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沪宁沿江高铁开通,随着列车驶入金坛站,金坛正式迈进了深度融入沪宁“一小时高铁圈”的新起点,而已于2023年秋季学期正式启用的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也为金坛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深厚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基础。作为同时承载“两湖”创新区和“新能源之都”建设光荣使命的新城区,金坛全面落实“532”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五大行动”,勇当“两湖”创新区主战场,争做“新能源之都”主力军,新能源产业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个项目列为省重大项目,创历史新高,其中产业类项目数位列常州市第一;新增入库常州市重大项目16个,提前完成年度目标。而随着高铁、高校时代的同步来临,金坛将昂首阔步踏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坛新实践,以过硬业绩书写“美丽常州新样板”精彩篇章。
高校“强基础”:助推产学研深度融合
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位于金坛区长荡湖北侧,东至庆升路、南至河海大道、西至丹桂南路、北至长荡湖北路,总用地规模2248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36万㎡。2023年8月21日,首批学生正式入驻。
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为河海大学主体校区之一,与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实行同一模式、同一标准管理。2023年秋学期全日制在校生达15000人;到2025年秋学期全日制在校生达20000人,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河海大学新常州校区深度融入常州“新能源之都”、“两湖”创新区建设,通过优势学科延伸交叉,着力发展新工科、新农科、交叉学科,重点建设智慧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国家安全等领域方向,开展复合交叉型、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学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力服务支撑区域和产业发展。
位于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北侧的华罗庚科学城,重点依托河海大学科教资源,大力引进创新项目,孵化创新企业,建好创新平台,完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加速和科技金融等一体化服务链,加快打造为金坛“五新产业”创新中心和“两湖”产学研深度融合示范区。首开区规划占地面积约60亩,布局孵化、产学研、总部、展示、综合服务、商业、公寓等多类型、多功能组合业态,为金坛实现校地融合、产城融合提供智力支撑。
高铁“加速度”:推动城市发展高速向前
金坛站在设计时就已充分考虑到了地方文化元素,在每一个环节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极具金坛地方特色。金坛站的总建筑面积15998平方米,站房共两层,其中架空层层高8米,为进出站换乘空间,首层为候车大厅。“碧湖映月,山影游镜”,金坛站将“山之行、水之韵”转译为简洁明快的设计语汇,以金坛境内山水特色为原型,勾勒出“凉月如钩挂水湾,江南风物镜中看”的秀美景色,两侧结合柔美的曲线,雕刻出层峦叠嶂的韵律感,舒展层叠的造型,形成了向阳腾飞之势,赋予金坛展翅腾飞的美好寓意。屋顶借鉴金坛刻纸文化,形成渐变的天窗形式,营造出开敞明亮的景观光谷,整体打造出浑然一体的建筑形象,彰显金坛生态新门户的时代特征。
同时,在后期建设过程中,为了充分展示金坛地区独特的人文历史风貌,金坛区交通部门又会同该区宣传、文旅等部门,对金坛站内部装饰装修进行了二次深化:在站房包梁铝板上融入国家级非遗“金坛刻纸”,采用激光雕刻形式定制安装“大运河长卷”,整体上看非常壮观大气;在候车大厅两侧的商业夹层中,采用铝板蚀刻形式展示了段玉裁、华罗庚等金坛籍历史文化名人,以及金坛籍院士等形象事迹,充分彰显出金坛深厚的历史文化,在空调出风口融入云雷纹、在楼梯扶手处融入金坛刻纸等细节的把握让金坛元素无处不在。
作为金坛首条铁路,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拉近金坛和南京、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结束了金坛“境无寸铁”的历史,实现了金坛群众翘首以盼十数载的“高铁梦”,沪宁沿江高铁将彻底改变金坛人民的出行方式,助力金坛的经济腾飞。
文旅“新机遇”:福地山水迎来八方客
“君从远方来,我奉一城山水”。高铁的通车,让金坛文旅行业告别了以往只有从公路迎来送往和周边高铁城市周转的局面。以高铁站为集散中心的新时期,为金坛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因山水兴盛而素有“江东福地”美誉的金坛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资源类型齐全、组合良好、品位较高,尤其以一山(茅山)、一水(长荡湖)为代表的山水生态资源、以三星村为代表历史文化资源、以仙姑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资源、以东方盐湖城为代表的休闲度假资源,吸引着远近游客接踵而至。
近年来,金坛文旅产业发展迅猛,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增幅均位于常州市前列,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被江苏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认定为“江苏省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区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工业旅游区2个。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融合创新”,金坛文旅不断优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文旅产业业态深度融合的示范标杆。
金坛“新时代”:“两高时代”带来高质量发展
抢抓高铁、高校时代带来的资源重组、动能重聚、格局重塑机遇,金坛在高质量发展的“热态势”下多一些趋利避害的“冷思考”,高水平做好“站城融合”、“校地融合”两篇大文章,在同城化现代化进程中谋求差异化协同、特色化发展,更好将“虹吸效应”化为“磁吸效应”、将“过道效应”化为“同城效应”,最大限度把区位、空间、产业、生态、人文的禀赋优势转化为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开放竞争优势。
近年来,金坛始终坚持“产业强区、工业立区 、项目兴区 ”,开展“对话德国企业、对标德国城市、对接德国项目”活动,全力打造长三角对德创新合作新高地、中德全面交流合作新样板,截至目 前,园区已集聚埃马克、费斯托、埃斯杰贝、莱克勒、迈恩德等57家德语区企业,总投资超20亿欧元;在“引进来”的同时,支持本地企业“走出去”,其中园区企业蜂巢能源两家海外工厂分别落户德国萨尔州、勃兰登堡州。
实体经济蕴藏着“换道超车”的最澎湃动能,在全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的大棋局中,金坛坚持“五新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以攀登“微笑经济”强筋骨、以壮大市场主体活血脉、以突破数字经济育新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把产业规模做大、配套做实、价值做高、生态做优,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已成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链最长最全的地区之一,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为常州产能占全国三分之一贡献近“半壁江山”。2022年,金坛新能源汽车和光伏新能源两大地标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中创新航装机量首次挺进全球前五,去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交易,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蜂巢能源、厚生新能源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为常州冲刺万亿GDP、打造新能源之都贡献“硬核”支撑。
今年以来,金坛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常州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新征程上江苏工作的总要求、总目标、总蓝图,以全面落实“532”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五大行动”为主线,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稳进提质,同城化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多项经济指标在同期高基数上保持快速增长、增幅位居常州市前列。2022年度金坛区9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创历史新高、居全省前列,位列2023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33位。通讯员 闵译 扬子经济时报/紫牛新闻记者 毕俊星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