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回家走一走”,100多位两岸婚姻家庭“爱越海峡,情融江苏”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8-10 17:57:48

8月8日,由省台办主办,南通、盐城市台办承办的“爱越海峡 情融江苏”——2023两岸婚姻家庭江苏行暨第二届全省两岸婚姻家庭交流联谊活动在启东拉开帷幕,来自岛内及全省的100余位两岸婚姻家庭成员欢聚一堂。

多位两岸婚姻代表采访下来,记者发现,不少父母第一次带着子女回来大陆,“大手牵小手,回家走一走”,他们希望在活动中给下一代带去了解和信赖。省台办副主任封志成也表示,年轻的一辈是希望、是未来,我们的同胞情、两岸情,需要他们去延续、去升华。来看看两岸婚姻家庭在江苏行中都有哪些精彩收获?

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摄 | 于房浩

10年,组织台湾师生赴江苏交流超800人次

最难忘的是,在淮安教会台湾大学生打掼蛋

“至今我都很庆幸,20年前,我参加了国台办主办,江苏省台办承办的台湾大学生看江苏的暑期交流活动,这人生中惊鸿一瞥的七天,成为改变我人生最重要的关键时刻。”两岸婚姻代表、中华青少年文教艺术交流协会简安仕说到这个缘分时依然感慨万千。

简安仕坦言,2003年那次赴大陆行,虽不是她第一次到大陆,却是她第一次主动选择要到大陆来看看。“在此之前,大陆对我来说,只是地理课本与历史课本里的存在,只是父亲曾经经商的地方,我心有向往却毫不了解。当我带着两个弟弟,穿着在台湾不太有机会穿到的超厚羽绒雪衣,戴着小毛帽,来到南京。当时我只是想看一场雪,想看六朝金粉之地是什么模样,想踩一踩孕育出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土地,以及带一把土回台湾存起来纪念,仅此而已。”但是没想到,那七天里台办工作人员与东南大学师生的陪伴,让她感受到了很多善意、关怀和爱护,当年的那份感动,她从不曾忘记。

那会她刚好大四毕业,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家里计划送她去国外读研究生,然而活动一结束,她就告诉父母不用选了,她只想回到大陆,要去南京读书。于是,2004年简安仕顺利来到南京,2005年考上了南京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毕业后她想继续留在南京,然而兜兜转转地从苏州到东莞,一直到2011年,她终于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台湾名品城创业,并在那里认识了她一生的羁绊。

说到这里,简安仕的语气既自豪又开心,她笑着说:“我的先生霍华达,就是那位183高的中年老帅哥。”就这样,从台生、到台商,再到台配,对简安仕来说,南京就是她的家。

感念于当时所有台办工作人员给予她的善意,她开启了对大陆的信赖与向往。2012年,简安仕创立了中华青少年文教艺术交流协会,“我想要带更多的台湾学子来到大陆,打开他们对大陆的想象,让他们感受我当年的感动,让两岸的孩子可以交朋友,让每个台湾孩子认同中华文化,了解两岸中国人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血浓于水和一脉相承。我希望能在台湾孩子心里,种下一颗善意的种子,并期待开出美丽的结果。”

“这十年,我们有幸协助台湾师生赴江苏交流超过800人次,这其中还有一个特别的经历,在淮安周的大学生见面会,教会了台湾大学生打掼蛋。”简安仕细数了这些江苏足迹,包括带台湾小学生到淮安感受京杭大运河;带高中生去连云港打篮球,看着他们在球场上畅快淋漓;带新北市致理科技大学与醒吾科技大学的校长、教授和大学生代表到常州举办职业教育论坛,并签署姊妹校合作;带辅仁大学与正修科技大学的教授到徐州举办学前教育论坛活动;带新北市中小学校长与老师们到南通、苏州、常州、扬州、南京等市,举办各种基础教育交流与参访;带小学女足球队去宿迁踢足球交流赛;疫情后全台第一个两岸教育交流活动,到无锡参加锡台两岸青少年音乐会。

简安仕笑说,协会的主力成员一直就是两岸婚姻的当事人,没有人比两岸婚姻家庭成员更期盼两岸和平,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

扎根苏州办学,解决台商子女入学问题

两岸文化同根习俗同源,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推活动

如果说简安仕搭建起了两岸师生双向奔赴的桥梁,那周凤就是扎根苏州,解决台商急需的子女教育问题。

周凤是沈阳人,与先生1992年在苏州相识,两人共同打拼事业,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如今在苏州有两个事业体,一个是柏克科技产业园,一个是燕园港澳台联考学校。

因为自己小孩的成长,让周凤接触到了台商子女的入学问题,于是她创办了燕园港澳台联考学校,到今年已经15年了,“我的女儿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考上了英国伦敦大学硕士教育学。”周凤说,到目前,学校已经有2000多名台湾学生考入了大陆大学。因为教育,她接触到了更多的两岸家庭,2019年,在苏州市台办的帮助下,建立了苏州两岸婚姻家庭协会。

4年里,协会办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活动,紧扣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春节、端午、中秋、国庆、七夕等等,每个中国传统佳节都推出特色活动。周凤笑说,加入协会有一个硬性规定,就是必须是夫妻双方共同成为会员,这得到了广大家庭的认同,所以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大家非常有归属感。

作为两岸婚姻家庭的代表,周凤深刻感受到每个两岸婚姻家庭都是在真正地阐述“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我们是两岸交流交往过程中的情感结晶,也是两岸融合的最佳实践者。两岸在政策规定、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为苏州市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协会会长,我们积极发挥协会团体的职能,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进一步深化在苏台胞台属、两岸婚姻家庭交流交融,增进心灵契合,让更多的台湾邻里亲朋在耳濡目染中认识大陆,在沟通互动中消弭隔阂,更清楚地认识两岸文化同根、两岸习俗同源。”

带着上小学、上大学的孩子一起江苏行

让他们亲身感受“两岸一家亲”

这次的两岸婚姻家庭代表中,有不少是拖家带口来的,他们都希望下一代能早些亲身感受大陆的方方面面。

“这次2023两岸婚姻家庭江苏行暨第二届全省两岸婚姻家庭交流联谊活动是一次环省活动,我就特地带上了儿子,回来认识我们的家乡,也让他对江苏有更直观的了解。”胡家文是南京人,这次特地带了台湾太太和上大二的儿子回来。

胡家文以前在南京做旅行社方面工作,太太也是台湾旅行社的,因为一次旅游工作而结识,后来他为爱赴台湾,如今两个孩子都上大学了,夫妻开始考虑退休生活,很想回南京定居,这次带儿子回大陆,还去见了上海弟弟一家,下一代都差不多大,有着很好的互动,“现在让他们培养培养感情,希望两个儿子以后都能回大陆读研究生,这样一步一步地扎根下来。”

而两岸婚姻代表中,已经有这样成功的例子了。

22岁的林欣瑜目前正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大四。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台湾台南人,高二的时候去苏州,在燕园港澳台联考学校读书,后来考上南师大。

她的母亲陈妍蓁在旁笑说,林欣瑜很独立,“当初我希望她回大陆看看,她就试着来了,来了就不想回去了,说毕业后还想继续留在大陆发展。”

陈妍蓁是宿迁人, 20年前同样为爱走天涯,跟先生在上海认识后,就跟他搬去了台湾,“生下林欣瑜姐弟俩后,我在他们上学的过程发现了很多问题,台湾一直在改课纲,包括地理和历史这些,我就考虑让孩子们回大陆读书。后来试着跟女儿说,你要不要出去走走看看,开拓一下视野。没想到女儿很愿意来。”

女儿在南京读大学,儿子在台湾读大学,这次陈妍蓁把儿子也带来了,她说,女儿时常也会给儿子交流在南京读书的情况,看得出女儿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所以这次也将儿子带来了。不过未来他们要怎么选,她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希望能为两岸的交流做一些贡献。

这一行中,上小学的廖立棠才6岁,她告诉记者,他们一家生活在台中,妈妈是广西南宁人,这是她第一次陪妈妈从台湾来江苏。她妈妈告诉记者,自己主业做两岸物流贸易,虽然此前没有来过江苏,但对江苏非常熟悉和了解,因为她经手的商品里有很多江苏产品,比如南通非常优秀的纺织品,在台中都卖得非常好。第一次来到江苏,从飞机落地到整个活动,她感觉很温馨,处处充满人情味。

江苏姑娘蔡占萍这次回南通的心情更加激动,她1997年在南通经济开发区认识了她的先生,1999年结婚后就移居台湾高雄定居,大概三年之后,她开始从事有关公益活动,2019年她成立了大高雄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促进会,希望为两岸做一些桥梁工作,“这次应家乡邀请,我带来了26位岛内朋友,让他们来看看我们家乡的发展与建设,让他们感受两岸一家亲的氛围。”

延续“爱越海峡 情融江苏”主题

相信爱的无价和情的力量,定会将彼此的心贴得更紧

在这次的启动仪式上,省台办副主任封志成,南通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王小红等出席并致词。

两岸婚姻家庭是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开出的最美的花,两岸婚姻是桥梁、是纽带,链接着两岸,被誉为两岸“三通”之外的“第四通”。省台办副主任封志成表示,这是2023全省对台交流项目的重要节点活动,也是针对两岸婚姻家庭群体着力打造的标志性品牌活动。去年首次举办的全省两岸婚姻家庭联谊活动,以“爱越海峡 情融江苏”为主题,突出的是两个字,“爱”和“情”,今年延续该主题,相信爱的无价和情的力量一定会将彼此的心贴得更紧,一定会化解两岸的坚冰。

记者了解到,本次两岸婚姻家庭交流联谊活动为期7天,也是疫情后首次邀请岛内两岸婚姻家庭来江苏参访交流。启动仪式结束后,两岸婚姻家庭成员还聆听了两岸家事法律、港澳台侨联考辅导等专题讲座,参加“千里姻缘 爱在南通”等两岸婚姻家庭交流分享会,分享两岸婚姻家庭生活、爱情和创业趣事。活动还赴盐城和南京参访东台黄海森林、大丰糜鹿保护区、郝氏故里、中山陵、南京博物院、云锦博物馆等,与创业台青对话,参加两岸婚姻专家辅导讲座。

据悉,为配合做好两岸婚姻服务工作,省民政厅等单位也参加了活动启动仪式,并帮助邀请涉台婚姻专家为两岸婚姻家庭进行专业辅导。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