户每年都以200%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到2000年已超过两千万。在基于有线宽带通信基础的Web1.0时代,“门户”几乎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代名词,是该阶段指导中国互联网创业和实践发展的主导思维。在门户思维的影响下,早期互联网产业拔地而起。以新浪、网易、搜狐为代表的三大门户网站开始逐步创立并发展,为网民提供新闻资讯、电子邮件、社区论坛、在线聊天、个人主页、游戏娱乐等信息服务和互动平台,并通过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等增值服务构建可持续增值的商业模式。在风险投资和新经济机制推动下,门户网站逐渐发展成为未来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关键基石。

20世纪90年代,面对互联网发展浪潮,传统主流媒体采取了一种进取型战略,通过创建电子报刊、电子杂志、电子网站等形式实现印刷、广播、电视媒介向互联网的搬迁,并凭借传媒优势开辟了专业生产内容(PGC)模式,逐步建立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级新闻门户以及上海热线、武汉热线等地方门户。在这一时期,电子商务纵向发展迎来了第一次浪潮,B2B网站“阿里巴巴”、B2C电子商务网站“8848”与“当当网”、C2C电子商务平台“易趣网”等电商模式相继出现。互联网的高速信息传输及多元应用普及,将网络与用户连接起来,但普通用户基本上只能被动地接受互联网中的内容,很少能够深度参与到互联网建设中。

总体而言,Web1.0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网络的时代。但其仍处于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起步阶段,网络尚未实现大众化,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权利主要掌握在部分专业化组织手中,本质上依然是自上而下、内容驱动的弱连接时代。

Web1.0时代,随着门户网站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的融合探索、多元电商模式的兴起,一大批新职业群体开始出现。在门户网站领域,诞生了负责网站内容策划、编辑和发布的网站编辑(如新闻编辑、专栏编辑、资讯编辑等)、负责网站推广和宣传的网络推广员(如SEO优化、社交媒体营销、网络广告等)、负责服务器运维与网站安全的网络管理员、负责网站视觉设计和用户体验的网站设计师等新职业群体;在传统媒体融合领域,诞生了在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等互联网媒体平台从事内容生产和新闻采编、发布等工作的网络记者与网络编辑等新职业群体;在电子商务领域,诞生了在互联网上开设店铺的初代网店经营者、负责解答用户咨询投诉以及调解矛盾的电商平台客服、负责商品运输配送和签售的物流配送员、负责互联网产品宣传促销和推广的网络营销人员等新职业群体。这一时期诞生的新职业群体,是我国第一代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就业的职业群体,他们主要受雇于专业组织,依赖于PC端,受到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的限制,工作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流量入口和利益分配等被各互联网企业或主流媒体机构所把控。部分职业可以视为是传统职业的网络化形态升级、场景变迁,就业形态呈现专业化、组织化、有序化的特征。

二、2000年代:Web2.0时代——以个人站长、自传播、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职业群体爆发

20世纪90年代末,基于对互联网产业的模糊认识,许多企业进行盲目扩张和过度投资。随着互联网泡沫经济的崩盘,中国互联网迎来了寒冬,大批门户网站倒闭,相关职业群体面临失业的困境。为应对互联网泡沫经济的崩溃,2000年中国移动发布“移动梦网创业计划”,旨在通过资金、技术支持和资源共享等措施,帮助新兴企业和个人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中国移动的定位是“移动门户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其他的“环节”由应用开发商、手机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等负责,各方是价值链中重要一环,有效串联起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形成了一种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商业模式。该项目如同一个增值业务的孵化器,不断催生出短信新闻、手机游戏、移动QQ、手机铃声图片下载等各种火爆的互联网应用,移动梦网与SP(ServiceProvider)合作创造了短信业务的空前繁荣。围绕移动梦网所开放的支付通道,个人站长成为身处互联网第一线的创业者。SP寻求与拥有海量用户流量的站长们合作,直接推动站长群体的井喷式爆发,例如“hao123”的李兴平、“58.com”的姚劲松等,他们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最草根的一群人。在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中,百万站长的推动力至关重要,他们为互联网的繁荣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由2006年起开始举办的中国互联网站长年会也成为业界盛事。

中国网民数量在2005年6月底突破1亿,用户进入亿级规模。基于2G、3G移动通信技术的Web2.0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新时代。区别于Web1.0时代用户囿于被动接收的媒介模式,Web2.0强调交互性和开放性,实现了互联网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开放的力量势不可挡,Web2.0时代极大降低了创业创新门槛,解构了大众传播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两大关键环节的封闭垄断性机制。以博客、播客、维基等为代表的自传播平台出现,用户生成内容(UGC)推动新的信息传播逐渐崛起,过去自上而下、由内容驱动的大众网络传播模式——“大教堂模式”转向自下而上、由用户驱动的社交传播模式——“大集市模式”演变。

Web2.0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迈进一个创新共赢的行业红利期。在这一时期,新职业群体迅速扩张。移动梦网项目孵化了短信新闻、手机游戏、移动社交、铃声图片下载等一系列互联网应用,并带动了相关职业群体的就业。以手机短信增值业务为例,诞生了短信内容提供商,例如腾讯、网易、新浪等;短信平台运营商,例如Linktone、Hurray等;短信广告代理商,例如Airmedia、Madhouse等;文字信息专业人员等。这一时期也是电商发展的成长阶段,“淘宝网”成立并推出“天猫”商城,吸引大规模商家入驻;“当当网”扩展业务范围,涵盖多种商品领域;“京东”成立,自建仓储和物流,拓展产品领域。伴随着中国电商进入快速成长期,围绕完整的产业链衍生出一系列的新职业群体,例如涵盖厂商、代理商、分销商的商品供应商;就职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工作人员;顺丰、圆通等物流配送人员;支付宝、银联等支付企业或部门人员。值得注意的是,Web2.0是指一种更加开放、交互、丰富的网络应用模式,强调用户参与、社交互动、开放接口等,打破了就业渠道和模式被专业化组织把控的局面,开创了草根创业的新态势。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大潮席卷中国,以张朝阳等为代表的“海龟”与以马化腾、马云等为代表的“土著”是中国互联网的主流面孔,他们以精英阶层的姿态定义了中国互联网的格局和走向,而个人站长的爆发式发展则代表了中国草根阶级的崛起。同时期,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早期代表——博客在中国全面启蒙和扩散。博客被认为是“自我媒体”的初代雏形,2005年则被称为“博客元年”。新浪、搜狐先后推出博客服务等一系列商业营销活动,促进了博客的商业化发展。根据2007年CNNIC数据显示,中国网民的网络行为中,写博客比例已达到19.1%,博客的火爆“出圈”首次展现出自媒体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博客(blog)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局外人向职业新闻界发起凶猛冲击的“博客现象”。Web2.0时代,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系列创新应用和产业,使得中国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更加丰富,新的社会群体不断壮大,人们就业观念趋向多元。

三、2010年代:移动互联时代——以APP和小程序为基础的服务平台新职业群体蔓延

2009年以后,Web2.0的概念逐渐淡出视野。2010年之后的10年,被称为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十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迭代,智能手机日益普及,成为中国第一大上网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落地成长,4G网络全面建设……互联网行业生态系统日渐形成,中国正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

在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的门槛几乎趋向于无。中国网民规模在2020年12月底达到9.89亿,互联网普及率占据全球第一。在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产业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移动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助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是一个根本性变革。互联网信息技术“赋能”各行各业,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带动产业变革与转型。二是“BAT”以及美团、滴滴出行、饿了么等超级平台强势崛起,开放平台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依托APP和小程序为现代服务业搭建了广阔的支撑平台,使平台经济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力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三是内容生产与传播成为互联网热门业务领域,以用户生成内容(UGC)为主导的交互式网络平台运营模式逐渐成为引领者。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崛起直接颠覆了过去由主流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促使组织化的内容生产“去中心化”。

围绕这三大趋势特征,互联网产业通过服务创新、渠道创新和模式创新,快速迭代,从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开放的ICT产业演进,市场分工将实现超级细化的分工模式。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治理,在国家政策和战略层面,新的互联网战略思路已经呈现,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主旋律。2014年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和支持人们创新创业,把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围绕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劳动力市场衍生出一系列新职业,直接推动职业市场从“三百六十行”到“三千六百行”的变迁,新职业群体规模迅速扩大。

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平台经济、文化新业态等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词。APP和小程序的应用普及带动各类平台服务类新职业的蔓延,促进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互联网+”战略落地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互联网和科技企业,主要集中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无人机驾驶员等技术型职业在劳动市场崭露头角。平台经济的兴起带来了大量新职业和工作机会,类型繁多的互联网平台为劳动群体创造了灵活多元的就业岗位,如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等文娱平台的创立,促进了直播销售、内容营销、平台运营等新职业群体的出现;美团、携程、飞猪等生活服务类平台的出现,带动了旅游顾问、酒店管理员、机票代理等新职业群体的壮大;饿了么、滴滴等零工经济平台的崛起,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职业群体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渠道……同时,平台经济还带动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如餐饮、零售、物流等行业的“互联网+”升级。

在文化新业态领域,中国互联网迎来全民创新局面。与Web2.0时代不同的是,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互联网的门槛再次降低,博客时代的精英用户驱动转向大众用户驱动。另外,内容生产领域的单兵作战已不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团队化、商业化运作成为趋势。各互联网平台拥有大量粉丝的“UP主”“达人”“大V”“KOL”“网红”“流量博主”等网络意见领袖内容创作和传播行为背后,往往是一整个团队成员的工作总和。新冠疫情还催生了一些传统行业向互联网搬迁,例如线上教育、线上医疗、团购买菜等新职业,直接壮大了网约配送员、网络主播、在线客服等新职业群体规模。移动互联时代,新职业群体向日常生活各领域、需求升级层次蔓延,借助APP和小程序所构建的服务平台灵活就业,在就业形态、劳动关系、工作价值观念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依托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互联网平台及相关技术,适应大众消费转型而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以“平台-参与者”为特征的“去劳动关系化”,进一步提升了择业的自主性和包容度。

四、2020年代:智能物联时代——以数据、智能化为基础的千行百业新职业群体发展深化

进入21世纪20年代,5G与AI联手推动智能物联浪潮的到来,开启万物互联的新阶段。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学界普遍认为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劳动力和资本累积的贡献下降,未来国家的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数字技术的进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将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所依托的“新技术群”。“智能+”将接力“互联网+”,智能物联将实现制造业人、机、物、环境等要素的连接、交互、感知与计算,实现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持续演化等能力的制造业智慧空间。随着数据规模的扩大,数据要素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强化。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并称为“五大生产要素”。在智能物联时代,数据将代替用户成为驱动发展的新主角,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乘数效应”。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领域的影响持续上升,将颠覆当前内容生产的格局。在应用领域,2023年OpenAI推出ChatGPT,微软推出NewBing,百度推出“文心一言”,这些实践都成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领域的重大事件,标志着未来人工智能将重塑内容生产的格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硬”的物理连接为健康、娱乐、教育等“软”的服务连接提供基础和保障,凸显“连接最后一公里”的特征,实现千行百业新职业内容的深化。

智能物联时代,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将引发职业结构的流变,导致新旧职业群体的更替与结构变迁。

首先,数据要素对职业结构的影响体现在劳动者就业技能、就业方式、就业机会、产业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等方面。具体而言,数据要素将推动第三产业和数字经济相关行业的就业比例持续上升,数字技能成为未来劳动的基本就业技能,一些传统产业和岗位受到冲击,甚至将面临被取代的危险,但由此也催生了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工程师、数据产品经理等一系列相关新职业。同时,基于数据要素的就业方式更加灵活自由,人们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我雇佣和自由就业。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渐成熟,AI实现了从识别到内容生成的功能跨越,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于AI冲击劳动力市场的担忧。具体的影响体现在:许多传统的重复性劳动岗位将被自动化技术所取代,ChatGPT的快速产业应用会对传统产业带来难以估量的“调整成本”,还会改变一些传统职业的工作模式和要求,如记者、作者、导演等需要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独创性,但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职业,如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AI安全专家、AI技术伦理官等。

除此之外,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都会对当前的职业结构产生影响,造成劳动力市场千行百业的深化,以及新旧职业群体的更替。2020年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5年,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预计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近150万、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近500万、无人机驾驶员近100万、电子竞技员近200万、电子竞技运营师近150万、农业经理人近150万、人工智能人才近500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近130万、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均达到125万,数字化管理师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才缺口近千万。

综上所述,智能物联时代新职业群体的就业形态将呈现出数字技术偏好与自由灵活的特征,包括去体制化、去结构化的劳动关系,以及兼职兼业、“斜杠生存”、终身学习等工作价值观念。智能物联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互联网发展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未明、个人隐私信息的滥用与管理真空、算法裹挟等问题,都已经对当前新职业群体造成劳动异化的影响,治理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主题。

(载《传媒观察》2023年第6期,原文约14000字,标题为《中国互联网30年:一种新职业群体的视角》,“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ts74X0mXhpUl3lIYQExig。此为文章第二部分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陆舒怡,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李建国,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