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电影以余味定输赢,一部电影,如果看过飘过,那就是两小时的消磨而已;即便能回想,津津乐道的全是演员本身,那也是靠演员的颜值担当而不是演技和剧情。而有一种电影,“玩”的是一种味儿,它让人回味无穷,让你在安静的时候无数次地去回想琢磨个中滋味。《你好,疯子》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只要一回想,角色的命运就牵牵念念,进而关联对比诸多同类作品,这是真正以演技和剧情征服了观众,触及了内心深处。该部影片改编自原创舞台剧,诸多舞台剧元素和话剧色彩依然存在,人物关系结构简单,没有繁冗的环境变换和情境烘托。它是以错综复杂的心理变态为题材的一部电影。故事以女病人安希为线索串连全剧,以“人为”悲剧开篇,采用时空切换的叙事方式,穿越与现实在剧中交插进行,悬念丛生,情节曲折诡异,颇能抓住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人观影时不断猜测,心颤胆寒却还是欲罢不能。
七个素昧平生的人一觉醒来莫名其妙被困于一个暗无天日的封闭空间,很快他们发现正在被当作精神病人进行治疗。于是,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从而逃离这个可怕之所成了影片的焦点,他们用尽方法和手段,并开始互相猜忌和攻击。接下来剧情大反转,安希的神秘病情被主治医生一点点揭开,剧本扎实严密的叙事框架逐渐显现,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然而细思极想,不能不说这是一场“疯子们”的“正常”表演,他们的表演技艺各有千秋,将人性和人心刻画得酣畅淋漓,让人备感压抑、脊背发凉的同时不免反思:到底是他们真地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安希言语不多,而她无助、孤独、忧郁的眼神却擒住了戏里戏外的心。全剧终结的那一刻,惊魂未定的同时忍不住长长地抒了一口气。
人类嘲讽他人向来自觉自强,更乐于带有色眼镜看世界。人们总乐于站在自己的立场指责他人的种种不是,以个人的思考边界框定世界的边缘。殊不知,我们很多人都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更无法走进世界上自己以外的那个世界。综观国内外影视剧中的“疯子”角色,那些“疯言疯语”悲壮滑稽中常常透着嘲讽与冷峻。常人定义下的“疯子”,他们的所思所想跟旁人有着天壤之别,当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他们就会自编自导自演“疯”戏。但是否有那么一刻,你发现他们说出了我们想说却不敢说,想表达又无法表达的真实想法。这种来自心底的触动若不是沉到感觉里去领悟,你绝对认为他们就是无厘头。很多观众说这部电影看不懂,很明显,我们无法洞悉他人的世界,电影工作者欲表达的主旨我们还把握不到。
无论读书还是看剧,一部好的作品往往能给人以共鸣,或悲伤或欢喜的情绪,或认知上的同理,或思想的启发触动,而每个人的关注点和领悟又因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方向而有所不同。鲁讯先生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写道:悲剧将人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喜剧则将看似无价值的东西撕破后给人看。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当属第三种,这其中的深刻寓意有待挖掘。因此,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即便不能感同身受,也有反思与警醒的责任。电影是生活的集中反映,安希只是一个象征,却诉说着一个群体的悲情与况味。
世界真是奇妙多姿,有些事物存在既有道理,就像这部电影中反射的心理学和精神疾病,认识它们需要时间,更需要文学艺术的推进。《你好,疯子》更多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社会功用仍需进一步解读,也必将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