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我的“声”份证
来源:扬子晚报
2023-09-27 11:51:53

◇邵小华

图 | 视觉中国

在外读书工作40年,我一直是个普通话带着浓厚乡音的人,这成了我的一张特殊“声”份证。

大学偏偏读的中文系,普通话是一门功课。我靠补考才跌跌撞撞过了及格关。一同补考的,还有同宿舍的老徐。我俩老家是邻县,方言接近,在一起四年,就没正儿八经地说过一句普通话。老徐后来去了澳洲,听过他说英语,感觉跟他说普通话一样带有乡音。

老家人讲普通话,最大的问题是舌头总是直的,打不过弯来。于是,声母“n”“l”不分,韵母“ian”“in”混淆,也拎不清前鼻音与后鼻音。我一度将自己普通话糟糕,归咎于历史原因。上世纪70年代初上小学那会儿,整个学校好像找不出几个普通话说得好的老师,尤记得有个谢顶的中年男老师,完全用地道的方言讲课,还声情并茂。放今天喜剧效果肯定爆棚,但那时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谁也没觉得好笑。

历史原因论当然站不住脚。圈内有两位老乡朋友,一位比我年长,一位比我稍小,分别在省市电视台当主持人。那个普通话水平啊,棒得没人敢相信他俩与我来自同一个地方。我的纳闷大于自惭形秽,都是一方水土养育的,凭什么他们讲普通话的舌头,就能如此舒卷自如。

普通话不好,与别人交流难免产生误会。工作第一站是在省内某市机关。一次,领导安排我接待外地记者的电话采访,关于旅游主题的。一字一句,我认真憋出一口自以为是的普通话,却还是把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鹤”错发音成“货”。电话那头的人有点蒙,问我什么“货”?我重复了一遍,对方还是不懂。那时没有微信可以传图,我只好作进一步解释说明,就是每年冬季从北方飞来越冬的那种丹顶“货”啊。噢!丹顶鹤是不是?对方终于恍然大悟。

意想不到的是,普通话不好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你遇见知“音”。那回坐长途火车出差,刚接完一老同学来电,邻座一位一直沉默着的老先生开口了,问我是不是哪里哪里人。我说是,你也是?以为遇到了老乡。老先生笑道,我不是,但我办公室里有位同事是,他说的那个普通话,跟你简直一模一样,若不是亲耳听见你接电话,我还以为他也在这列火车上呢。

就这样,我们打开了话匣子,旅程不再寂寞。老先生应该是位读书人,谈古说今,与我家乡有关的先贤名字说了一大串。不觉火车到站,正待说再见,老先生突然一拍脑门说,想起来了,那个电视上普通话很不标准的雕塑家吴为山,好像也是你们家乡人。大笑,握别,然后我们往站台的不同方向走。走出十多步,我忍不住回头,目送这位有趣的一面之缘人消失于人海。

方言,是故乡留给每个人的精神胎记。那个40年前梦想仗剑天涯的少年回来了,现在的我,最爱告诉别人的,就是我正在回小城老家的路上。

吸引我的,除了那熟悉的风景和美食,还有就是,我可以彻彻底底地放下自己不伦不类的普通话,面对至亲或老友,沉浸式享受家乡话脱口而出的那种无拘与痛快。我知道,方言于我已不仅是方言,更是我与故乡之间,一份不要弄丢彼此的前世约定。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