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漫漫“瑰葭路”,《逃出大英博物馆》还没完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9-06 22:19:48

从大英博物馆化为人形出逃的“小玉壶”在记者张永安的帮助下回到中国,找到瑰葭路。5日,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大结局上线,全网播放破千万。有网友看后动情地写下:“瑰葭路=归家路,总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世界上规模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近期被曝约2000件馆藏文物“不翼而飞”,其中一部分甚至被挂到网上低价出售。失窃丑闻被曝出后,多个文物原籍国要求归还本国文物。在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引发热议。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自媒体呼应网友创意而作,单集视频在抖音最高点赞量达到832.7万,“煎饼果仔”“夏天妹妹”两位共创者也涨粉数百万。其流量当然源自其相对新颖的剧情设定,更重要的是呼应并戳中了民众的家国情怀。

《逃出大英博物馆》一共三集,每集不超过10分钟。主创团队希望通过短剧让更多人知道,在大英博物馆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很多都是绝世珍藏。没有炫目的拍摄技术,但许多网友认为,比许多发工业糖精谈恋爱的电视剧好看。那还是因为“瑰葭路”和“家国永安”的情感内核引发共鸣。

最高光的部分当属玉壶作为信使,带着一沓书信徜徉于河南博物院,上演“如果国宝会说话”。站在文物展柜前,“小玉壶”拿出怀中的毛笔家书,替远在异国的文物们传递乡愁,“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琴师陶俑伯伯您好,笛师陶俑阿姨让我告诉您,改日,您拨您的春风弦,她奏她的晚风笛,那首未完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唐大马,我是唐小马。一眨眼,我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见面了,每天洋人走后,我就会围着这牢笼跑上几圈。跑着跑着,我便会想起几百年前,我们相约一起跑遍大好河山的誓言。”“龙耳虎足爷爷,朝冠耳炉叔叔想跟您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前辈不必挂怀,我虽在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

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作激发下,不少博主创意迭出,以文物拟人化的方式,续写“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有人用动画制作出云龙纹掐丝珐琅大罐的自白,有人用AI工具画出了关在玻璃罩中的“青花瓷少女”,“他们烧了莫高窟,把我放进了大英博物馆的展厅里。把我切开,再把我修复,这就是所谓的珍藏吗?”还有博主用妆造还原模拟出“敦煌文物”被盗的无助……自媒体这拨狂“蹭流量”,去博物馆见证实物,查找资料,用文化积淀写文案,让更多人关注到我们遗失的中华文化。

南京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杨海涛研究员告诉记者,不只是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都有精美绝伦的中国文物收藏。非常巧的是,集合了欧美许多博物馆中国文物的一大展《来自江南的宝藏》明天在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开幕。

在他看来,“文物流失海外,是历史造成的,不只是中国,埃及、印度都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国家积贫积弱,文物就会流失。现在我们高兴的看到,随着国家的富强,收藏在外国民间的文物已开始回流。”

目前收藏于国外博物馆的流失文物,追索起来比较困难。文物返还主要通过外交、司法和民间三种途径。令人欣慰的是,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其中就包括2014年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器身回家,2018年西周青铜虎鎣抵乡,2020年流失整整160年的马首铜像正式归藏圆明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在于,如何有效地追索中国文物踏上回家路,把美好的愿景和艰巨的任务都抛给家人们。文物的游子之躯,“承得住盗窃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流连的目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