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在新装亮相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内,2023第十五届“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活动正在热闹举行,学生们跟随南京风筝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涛学做五角星风筝。该活动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承办,于7月18日正式开营。
据悉,本届夏令营活动共12期,于7月和8月各开展6期。活动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结合金陵甘氏家族历史和甘氏子孙爱国事迹,同时依托馆内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相结合。
周六是夏令营开展的第五期和第六期,前四期已于7月18日和20日举办。一大早,孩子们就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馆区签到。活动开始,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跟随着志愿者讲解员,沉浸式参观甘熙宅第历史文化展区,探寻甘氏家族的发展脉络,寻觅甘家在南京的演变历程,并详细了解了甘氏子孙甘仲琴的爱国事迹。知识课堂上,孩子们了解了祖国的变化与发展,用稚嫩的言语讲述着爱国英雄的人物事迹,这些英雄故事也将激励孩子们更加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
当天的非遗手工项目是南京民间布艺和金陵风筝,传承人老师们通过精心设计,耐心地指导孩子们完成了作品。
风筝制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和鲁班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放之能飞,称为“木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鸣筝,故称“风筝”。
体验风筝制作技艺,一起来扎一个五角星风筝吧。先用棉线那把竹篾扎成一个五角星形状,再将纸粘到骨架上,在纸面上进行绘画点缀。最后一步是试飞。南京风筝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涛告诉记者,对于风筝来说,平衡很重要。其实扎完风筝之后,不合格的作品根本飞不起来,必须要经多次试飞及修正,直至风筝可平稳飘浮于天空为成功。
“分为扎制骨架、糊纸、绘画、放飞四个步骤,看起来不难,但对小学生来说其实挑战很大,很考验他们的动手能力。”记者注意到,有的学生很快扎好骨架,循序渐进下一步工序,而对有的同学来说,要把几根竹篾组装成五角星的形状,还真有点难度。
陈涛说,传承非遗技艺并不容易,很多细节都要慢慢琢磨和钻研,自己从艺20年感觉还没“入门”。“南京人春做风筝,秋做花灯,其中有好多我们儿时的记忆,”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次夏令营的机会,了解民俗文化,亲身体验非遗制作技艺。
馆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夏令营”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深入学习、深刻感悟,提升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又锻炼了孩子的实践能力,丰富了未成年人暑期生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非遗文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乐涛摄影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