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是在国共两党二次合作的形势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新四军浴血战斗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京沪路抗日前线上,以及深入战斗敌人大后方或沦陷区及交通线上,其中青年占60%以上。这充分表明青年群体在新四军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盐城中学内的抗大五分校旧址
“我是个医生,不懂打仗呀”
新四军刚组建时,急需培养人才。而很多青年人不知道新四军,只提出要去延安抗大或陕北公学。为了说服他们参加新四军,张爱萍就请周恩来出面做工作。由于周恩来的介绍,许多青年学生由武汉到了南昌,参加了新四军。
1937年12月25日,叶挺在汉口大和街26号正式设立新四军军部,组建起军需处、副官处、军医处、秘书处等。他对一贯追求进步的年轻医学博士沈其震说:“外敌入侵,国难当头,每个爱国志士都要拿出自己的力量来。咱们携起手,并肩作战吧!”
沈其震开始有些犹豫,说:“我是个医生,不懂打仗呀。”
叶挺鼓励他说:“要打仗,就必然有伤病员,医疗工作很重要。北伐战争,仗打得很好,就是医疗工作跟不上,许多同志都牺牲了。”
沈其震听了,毅然参加新四军,被委任为军医处处长。
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开辟敌后战场以后,大批新参军的知识青年,需要完成从老百姓到革命军人的转变。1938年2月以来,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就抓紧对干部和骨干的培训,并亲兼教导总队总队长,另有青年队(第7队),并对新参军知识青年进行短期培训,充实和加强了部队和根据地的干部队伍。
新四军还将青年组织起来,建立战地服务团。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正式在南昌挂牌办公,朱克靖被任命为军政治部顾问兼直属战地服务团团长。战地服务团是直属政治部领导的,专门负责宣传和民运工作。其成员大多数是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来的爱国青年,有新闻工作者,也有作家,但最多的还是大、中学生,分成戏剧、绘画、歌咏、舞蹈、通讯等几个大组,共100多人。
新四军部队派出战地服务团和民众运动工作组的大批青年,利用戏剧、歌曲、漫画等形式,配合地方党组织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动员各界群众和游击武装参加抗日斗争。
青年作家丘东平写出《茅山下》
由陈毅任代军长的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25日重建以后,大江南北许多杰出的文化战士和进步青年纷纷向盐城聚拢,中原局及时作出创办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决策。分院空前地繁荣了苏北根据地的文艺创作。
1938年1月,28岁的丘东平听说叶挺在筹建新四军时,立即到南昌投奔叶挺。叶挺答应丘东平在汉口“军筹处”战地服务团随军搞创作。不久,新四军成立以粟裕为首的先遣队,丘东平即随先遣队开赴敌后活动。
先遣队并入陈毅领导的一支队后,丘东平被任命为新四军一支队敌工科长兼陈毅的对外秘书。陈毅得知丘东平到来,高兴地说:“抗日战争是个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我们需要千百万个作家和记者来部队视察体验,尽快写出伟大的作品来,你是最先来新四军的作家,我由衷地希望你多写快写。不过,目前还必须协助我做些对外工作,因此有必要在你这个大作家、大记者的头衔上加上兼职两个字。”陈毅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成百上千的战士好找,要想找你丘东平这样的作家不易啊!我希望你写一部反映我们新四军纪念碑式的作品。”从此,丘东平继续他的小说《茅山下》的创作。
丘东平经过采访,写出了《截击》这篇通讯报道。通过这篇报道,大后方的人民对战斗在抗日第一线的新四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此,陈毅在给军政治部的一份电报中专门提到:“小说家东平在工作表现上有非常大的进步,他更加接近了人民和战士——他的若干篇报告,都是很现实的动人的记录……无疑的,他终得称为人民的作家,是一位正视现实的武装战士”。
在刘少奇、陈毅的直接领导和影响下,分院吸引和团结了大批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乃至境外的知识分子和优秀青年,结成了强大的抗战文艺阵营。
1941年7月23日华中抗战史上影响极大的北秦庄日军突袭遭遇战中,为掩护学生突围,教导主任丘东平、戏剧家许晴、新安旅行团总干事张平等30多名师生壮烈牺牲。
1941年12月14日下午,延安文艺界在文化会堂举行“追悼青年作家丘东平大会”,到会的有艾青、丁玲、欧阳山、高长虹、陈荒煤、刘白羽等,他们都了解丘东平,知道他曾被期许为“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之一,一致认为丘东平“忠于生活,忠于艺术,忠于革命。他的死是抗战以来文艺、文学上最大的损失”。
1943年7月7日,陈毅在新四军政治部编印的《新四军抗战殉国先烈纪念册》一书序言“本军抗战阵亡之将校题名录书端”中撰文对丘东平、许晴等作了高度评价:“丘东平、许晴同志等,或为人文学士,或为青年翘楚。或擅长文艺,其抗战著作驰誉海外。或努力民运,或宣传动员,风靡四海。年事青春,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旦殉国殒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曷极!”
陈毅的这些话,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对烈士们的无限痛惜和缅怀之情。
在盐城创办抗大五分校
新四军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吸引着广大热血爱国知识青年纷纷前来投奔,给部队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为了提高知识青年的军政素质,陈毅一到茅山,就举办抗日青年训练班,招收了一百多名当地知识青年,他亲自参与讲课和参加学习讨论。
1938年11月,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率部驻扎东汤池的消息,很快在皖中传开。各地知识青年纷纷来到这里要求参加新四军。张云逸经过考虑,决定开办一个教导队(青年队),接纳广大青年。
教导队选调了一批军政素质好的干部当教员。没有课桌,教导队在镇上买了木头,教员们带领学员运回来,锯成木板,做成课桌。宽敞的大庙,就是课堂。学员一律睡地铺。
张云逸要求将抗大校风灌注到生活和训练中去。天刚蒙蒙亮,操场上的操练声响彻山谷。早饭过后,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尽管条件很差,驻地内外还是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
每天开过早饭,就把学员带到操场,走队列,练瞄准,搞刺杀,教投弹,土工作业,整天一身汗,一身泥。张云逸很注意学员的培养,经常到教导队亲自授课。青年学生们在教导队培训的时间不长,每期半个月,培训结束便输送到抗日队伍之中。
随着抗战形势发展较为迅猛,干部的培养刻不容缓,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果断决定将抗日军政学校同八路军五纵队的教导队合并,正式在盐城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陈毅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
1941年1月,抗大五分校正式开学,抗大五分校共有2000多名学员,学员中有一部分是来自部队的连、营级和团级干部,而很多都是来自上海与苏皖等地进步青年,他们是冲破日伪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慕名冒险而来的。
到1945年5月,抗大五分校暂时停办。从建校到停办,在盐阜地区共办班五期,为华中地区新四军部队和地方政府培养了数千名抗日军政干部。陈毅评价抗大五分校的作用,说它像“春风满园的苗圃”。李先念也曾给以高度赞扬,并亲笔题词:“华中抗日革命熔炉”。
刘维荣
【本文作者为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档案馆研究馆员】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