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更多的沈从文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9-28 15:42:22

最近出版的《大国霓裳:沈从文和我们的纺织考古之路》一书,以沈从文开创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为起点,回溯了他关于服饰研究的最初探索,以及其助手王㐨和王亚蓉先生筚路蓝缕,克服种种困难,传承沈先生服饰研究的未竟事业,开辟了纺织考古和文物修复新领域的成长历程。本文即摘选自该书部分章节。

许多预见性推论在后来不断被证实

“要耐烦!认真!”“一切不孤立,凡事有联系。”“为人民服务!古为今用。”这就是从始至终,沈先生教诲我们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本着这种原则,先生在物质文化史的研究领域贡献非凡。沈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即开始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有许多预见性推论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不断地被新出土的文物证实。

譬如,195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时,沈先生在历史博物馆看到一堆带孔的小方玉片,据他推测这是汉代服饰的一种,应是金缕玉衣。这种葬服20多年后,在河北满城考古发掘中被挖出来了,跟他推测的一样。

再如,关于玻璃的问题,他始终坚持中国有玻璃。他不是凭空说的,根据出土的琉璃和釉陶,他推测中国应该有玻璃。中国的陶瓷那么早就被发明了,这给冶金提供了高温技术,高温下有机的无机的矿石,有机的东西化合了,以后釉陶的生产发展起来了。沈先生认为,中国有生产平板玻璃的条件,但为什么没发展起来呢?是因为中国的纸张太好了,丝绸太好了,用它们糊窗户透明度够了,保温性和透气性都好,而且方便得很。这些东西的应用发展限制了平板玻璃的形成。沈先生在1962年就发表了这个看法。原来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长认为玻璃是西方传过来的,在中国没有挖到。这两位好朋友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争论的。夏先生是考古专家,治学态度是:不是挖到的东西、传世的东西不算数;沈先生总是有依据地综合性地推论,认为这个东西应该有。后来随着考古研究领域的研究手段不断进步,通过对中西方玻璃的化学分析,夏所长也改变了看法,化学分析中国的玻璃含铅较高,铅玻璃是主体,这是与冶金技术相关的,外国的玻璃是钠玻璃,完全是两条发展系统。

沈先生在家中与王㐨促膝交谈

这对朋友很有意思

提到沈先生和夏先生,这对朋友很有意思。在学术上他们互相关注着,彼此的文章都能熟记。夏先生比沈先生年轻,有时去看望沈先生,遇到过他们的会面。夏先生一口极不易懂的温州普通话,沈先生只会讲湘西话,他们两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哈哈笑着,快乐无比。夏先生走后,我问沈先生:“您听懂夏先生说的什么吗?”“听不懂!”

有一次夏先生的话沈先生可是听懂了,那是沈先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两年后。有一天沈先生告诉我:“夏先生刚刚走,他不高兴了,他来了就跟我说,沈先生你不够朋友!你挖走了王亚蓉,还要挖王㐨。说完就走了。”当时院里同意沈先生提出的调我和王㐨给他做助手,考古所是先把我调给了沈先生,王㐨算借调工作。他因工作关系,有许多不便之处,在王㐨的坚持下,隔了很长时间他才正式调进历史所。但实际上,王㐨也是在1978年跟沈先生一起工作的,耽搁调动只是因为夏先生舍不得放。不得不放时,才跑到老朋友那儿发两句牢骚。

沈先生几十年一贯倡导文物研究要为生产服务,从20世纪50年代他自己携故宫精美丝绸文物下江南给都锦生(杭州著名织锦厂家)等织锦生产厂展讲,给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学生讲课。亲自指导烧制建国瓷,指导景德镇的陶瓷设计,注重对青年人培养提携。

沈先生八十寿辰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胡绳院长到他家中祝寿,进门就告诉他:“沈先生,你还是我上北京大学的保人呢!”“我不记得啦!”

原来几十年前沈先生帮助过的共产党人,我们院长就是其一。

“爱国不是嘴上说的”

沈先生博闻强记,我们遇到困难向先生求教,他会指点你去查什么书,第几卷哪个章节,准没错!他超常的记忆和敏锐的观察力令人惊异。有一回沈先生带我们在历史博物馆看一幅皇家出行仪仗队画《大驾卤簿图》,我们认真看了许久。这是个残卷还有2000多个人物,回来后沈先生问:“你们看第七方队,前排人腰间佩的物件是什么?”我们谁也答不出。于是沈先生为我们讲解第几方队头戴什么、手执什么,以及身上佩件是什么,一连串说了好多。王㐨一一记录,抽空去核对了,完全无误。我们不能说没认真看,可先生这种超凡的形象记忆是谁也比不了的。

他赞同毛主席提倡的“古为今用”和“为人民服务”,并且几十年默默地身体力行,做着贡献。他说:“中国服饰文化和各种服饰艺术太伟大了,现在的社会生活里好的东西,中国的元素越来越少了,十几亿人都着洋装,不对啊!”所以一方面他勉励能接触到的青年学者、生产设计人员,要向传统学习,一面不停地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适合的参考资料,分发给他认为需要的生产设计单位。

他无职无权,常说的一句话是:“爱国不是嘴上说的,爱国是具体的,每个人都尽力努力,国家自然会好的。”

1982年我参加发掘一个被沈先生誉为“丝绸宝库”的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从1983年到1990年终于完成了第一批的复原复织工作。1985年时试制品就得到了沈先生的具体指点与鼓励,告诉我服饰研究必须多方面努力做,才有实际意义,只印些书,纸上谈兵效果不大。

王亚蓉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7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