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能有多热?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7-13 16:48:22

时进三伏,天又开始热了起来。35℃以上的高温范围几乎覆盖长江以南大部地区,不少地方夜温也能达到27℃-29℃。

很多人开始怀念过去,觉得在全球变暖现象还没有那么严重时,夏天还没有那么热。

热归热,但也不要瞎说。古代的夏天,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山亭纳凉图 明·周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温度有多高?温度计一测便知。

古人也很想。

1673年,北京观象台根据传教士南怀仁首次制成了空气温度计。在他之前,清初扬州人黄履庄也曾发明一种“验冷热器”,可以测量气温与体温,但原始记载过于简略,难知其详。这些空气温度计,误差大,实用性远不如现代的水银温度计。

而在1673年之前,没有温度计,怎么测温度?

观察、估算。

看一个人发没发烧,要“以身试温”;看天气有多冷,就得看水结没结冰。

古代的夏天,究竟有多热?虽然古人没有留下精确到数值的温度记录,但他们留下了传神的体感文字。

“热甚”、“亢阳”、“大燠”、“隆暑”,这样的描述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或许太简略。说得再细致点,“长安客舍热如煮”,“万国如在洪炉中”,“峡中都似火”,“炎赫衣流汗”。杜甫热得都想“安得赤脚踏层冰”了。就算放到现在,这谁不想呢?

宋人对酷暑的描述更为生动。陆游写道:“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跟上了笼屉蒸上一蒸似的;杨万里也说:日光煮水复成汤,此外何处能清凉?掀篷更无风半点,挥扇只有汗如浆。池水都被晒成烫手的汤了,也没有风,扇子再扇,也是热风。这样的感触和高温下工作的现代人有什么区别?

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1743年)。这一年的7月14日到25日,11天里热死了11000多人。法国传教士宋君荣(Gaubil)记载说“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温”,“炎热的程度难以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子死去的现象引起了普遍的恐慌”。而据中国国家气象局古气候研究室专家换算,这一年的7月20日至25日,华北地区下午的气温均高于40℃,7月25日气温更是达到了可怕的44.4℃。

京城内外,“土石皆焦”“日中铅锡销化”……乾隆帝被迫做出自我检讨,“想因朕躬之缺失与用人行政之失宜”。

古代的天热,我们无法具体到具体数值,但读着古人的文字,多少都会感同身受。汗下如浆,如坐蒸笼。那样的温度,大概超过了37℃吧。

当此酷暑,我们常一边设法降温,一边做着“清凉一夏”的美梦。其实这个梦,古人也是做过的。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看吧,宋人都想着手提天下,送往积雪的昆仑山和浩渺的蓬莱了。

大概,这是热疯了吧。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