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眼纪实·追光灯 | “水草队长”陈素珍:15年生死救援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8-17 16:26:44

2023年7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的台风“杜苏芮”引发极端天气,给北京、河北等地带来暴雨洪涝灾害。灾难面前,很多人纷纷化身平民英雄,奔赴救援一线,不幸的是,8月1日和8月3日,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队员王宏春和刘建民壮烈牺牲。

40多岁的年纪,他们却这样急匆匆地走了,没来得及留下一句话,更没机会和家人告别。是什么样的大爱,让他们义无反顾?即使洪水滔天、寸步难行,他们依旧选择冒着生命危险逆流而上。

刘建民曾说过:“我向往蓝天,崇拜蓝天,每次穿上队服,就是我出战的时候。”英雄的信念总是相通的,同样常年冲锋在救援一线的福建省蓝天救援总队队长、厦门蓝天救援队队长陈素珍,也有着一样的坚守:以生命赴使命,为他人撑起一片蓝天!

现实世界里,从来没有闪闪发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一身狼狈却挺身而出的凡人,陈素珍就是其中的一位。漫漫15年救援路,她的救援足迹遍布国内外,用爱心与勇气点亮生命。

陈素珍

踏出家门,她随时准备牺牲

“世界上那么多受灾受难的人,你一个女人能救得完吗?至于这么拼命、这么苦吗?”这样的问题,陈素珍不知道被问了多少遍,但她也不奇怪,因为救援这种活儿,以前她也认为只有汉子才能干的,那时候,她还只是个爱美的“小女人”。

陈素珍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早些年,手机、净水器、茶叶,她都卖过,收入也还不错,经常被人夸有“生意头脑”。她还喜欢旅游、喝茶、做公益,常年留着一头及腰长发,喜欢穿古朴质感的中式长裙,生活安逸又舒坦。

陈素珍以为,自己的日子一直会这样小富即安、平平淡淡。但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就了她人生的转折点。彼时的陈素珍正在旅行途中,宾馆的电视里正播放灾区的情况,瓦砾遍地、满目疮痍。

从小到大过惯了安生日子的陈素珍整颗心突然被揪了起来,看着电视里失去父母、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她的泪水止不住了。“与其在这里哭得要死要活,不如冲过去,哪怕搬搬伤员也行啊!”一个念头从脑海里冒了出来,陈素珍收拾好行李,直接转道去了四川。

陈素珍一路上的焦急,在成都市都江堰的一所小学里,统统变成了前所未有的无助。原来,救援这么难!她没有救援知识,也没有专业设备,不敢乱踩一步废墟,也不敢擅自动一块砖土。救援团队不太接纳她的到来,怕她影响进度,甚至会耽误救援。听到被困的孩子无助地喊着:“叔叔阿姨,先救救我吧!”空有一腔热情却毫无用处,陈素珍崩溃了,难过地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灾区归来,陈素珍反复思索:“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不久,她做了一个决定:拼尽全力,筹建一支专业救援队伍。

陈素珍利用多年经商的人脉,召集身边热心公益的朋友,很快,救援队伍算是有了雏形。一支队伍,必须有一个响亮又有气势的名字,她突然想到,阴雨连绵的汶川灾区曾出现过一次久违的蓝天,带着满满的治愈感。“我们就叫蓝天,蓝天救援队。”陈素珍说,救援队伍就是要为受困者拨云见日,再见蓝天。

她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好听的网名“水草”,希望自己像水一样纯粹、如草一般坚韧,队员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呼她“水草队长”。

陈素珍在救援中

陈素珍将成员分为全职队员、队员、预备队员和志愿者4个梯度,请来专家给他们进行不同级别的训练。她还腾空自己的净水器店铺当作蓝天救援队的办公场地。起初,大伙儿的救援工作就是去山上贴路标,去海边巡逻,渐渐地,一些游泳和登山爱好者加入进来,队伍慢慢扩大。救援工具、队员保障都需要源源不断的经费,陈素珍只得拿出多年做生意的积蓄进行填补。

起初,丈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开始极力反对,日日与她争吵,婚姻岌岌可危。好几次凌晨救援结束,陈素珍都不敢回家,生怕吵醒丈夫,两个人又要吵到大天亮。

欣慰的是,儿子和母亲都很支持她。2001年出生的儿子,小名叫西瓜,他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跟着陈素珍上山下海地巡逻,虽然他不是很明白妈妈在做什么,但看到妈妈认真的样子,也学着一脸严肃,东张张西望望,在救援队里当“小监工”。

“妮儿,一个女人,别让自己太辛苦了。”母亲40多岁才生了陈素珍,她比谁都了解女儿,知道女儿是个“温柔脸固执心”,一旦认准什么事情,是不肯轻易放手的,这救援事业就是她下半辈子的奔头,哪里拦得住。

“有一阵子,母亲身体不好,我只能搬个小板凳坐床边喂她吃饭,她一边吃饭,一边看我,我都不敢直视她的眼睛。我每次去救援时,都会编个善意的谎言,骗她说不危险。但我感觉,她老人家心里很明白,我面临的都是生死考验……”

一次,陈素珍回家已是凌晨3点多,母亲房间的灯还亮着。她推门而入,母亲才长长舒了一口气:“你这次去山里,天黑路远,我很担心。”陈素珍的嘴唇动了动,但还是把话咽了下去,其实她想说:“每次踏出家门,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这些话,直到2012年母亲去世,陈素珍也未曾说出口。那一年,是她人生的至暗岁月,母亲离去,婚姻破裂,她独自带着儿子过日子。遇到救援任务,出门十几天是常有的事,儿子只能吃起“百家饭”,不是被托付给亲戚,就是借住在救援队的叔叔阿姨家里。

亲亲儿子,妈妈很快就回来

每次离开家去执行救援任务,陈素珍虽然走得义无反顾,但心里都好像坠着大铅块一样沉重。“我是一个狠心的妈妈,天底下没有比我更不负责的家长了……”她常常这样自责,只能在归家的日子里好好陪伴儿子。所幸,儿子西瓜特别懂事,小小年纪就学会洗衣做饭。妈妈离家的日子,他就自己照顾自己,从不让妈妈多操一点儿心。

2012年1月1日,元旦这天,儿子发起了高烧,陈素珍守着他,寸步不离。深夜时分,电话突然响起,有个人掉入深井,情况危急。她立即动身,想趁儿子睡着,速去速回。熟料,西瓜一骨碌从被窝里钻出来:“妈妈,我陪你去。”陈素珍被这句话戳到了软肋,眼眶一下子就红了,但时间不允许耽搁,她亲了亲儿子发烫的额头:“你还小,妈妈很快就回来。”

有一年,福建发生特大洪灾,陈素珍来不及和儿子道别,赶往救灾现场。没日没夜地忙了两天两夜,她才有时间给儿子打电话,焦急地问他有没有饿着,有没有睡好?电话那头的儿子很淡定:“我已经去同学家住了,不然等你想起我,我估计快饿死了。”陈素珍这才放下心来,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儿子真的已经长大了。

凭着一股执着的信念,加上母亲和儿子的支持,陈素珍那些年的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辛,但她还是没有放弃救援,没有离开“蓝天”,她陆续变卖房子和车子,贴补救援队的开支,硬是一步步熬过来了。

见过那么多生离死别,陈素珍觉得,她既然有能力解救别人,就有能力解救自己。也许,磨着磨着,太阳就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救援队伍日益壮大,曾经连旅游登山都嫌腿酸的陈素珍,在日晒雨淋的训练中学会了攀岩、潜水、破拆、医疗急救等技能,精通十八般武艺,只为能多救一条生命。

2013年,蓝天救援队正式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成为福建省最早的民间救援公益机构之一。从此,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灾害或意外现场,都有了“蓝天人”的身影,而在最前面冲锋陷阵的一定是陈素珍。

2015年4月24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蓝天救援队远赴国外营救。巡查时,陈素珍和队员听到一个狭小的洞口传出呼救声,一声比一声弱。原来,是一名中年妇女被压在废墟下。时间就是生命,洞口只够一个身形娇小的人进去,陈素珍当即决定只身营救。

余震不断,全副武装的陈素珍钻进洞口,里面漆黑一片,尘土飞扬,呛得她睁不开眼。几分钟后,她摸索到妇女的胸口上压着一块大石头,便一边拴好绳子抬搬石头,一边努力向四周推开土砾,扩大空间方便救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地面一直在抖动,陈素珍心里也有点儿发虚,因为任何一次余震,都有可能把她和这名妇女一起活埋在废墟里,她也许就再也见不到儿子了……

“不行,恐惧只能成为救援任务的负担。”陈素珍努力将这些想法驱赶出大脑,使尽全力将大石头移开。20多分钟后,在队友的协助下,中年妇女终于脱离险境,被抬上担架,陈素珍也松了口气,眼泪几乎溢出眼眶。

数天后,蓝天救援队圆满完成任务,归国之时,获救的妇女坐着轮椅前来送行,她还特意学了两句中国话说给陈素珍听:“感谢中国,感谢蓝天。”

一边照顾儿子,一边救援的日子,对于陈素珍来说,酸甜苦辣全在心头,她虽然只有一个人,却活成了一支队伍。然而,疲惫伤痛之时,也希望有个人能让自己依靠。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素珍认识了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长柄村的杨先生。面对杨先生的表白,她有些犹豫:“我是做救援的,常常说走就走,可能还会有生命危险……”杨先生的回答,给了她满满的安全感:“这辈子,你去哪我就去哪,你去救人,我也去救人。”就这样,两人相识相知,最终走到了一起。

命运终于给了陈素珍一个与她环环相扣的齿轮,志同道合,让这对夫妻的心紧紧贴在一起。他们既是亲密无间的爱人,也是患难与共的战友。

2018年8月,广东汕头遭遇水灾,陈素珍带队前往,妇唱夫随,杨先生也加入其中。见到被困的老人,他第一个冲过去背,跟其他队友配合得十分默契。陈素珍看着丈夫被雨水和汗水浸透的背影,感觉身上仿佛装载了双份的力量。

那次救援任务完成得格外顺利。返程路上,陈素珍和杨先生坐在救援艇上,突然一阵大风刮来,本来有点儿疲惫的杨先生立即展开双臂,护住陈素珍,怕她被风吹走。一旁的队员打趣道:“哎哟,咱们经过大风大浪的‘水草队长’,终于‘被保护’了一回。”

跨国救援,我们是“中国力量”

救援工作无冬无夏,很多时候,陈素珍带给被困群众生命的希望,而被困群众也在深深感动着她。她还记得,有一名80多岁的老奶奶,独自一人在房顶被洪水围困了30多个小时。获救的那一刻,她没有抱怨,反而摸着陈素珍和其他队员的头,老泪纵横地喃喃道:“我一个老人,怎么能让你们这么辛苦,大老远地赶过来救我……”“那一刻我真的忍不住流下眼泪,她抚摸我的时候,我仿佛感受到了母亲的手……”陈素珍感慨,一切辛苦,在人世间的温暖面前,都是如此值得。

也是那次洪灾,当救援队合力把一名患有高血压的大爷救出来时,大爷一把拉住陈素珍的胳膊:“水草队长!我记得你啊!”原来,早在2013年8月汕头洪灾时,这名大爷就是被救群众之一。

人心换人心,这是一种怎样的缘分,让陈素珍连救了大爷两次。每次当自己遇到困难,迷茫徘徊的时候,她就会想起这名大爷,想起那些被自己救出困境的人。为什么要选择活得这么苦?陈素珍在一场场生死救援中找到了答案:“这些人本和我素不相识,但既然走了救援这条路,生命就和我息息相关!”

2019年底,陈素珍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感言:“救灾一线,我见到过无数党员为了拯救人民生命财产挺身而出,他们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守护百姓的一面旗帜。”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多地建筑被夷为平地,震感遍及亚欧非多洲。陈素珍带队出征土耳其:“你们做好准备了吗?一定要把中国的正能量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2月10日上午,救援队到达土耳其马拉蒂亚机场,这些队员中,有不少参加过尼泊尔地震救援、斯里兰卡洪灾救援等,还有部分队员拥有国内汶川地震、玉树大地震、鲁甸地震等丰富的救援经验。每个队员带着一个包,里面有漏电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生命探测仪、切割机和高压起重气垫等30件地震救援装备。

出发前,陈素珍已对土耳其强震进行救援评估,并和中国驻土耳其领事馆、土耳其驻中国领事馆、厦门市应急局报备,他们都十分支持,安排好衣食住行,确保队员们的休息场所与日常饮食,以最饱满的精神和体能展开救援行动。

刚到达土耳其阿德亚曼市,陈素珍和队员来不及扎营,就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距离指挥部约150米处,有一幢六层楼高的建筑倒塌,里面压着几个人,有探测到生命迹象。

现场房体高度倾斜,一层至三层直接塌陷至地底下。经过救援,一共挖出13名受困人员,其中10人不幸遇难,3名幸存者被送往医院救治。

大家还没来得及歇上一会儿,土耳其时间2月11日0点30分,又接到救助任务——在一栋倒塌的楼房里,有3人被困,需要进行紧急搜救。现场也是一片废墟,家属无法定位家人被压埋在哪个区域,陈素珍经过仔细了解,反复评估排查,最后锁定了两个地方:六楼及过道。

废墟中,钢筋、混凝土、砖石、压碎的家具混杂在一起,挖掘难度很大,陈素珍和队员半个身子探进废墟,不断用手往外掏。4个多小时后,他们突然发现一块沾满血的布块,接着,看到一个男子,身体弓着,左手紧紧抱着一个人。大家继续小心地挖,看清了男子抱着的是一个女子,女子身体也弓着。大家判断,女子肯定也抱着一个人,加速向外搬石块和砖砾,终于看到,女子紧紧护着怀里的孩子,孩子看上去才一岁左右。

“爸爸紧紧抱着妈妈,妈妈用胸口护住宝宝,在场全体队员泪目,愿你们安息!”这一幕,让陈素珍无比揪心,她哽咽着鼓励队员们,时间就是生命,大家再加把劲,废墟之下,肯定还有很多条生命盼着一线生机。

同在蓝天下,救援无国界。顾不上吃饭和休息,陈素珍带着队员奔赴一个又一个废墟,不停地评估、挖掘、救援。强震后的阿德亚曼市满目疮痍,夜晚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有队员苦中作乐:“我们就像在冰箱里战斗。”

2月15日清晨,陈素珍带领救援队在阿德亚曼震区废墟上展开搜寻挖掘,最难的任务是搜寻遇难的5口之家,他们分别是父亲、母亲和2岁、5岁、12岁的3个孩子。一上午过去,队员们找到爸爸、妈妈和两岁的孩子,三个人已经没了呼吸,却还紧紧抱在一起。

还有两个孩子,是姐弟,住在另外一个房间。傍晚6点多,找到了弟弟,找姐姐时,先看见她的腿,却看不到她的头。大家继续挖掘,发现姐姐的头跟脖子被一个横梁紧紧地压住,横梁很坚硬,破拆困难,晚上8点多,大家才把女孩的遗体完整挖掘出来。经过长达8个小时奋战,救援队终于把五口之家全部找到,交给亲属。

跨国救援,彰显着中国力量与大国担当,在土耳其,救援队共搜寻、挖掘出43名遇难者。土耳其政府对救援队作出的贡献给予认可并颁奖,还安排免费回程专机。

2月21日中午,陈素珍率领蓝天救援队凯旋而归,厦门机场内,当地相关部门领导、留在厦门的队员和自发前来迎接的市民们,用鲜花和掌声将英雄们层层包围。

“队长,辛苦了。”“平安就好,回来就好!”

“在救援的废墟上,余震不断,我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队员安全地带回家!”陈素珍眼含热泪,接受着一个个祝福的拥抱。

至此,土耳其7.8级地震救援行动圆满落幕。陈素珍于当天傍晚6点多写下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心充满感慨:“生命如此脆弱,数万条生命瞬间消失,生命又如此坚韧,一个个奇迹在灾难中上演。”

回到家没几天,陈素珍又接到一个“求助”电话,莲花中学邀请她给学生们分享土耳其救援的经历。一听到给孩子们讲课,原本有些疲惫的她,立马精神起来了,开始整理资料、做课件。陈素珍通过土耳其地震,给孩子们讲述地震逃生、溺水安全等方面的自救知识。

一碗稀饭,一个活下去的希望

2023年7月,台风“杜苏芮”来袭。7月29日早上,陈素珍接到应急局关于泉州南安洪濑内涝严重需要增援的电话通知,立即组织五十名队员奔赴救援现场。

在救援的十多个小时里,所有救援人员一直泡在水里,水里面有垃圾粪便、油污、尖锐物等,他们不怕脏不怕累,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援。期间,陈素珍接到一名大妈的求助,有一家6口被困在二楼一天了,这位好心大妈煮好了一大锅稀饭,却没办法送上二楼,被困的一家人也没办法下来拿。

查看了现场情况后,陈素珍想出一个办法,她和大妈一起,端着一锅稀饭坐进挖掘机的铲斗里,一直升到两层楼高。可是,被困人家有防盗网,装稀饭的锅塞不进去,“快拿小碗出来,多拿几个。”那一刻,陈素珍仿佛就是“从天而降”的英雄,她的声音洪亮有力,让一切难题迎刃而解。

被困的老奶奶颤颤巍巍地递出来好几个小碗,陈素珍站在两层楼高的挖掘机铲斗里,一碗一碗地盛,然后小心翼翼地通过防盗网塞进去。无意中,她看到老太太和她的儿子女儿都红了眼眶,不时用手擦着。陈素珍也忍不住哭了,一碗稀饭,需要用铲车铲到二楼,然后大家都站在那么危险的地方,紧张地传递着,如果一个眩晕或者脚一滑,就会从二楼掉下去……

“听老人家说已经两天没吃饭,看着饿得颤悠悠的老人转头一边哭一边喝着那碗稀饭,我心里真的特别地疼。”救援结束后,这一幕一直在陈素珍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她说:“我想让大家知道,爱是救助,也是守护,那已不仅仅是一碗稀饭,而是活下去的希望。”

而今,台风“杜苏芮”已过去,一切都恢复平静,陈素珍和队员回忆起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救援,非常感慨:“我在这世间不想有遗憾,若是美好就叫精彩,若是糟糕就叫经历,我那么拼命,只想世界都风调雨顺,大家都平平安安!”

投身救援一线15年,陈素珍始终保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青海玉树地震、云南昭通彝良地震、甘肃定西岷县地震、四川芦山雅安地震、四川九寨沟地震、云南盈江地震、斯里兰卡洪灾、福建泰宁泥石流、江西抚州洪灾、福建闽清洪灾、广东汕头洪灾、河南暴雨、土耳其大地震……每一场救援,都记录着陈素珍所向披靡的英勇模样。

母亲是最好的榜样,陈素珍的儿子西瓜已在福建泉州读大学,独立而优秀,在课余时间也会参与救援工作,他自封是蓝天最“老”的队员,因为从上幼儿园时就加入了。

至今,蓝天救援队全福建省登记在册的成员有2000多人,志愿者5000余人,是一支包含山地救援、海上救援、城市救援和心理救援等多项目的专业队伍,成员中有医生、律师、建筑师、教师和大学生等。

救援从不收费,救援队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等。为保证队伍正常运转,近些年,陈素珍重启茶叶生意,用收益补贴救援队。

以生命赴使命,陈素珍越来越感觉到,比起等待他人救援,老百姓更重要的是学会防护和自救。所以一有时间,她就忙于安全宣传,比如地震逃生、野外生存、防踩踏等,她希望人人都能自救,人人都能做灾难第一响应人。丈夫杨先生全力支持妻子,夫妻俩已经规划在长柄村建设安全教育馆,辐射周边的企业、学校和村居,帮助大家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

多年无悔付出,陈素珍收获荣誉无数,全国第八届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榜……而她最喜欢的,还是大伙儿称呼她的“水草队长”。

人如其名,陈素珍就是一株在灾难中不断修炼成长的水草,在鲜血、残垣、山野、废墟面前活得坚韧而无畏。每次执行任务归来,陈素珍和队员们虽然很疲惫,但内心十分满足,因为他们又挽救了几条生命,开心之余,他们会唱起自编的队歌:

“生命的赞歌在蓝天回荡,生命的乐章在碧海奏响,我们是光荣的蓝天队员,搏击海浪,我愿是一缕阳光,用生命照亮生命……”

致敬,我们的平民英雄!谢谢你,为老百姓拼过命的水草队长。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陈素珍的这一身制服蓝。

文 | 俞佳铖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编辑 | 冯秋红 王睿

扬眼纪实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