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日记 | 一位麻醉医生的自述:抢救生命,一次次渡过难关
2023-09-19 20:43:02

我是中国(江苏)第32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奔巴点点长蒋金华,在奔巴岛执行医疗援助任务快一年了。

还记得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刚出机场,看到迎接的奔巴政府官员、驻点医院管理人员,他们用特有的非洲口音英语与我交流时,我的内心是紧张忐忑的,有对未知环境的恐惧,也有因自己冲破舒适区所带来不确定性的迷茫。

转眼间,我的援外生涯已到尾声。如今,我能淡定从容地用英语和当地人交流,偶尔还能加上斯瓦西里语。

奔巴医疗队的传统是24小时ON CALL,作为麻醉医生,我也不例外。一年来,我除了要完成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择期手术麻醉外,还要承担一天24小时的疑难麻醉指导,任务繁重。尽管遇到不少困难:缺少助手、缺少药、手术中突然停电、麻醉机功能欠缺......我从未退缩。

桑给巴尔家庭规模大,子女较多,儿童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发病率高。奔巴岛上的阿卜杜拉姆才医院共有两个手术间,只有一台麻醉机适合小儿麻醉,没有麻醉恢复室,麻醉医生少。针对此困境,中国医疗队与当地医生共同协商,采取手术营的形式,连续两天,集中手术,一次完成40例患者。

因为做扁桃体手术须做气管插管全醉,儿童气道脆弱,气管插管易损伤小儿的呼吸道。咽喉部手术与麻醉共用一个空间,围术期易发生脱管、误吸、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术后躁动等并发症。这就给围术期麻醉的管理带来极大难度。

怎么办?因地制宜,我与当地麻醉医生寻找可用仪器设备,充当工程师进行组装,并临时组建麻醉恢复室,确保患者麻醉复苏安全有效,缩短周转时间。针对一台麻醉机不能用于小儿的问题,我们采取手控模式,确保患儿各项麻醉参数、生命体征平稳。围术期我们与中国医疗队耳鼻喉科医生钱剑领导的手术团队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先后三次安全高质量地完成了全部120例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术后无一例并发症。

作为队长,我一次次主持抢救了产后大出血、骨科严重创伤性骨折、普外科感染性休克等危重患者,常常面临“麻醉要上,手术要做,病人要活”,这种三难境地,我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医疗队员们一次次渡过难关,抢救了一个又一个非洲人民的生命。

与队友配合,我们多次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全麻气管插管下成功去除2月大幼儿腹部钢针,全麻气管下成功切除6岁患儿腹部巨大肠系膜囊肿,开展B超引导下肾透析管置入术,解决疑难患者肾透析管无法置入的难题......

这一年来,我和队友们用自己的技术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也感受到他们的淳朴与热情,对我们的包容和帮助,我们也真正的融入到了他们的生活,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航整理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