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岭:风流与无常 ——南朝的人物、文学与思想
来源:南京大学博物馆
2020-03-04 12:27:56

2019年底,南京大学博物馆推出“南朝气韵”展,展品均为南京大学收藏的六朝石刻碑帖。此次展览邀请了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童岭教授、张学锋教授,从不同侧面解读这些珍贵的展品。前段时期,我们经南京大学博物馆授权发布了程章灿教授的讲演,今明两天,我们再来分享童岭教授、张学锋教授的讲演。

大家都知道南京叫“六朝古都”,和很多概念一样,“六朝”也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六朝”就是中国中古时期六个以南京为都城的地方政权,从三国的东吴算起,下到东晋、宋、齐、梁、陈。广义的“六朝”则与“魏晋南北朝”对应,也就是包括同时期的北方政权,比如曹魏,与东晋对应的十六国,与宋、齐、梁、陈对应的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

需要辨析的概念还有“南朝”“北朝”和“南北朝”,这三个概念最大的差别在于起始时间不同。南朝始于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也就是公元420年,但这还不是南北朝的开始,就像《哈佛中国史》南北朝卷的英文名“China Between Empires”描述的那样,只有一南一北仅剩两个政权的时候,这才是“南北朝”。所以严格意义上南北朝的开始,应该是在五胡十六国的最后一个政权,卢水胡沮渠氏所建立的北凉为北魏所灭的公元439年,这时距南朝的建立已经20年了。新出《剑桥中国史》六朝卷的副标题是“220-589”,220年汉魏禅代,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589年,陈后主被隋兵从胭脂井捞出来,这是陈的灭亡,也是南北朝的结束。589减去439,150年,这么多朝代,加起来约不到汉或唐的一半,却孕育了后世的文学、艺术、思想。

从疆域来看,南朝的北方边界是在逐渐南移。总的来说,刘宋前期大概能守河控淮;宋中叶至于齐梁,以薛安都降北为界,转为守淮控江;而大家印象中的偏安“江南”的南朝,实际只是陈一朝。从后世的眼光看,历史的大势当然是北方吞并南方,但在当时却未必如此,纯然文弱的南朝是后人的想象。

魏晋南北朝,或者说广义的六朝时期,“风流”的词义与现代汉语颇有差异。关于此时段的“风流”,冯友兰《论风流》指出:“普通以为风流必与男女有关,尤其是必与男女间随便底关系有关,这以为是错误底”,但他谈的“风流”是魏晋风流,凭借的资料主要是一部《世说新语》。在今天看来,冯氏这篇文章有“足”也有“不足”,“足”者就是他挑明了什么是风流,“不足”者就是他主要只用了《世说新语》。南朝当然也有风流,但是要大家“动手动脚找东西”,到史部、集部里去钩沉线索。冯先生释“风流”,给了四个关键词,“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大沼枕山《枕山诗钞》

解释完“风流”,可以举一句和南朝风流最相关的诗,那就是“南朝人物晚唐诗”。这句诗现在很有名,大沼枕山是日本明治时代的汉诗诗人,这句出自其《枕山诗钞》第一编卷下《杂言》“未甘冷淡作生涯,月榭花台发兴奇。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身处汉文化圈内,我们常常不自知,“魏晋南北朝”,讲得比较笼统;但是跨出文化圈,广义的六朝给一个外国人最大的触动是什么?他觉得中国东西最好的——先不谈南朝人物,我们看晚唐诗——这个论断是很精当的,到底是明治诗坛的汉诗领袖。诗并不是盛唐时最好,达到极致的诗,是在中晚唐。与之对举的,中国人物中谁最吸引他呢?南朝人物。比起魏晋人物更迷人的,是南朝人物。

“无常”,是大乘佛教里的一个重要概念,梵文作“anicca”,巴利文作“anitya”。对“无常”阐释得比较到位的经典,是魏晋南北朝时一部少有的风行南北的经典——汉译《涅槃经》。《涅槃经》译本比较多,最重要的一部是十六国北凉时期昙无谶所译,被称为“北本”;传到南方的刘宋后,高僧慧观和谢灵运合作,主要对品目进行了调整,被称为“南本”。“涅槃”是大乘佛教的观念,我们知道,现在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佛教,实际是汉传大乘佛教。大乘佛教里有“常”和“无常”这样对应的概念,“无常”的字面意义为变异,指为一切世间万物终将变异,无常存者。此后,对于无常产生了一种解说,强调必须透过刹那生灭中知无常,对此称之为“刹那无常”。

这个观念进入中国时,恰处于迄今为止最乱的一个时代,但却是一个“乱而不衰”的时代,所以讲乱世文人的人生体验,“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如果要拎出两个关键词,那么一个是风流,一个是无常。

二炎精舍藏“晋平吴”砖

《全晋诗》收有一首童谣“宫门柱,且莫朽,吴当复,在三十年后。”三国中最后一个灭的是东吴,当时是公元280年,三十年后,也就是310年。三国很有意思,蜀汉被灭之后蜀地反抗的人很少,吴人却觉得很冤屈,所以让建康的宫门柱减缓腐朽,等待三十年后的复国。公元310年是很微妙的时候,八王之乱已经进入了末期,五胡十六国有的也已经崛起,再过六年,就是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开启“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这是南中国“逆袭”的开始,以往中国文化“划分东西”(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大势,至此一转而开始变成“南北对峙”,并且从此定格,延续至今。

南朝的文学史上,产生作家最多的是如下“四大家族”:

A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不及之)

B陈郡谢氏

C彭城刘氏

D南兰陵萧氏

其中又可分为两大组别。A和B是一组:代表门阀世族;C与D是一组:代表东晋之后的皇室成员(南朝陈氏除外,陈朝政权对于上述A、B、C、D四家尽可能地实施了打击)。

南朝第一朝的开国皇帝是宋武帝刘裕,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给留学生的演讲里说:“中国人物……最可崇拜的,有两个人:一是晋末受禅的刘裕,一是南宋伐金的岳飞”。中古史上被塑造成完美人物的诸葛武侯一生的梦想就是克复中原,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都是如此,如所谓六出祁山,但是我们知道他实际并未攻克长安、洛阳。真正收复两京的,却是我们想象中文弱的南朝君主。所以到了另一个宋朝——天水赵宋时期,辛弃疾追思这次少有的以南克北的盛事,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初宁陵石刻

409年,刘裕灭南燕,收复淮北;410年平定天师道卢循之乱;412年又收复四川。一直到416年,他讨伐羌人所建的后秦,收复长安、洛阳,在洛阳修复西晋皇陵,到了长安,又修复汉朝皇陵。后来刘裕引兵南归,《资治通鉴》里说当时的“三秦父老”挽留他说“残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贺。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室宅,舍此,欲何之乎?”刘裕急于南归,引来了后世很多议论,以为他急于篡晋,但是这种观点实际是一种“庸俗政治学”的解读,刘裕其实是有“重塑中国”的雄心的,他南归更大可能是因为当时留镇建康的刘穆之身亡,担心后方政局不稳。

被父老质问的刘裕回应说:“受命朝廷,不得擅留。感诸君恋本之意,今留第二儿,令文武贤才共镇此境。”然而北方情势复杂,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未曾南渡的北人,既受少数族统治者的长期统治,民族意识和其他关系转趋模糊,对南朝的北伐,也并不感兴趣”,“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描述的并不是普遍状态,而刘义真毕竟是少年,很快失去对局面的控制,两京复失。

《宋书•武三王传》载:

义真与左右相失,独逃草中。中兵参军段宏单骑追寻,缘道叫唤,义真识其声,出就之,曰:“君非段中兵邪?身在此。”宏大喜,负之而归。义真谓宏曰:“今日之事,诚无算略。然丈夫不经此,何以知艰难。”初,高祖闻青泥败,未得义真审问,有前至者访之,并云“暗夜奔败,无以知存亡”。高祖怒甚,克日北伐,谢晦谏不从。及得宏启事,知义真已免,乃止。

赫连勃勃统万城

从“高祖怒甚,克日北伐”也可看出赫连勃勃“狼狈而还者,欲速成篡事耳”是一种诋毁。刘义真的感慨“丈夫不经此,何以知艰难”,是一句很有名的话,其实出自十几岁的少年之口。

宋武帝有很多轶事,《南史•宋本纪》载:

初,晋陵人韦叟善相术,桓脩令相帝当得州不,叟曰:“当得边州刺史。”退而私于帝曰:“君相贵不可言。”帝笑曰:“若中,当相用为司马。”至是,叟诣帝曰:“成王不负桐叶之信,公亦应不忘司马之言。今不敢希镇军司马,愿得领军佐。”于是用焉。

我们看到南朝人真的很会说话,“桐叶之封”是周成王天子无戏言的典故,韦叟以之比附“司马之言”,然后又退一步,说“不敢希镇军司马,愿得领军佐”。

当然南朝也是很乱的。南北朝好几个皇帝都是因为欲易储被太子先下手为强,宋文帝也是这样;刘骏当时坐镇长江中游,于是起兵讨伐其兄,随即继位为孝武帝,年号大明。孝武帝死后,太子刘子业继位。南朝的小皇帝凡是位置坐不稳的,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性情狂暴,随意诛杀大臣,引起贵族的集体反感。刘子业就是如此,《宋书•始平孝敬王子鸾传》载:

素疾子鸾有宠,既诛群公,乃遣使赐死,时年十岁。子鸾临死,谓左右曰:“愿身不复生王家。”同生弟妹并死,仍葬京口。

刘子业很嫉妒自己的弟弟刘子鸾得宠,于是将其赐死,刘子鸾当时只有十岁,死前说“愿身不复生王家”,这种转世、轮回的观念也是跟随佛教进入中国的。近代罗振玉作《补宋书宗室世系表》:“容甫先生谓,自宋武受终晋室,迄于升明之末,凡五世六十年。本支百二十九人,其被害者百二十有一,而骨肉自相屠害者八十。”可以说刘宋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就是宗室内部互相残杀,这可以用皇权和贵族的关系解释,不同于两晋的皇室司马氏,刘氏本身不是大贵族,很难像前朝皇室那样在高门间周旋,这样的政权就很不稳定。

刘宋的人物,我们举一个琅琊王氏的例子,《资治通鉴》载:

上(宋明帝)疾笃,虑晏驾之后,皇后临朝,江安懿侯王景文以元舅之势,必为宰相,门族强盛,或有异图。己未,遣使赍药赐景文死,手敕曰:“与卿周旋,欲全卿门户,故有此处分。”敕至,景文正与客棋,叩函看已,复置局下,神色不变,方与客思行争劫。局竟,敛子内奁毕,徐曰:“奉敕见赐以死。”方以敕示客。中直兵焦度、赵智略愤怒,曰:“大丈夫安能坐受死!州中文武数百,足以一奋。”景文曰:“知卿至心;若见念者,为我百口计。”乃作墨启答敕致谢,饮药而卒。

刘宋皇室的门第比不过琅琊王氏,宋明帝害怕自己死后王氏“门族强盛,或有异图”,以手敕赐王景文死。“与卿周旋,欲全卿门户,故有此处分”,“周旋”是魏晋南北朝常用的语词,《世说新语》有名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皇帝就在这个贵族的环境里,所以他写信也用贵族的语言,杀人也用贵族的方式。王景文看了手敕,“神色不变,方与客思行争劫”,“劫”是围棋术语,下围棋也是六朝的风气。一局终了,收好棋子,作启答谢,这才饮药自尽。《南史》的记载比《资治通鉴》还多一句,很有神韵——“乃墨启答敕,并谢赠诏。酌谓客曰:‘此酒不可相劝。’自仰而饮之。”

对应琅琊王氏,我们可以看一看陈郡谢氏的例子,《宋书•谢弘微传》载:

(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其外虽复高流时誉,莫敢造门。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又云:“数子勉之哉,风流由尔振,如不犯所知,此外无所慎。”灵运等并有诫厉之言,唯弘微独尽褒美。……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改适琅邪王练,公主虽执意不行,而诏其与谢氏离绝,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混仍世宰辅,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唯有二女,年数岁。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迁通直郞。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以混得罪前代,东乡君节义可嘉,听还谢氏。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东乡君叹曰:“仆射平生重此子,可谓知人。仆射为不亡矣。”中外姻亲,道俗义旧,见东乡之归者,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伯叔二母,归宗两姑,晨夕瞻奉,尽其诚敬。内或传语通讯,辄正其衣冠。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小大,敬之若神。

南京司家山出土谢氏墓志

透过谢弘微,我们可以看到晋宋之际贵族的身处,也可以进一步理解的魏晋风流。风流不止是披头散发、饮酒作诗,典型的例子如谢氏的先祖谢安,笑傲东山、携妓饮酒谁都能做到,但苻坚百万大军在前,指挥若定,这才是最大的风流。《世说新语》里的描述被符号化以后,似乎风流就等同于服药、行散、喝酒……,实际远不是如此。贵族不是不能做好琐屑杂务,只是不愿为一己之利益做这样的事。“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伯叔二母,归宗两姑,晨夕瞻奉,尽其诚敬。内或传语通讯,辄正其衣冠。”这是典型的儒家的说法,一般认为六朝玄学大盛,但这也是礼学最发达的时代,在前的汉、在后的唐都不如,我们不能以几个极端个案,来说六朝人就是放浪不羁,放浪不羁的人当然也有,但是也有很严整的人,放浪和严整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才是真“风流”。

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字绍伯,小字斗将,原是刘宋的外戚。宋明帝时,以萧道成为假冠军将军、行徐州刺史、镇守淮阴,旋升为南兖州刺史。自云:“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然而实际在位只有四年。齐武帝萧赜,曾经助其父夺位,历任州郡,颇有统治经验,所以《南齐书》评价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但南齐也是六朝中最短的一朝,《梁书•武帝纪上》说:“齐梁之际,内难九兴,外寇三作”,这是一个乱世,但我也要强调,这是乱世,却不是衰世,南朝真正的衰要等到一个腰斩性的事件,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侯景之乱。

南齐时代的大背景很关键,当时的情况是北方政权不再停留在漠北,孝文帝迁都洛阳,而且积极实行汉化,要跟南方争正统。孝文帝南迁找的借口就是讨伐南齐,结果走到一半宣布定都洛阳,对南方王朝的压力骤增。所以南方政权的保持,一定是更加强调它作为文化中国的正统,但是南齐又是一个士庶区别愈演愈烈的时代,所以齐武帝叹:“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我的硕士论文是《南齐时代的文学与思想》,附录是我利用日本的一个版本的《南齐书》,对现行的中华书局的《南齐书》做了一个整体的校勘,后来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的修订本《南齐书》,采纳了我几条意见,所以我对六朝最短的这个朝代也充满了感情。前几天被南大文学院邀请讲座的丁福林老先生,也对《南齐书》有非常精深的校勘。

朱季海《南齐书校议》、丁福林《南齐书校议》、童岭《南齐时代的文学与思想》

南齐这个时代,在文学上很有特色。中国文学如果拿到世界文学之林,举几个代表的话,唐诗是肯定要举的,就像歌德讲的,最好看的舞蹈一定是戴着“镣铐”跳的。唐诗的这个“镣铐”就是格律,而格律诗的胚胎就是“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不仅文学,南齐在艺术上也有很重要的作品,比如《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这跟中国传统的天文信仰有关。所以宗白华《美学散步》说这“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我想这也印证了我的说法,这是乱世,但不是衰世,这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已亡,现存只有唐人摹本,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

《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荧惑星”

五星里面最重要的,跟中古的禅代等关系很大的是荧惑。“荧惑星神食火。祭用血肉酒,器用赤铜,币用赤,杀牲吺血祭,具战器鼓舞,然后祭之。忌哭泣,善事荧惑。娇暴公子。荧惑庙可致军门。”

南齐人物的风流故事也很多,《南史•王僧虔传》就记载齐高帝与琅琊王氏争法书之名,说:

高帝素善书,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曰:“谁为第一?”对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或云帝问:“我书何如卿?”答曰:“臣正书第一,草书第二;陛下草书第二,而正书第三。臣无第三,陛下无第一。”帝大笑曰:“卿善为辞;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南齐书》里也有记载,但是《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为了给祖上避讳,就没写这么详细,这里采用的是《南史》的版本。

还有一个成语叫“周妻何肉”,《南齐书•周颙传》载:

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时何胤亦精信佛法,无妻妾。太子又问颙:“卿精进何如何胤?”颙曰:“三途八难,共所未免。然各有其累。”太子曰:“所累伊何?”对曰:“周妻何肉。”

这里面出现的“三途八难”,典出《六十华严》。《六十华严》由东晋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译出。武周时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八十华严》之梵本,自证圣元年(695)三月,于遍空寺内始译,又称“新华严”。三途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八难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等八种障难,其中有一难叫在长寿天难,中国人传统思想里面有一种就是长寿,但注意不是长生,不恰当的长生在《华严经》里是一种折磨。

文惠太子是齐武帝早死的长子萧长懋,造成南齐国祚短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齐武帝没有立次子萧子良,而是立了太孙萧昭业,临死前令萧子良辅政,却又令高帝次兄萧道生之子萧鸾总管尚书事,掌握实权,种下了南齐后世宗室残杀的祸根。后来齐明帝上台,对高、武子孙进行了大肆屠杀,《廿二史札记》卷十二专门有一条叫“齐明帝杀高、武子孙”,京都大学学者森鹿三也将其称为“中国的麦克白(Macbeth)时代”。

齐明帝兴安陵

现在栖霞山还有文惠太子无量殿。另外栖霞山也被称为“东敦煌”,千佛岩102龛还有南朝飞天,所以不要以为只有敦煌有飞天,南方也有很漂亮的飞天。

栖霞山南朝飞天(虞薇 摄)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出生于同夏里三桥宅。当时琅琊王俭评价萧衍说:“此萧郎三十内,当佐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建武元年(494),萧衍为宁朔将军,镇寿春。后一年解义阳之围。建武四年七月,因为齐明帝不信任自己的子孙,因此在死前六天,任命萧衍为辅国将军、雍州刺史、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及郢州竟陵郡、司州随郡诸军事,把长江中上游的军事权力全部交给了萧衍,所以萧衍才能够一路攻入建康,施行禅让。

天监元年(502)四月,萧衍即皇帝位于建康,直到太清三年(549),称帝凡四十八年。梁武帝执政的前期是南朝的黄金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文学),《梁书•武帝纪赞》云:“自魏晋以来,未或有焉。”

梁武帝的兄弟关系比较复杂。同母兄弟有:萧懿(追封长沙宣武王,子萧渊藻、萧渊明)、萧敷(追封永阳昭王)、萧畅(追封衡阳宣王)。其中大哥萧懿在梁武帝起兵前,在南京做高官,梁武帝却写明信给萧懿说东昏侯无道,要他废黜萧宝卷,结果导致萧懿为东昏侯所杀,萧衍又随即以此为由起兵。根据我个人读史书的感觉,梁武帝对萧懿是很内疚的,因为他需要一个起兵的理由。所以之后萧懿之子萧渊明不论做了多少坏事,甚至投降到北朝,但只要他回来,梁武帝还是照样封官。

梁武帝的同父异母弟有:萧融(被东昏侯萧宝卷所杀,追封桂阳简王石刻存)、萧宏(临川靖惠王石刻、石柱、石碑等存)、萧秀(安成康王石刻存)、萧伟(建安、南平元襄王石刻存)、萧恢(鄱阳忠烈王石刻存)、萧憺(始兴忠武王石刻、石碑存)。其中萧宏、萧秀、萧伟、萧恢、萧憺五人,又被收入《梁书•太祖五王传》,他们都死于梁武帝之前,因此陵墓都造的很大,然而梁武帝自己的陵墓很小。萧宏的墓离我们最近,就在学则路地铁站南,这次展览也有萧宏墓的石刻拓本,拓的是侧面的畏兽,其中很多都是北朝风格,可见当时南北虽然是战争状态,但是丝毫不影响文化交流,西域的一些风格也通过北朝传到南朝来。萧憺墓《始兴忠武王碑》今存,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就认为“贝义渊书《始兴王碑》,长枪大戟,实启率更。其碑千余字,完好者三分之一,尤为异宝。”学碑的人都知道魏碑,其实南碑更好。梁武帝还有一个堂弟萧景(吴平忠侯石刻、石柱存),我们南京大学的校徽包括南京很多的标志,都是萧景墓前的石刻。

梁始兴忠武王萧憺神道碑

南朝石刻艺术最重要的,除了《始兴忠武王碑》,就是《瘗鹤铭》,龚自珍说:“南书无过瘗鹤铭。”关于《瘗鹤铭》的作者,有几说:

1、唐孙处玄《润州图经》以为王羲之书。黄庭坚、钱升、乾隆持此说。

2、黄伯思、陶宗仪、顾炎武等均持陶弘景说。康有为:“梁碑则瘗鹤铭为贞白之书,最著人间”,贞白也就是陶弘景。胡小石先生说:“梁代重大王书,武帝与陶弘景皆学王书。”

瘗鹤铭

陈邦福(1893-1977) 《碑版研究法》稿本说:

黄长睿《东观余论》云:“朱方鹤铭,陶贞白书,在焦山下,石头难刊,且为水泐,故字无锋颖。若拙笔书,昧者而学之,深为一笑。”福谓《瘗鹤铭》笔意以气势胜,不以姿态显,古人摩岩大刻,本与平面碑石之能锋茫毕露,迥不相同也,黄氏之说未允。

黄伯思《东观余论》认为《瘗鹤铭》因为在水里,所以字无锋颖,但陈先生认为不对,说“古人摩岩大刻,本与平面碑石之能锋茫毕露,迥不相同也”,其实书法的大小决定了书法艺术的很多方面。

黄季刚先生《咏瘗鹤铭诗》

我们再看梁的贵族与风流,举一个谢氏的例子,《南史》卷二十载:

谢譓不妄交接,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

贵族的话一定很少,只是低头喝酒。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有读过《南史》,然后明白李白非常心仪陈郡谢氏,才会理解李白这句诗的出处是在这儿。

梁武帝后期,南朝逐渐由乱世进入到衰世,其中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侯景之乱。庾信《哀江南赋》云:“五十年中,江表无事。”然而这一切的繁华盛世,都因“侯景之乱”而灰飞烟灭。侯景虽然取着汉式姓名,但据姚薇元《北朝胡姓考》,是本姓“胡引氏”的羯族人。太清元年(547),侯景自东魏投奔梁朝(侯景管辖河南十三州,此事件打破了南北朝西元4世纪以来的平衡关系),当时的许多大臣都劝梁武帝不能接受这个人的投降,但是梁武帝还是接受了他的投降,让他驻扎在离建康不远的一个重镇:寿阳。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接受谋士王伟“兵闻拙速,不闻工迟”之建议,率领“铁面骑兵”快速由寿阳举兵反,攻入建康。太清三年(549)三月,建康宫城被攻陷。同年五月,梁武帝崩。

颜之推《观我生赋》说:“武皇忽以厌世,白日黯而无光,既飨国而五十,何克终之弗康。”侯景之乱的主要原因除了通常所谓承平日久与笃信佛教之外还有什么?川胜义雄认为我们的眼光要拉出梁朝,侯景之乱后的大乱局,是南朝贵族社会一个总清算期,也是社会秩序的重新组合期。侯景之乱,不仅是南朝史的转捩点,也是中国中世贵族制的转捩点。北朝势力扩展至长江中游,及上游北岸。这个时候,历史上的大势基本上就是北统一南了。

集中体现南朝文学成就的两部典籍,均诞生于梁代(502-556)。其中第一部要算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第二部则是昭明太子的弟弟萧纲命令徐陵等编纂的《玉台新咏》。这两部作品很早就超越了国度,首先影响朝鲜半岛,随后传播至日本列岛,产生了东亚“汉文化圈”的整体影响力。

水上雅晴先生在今年4月编辑出版了《年号与东亚:改元的思想与文化》,里面收有我一篇论文。日本年号的出典一定是中国的五经、《史记》、《汉书》等经史典籍,一般集部不会作为备选年号的来源,《文选》是唯一能作为年号出处的集部典籍。日本的《年号勘文》、《年号勘文写》、《元秘抄》、《年号事》等大量文献都有来自中国南朝《文选》的出典。

陈霸先(503-559),吴兴长城下若里人,家世低微,是纯粹的因军功而崛起的江南武人。由于侯景之乱,支撑南朝的贵族社会逐渐崩溃,陈霸先上台以后需要寻找新的理论依据作为正统性的来源,于是宣称得到了“佛牙”,关于这个问题,日本的佛教史研究专家塚本善隆有一篇名文《陈の佛牙と革命》(《东方学报》第19册)。陈武、陈文、陈宣诸帝都是“奉佛天子”。咱们南大博物馆所藏这份著录为《梁中大通三年陈霸先造像记》的拓本,前辈学者从纪年等角度考察,认为有伪刻之疑。然而我想强调的是,石刻上是“中大同”,不是大家认为的“中大通”。虽然正统纪年 “中大同”只有一年而已,但如果顺延到“中大同三年”,那就是实际的“太清二年”,这一年十月,侯景攻入建康。该年太岁就是戊辰。“戊”或为“丙”之误刻。梁武帝晚年遭遇侯景之乱,建康与地方信息沟通不便。地方势力极有可能为了宣示正统而继续使用这个年号。这个情况让我想起今年10月在首尔参观了朝鲜王室碑拓展,碑文纪年使用崇祯后90年、100年的比比皆是。

梁中大同三年陈霸先造像记

除了帝室,我在读《陈书》的时候,读到梁末陈初南朝夫妇的一段奇缘故事,也让我很感慨。这个故事见于《陈书•徐孝克传》:

梁末,侯景寇乱,京邑大饥,饿死者十八九。孝克养母,饘粥不能给,妻东莞臧氏,领军将军臧盾之女也,甚有容色,孝克乃谓之曰:“今饥荒如此,供养交阙,欲嫁卿与富人,望彼此俱济,于卿意如何?”臧氏弗之许也。时有孔景行者,为侯景将,富于财,孝克密因媒者陈意,景行多从左右,逼而迎之,臧涕泣而去,所得谷帛,悉以供养。孝克又剃发为沙门,改名法整,兼乞食以充给焉。臧氏亦深念旧恩,数私致馈饷,故不乏绝。后景行战死,臧伺孝克于途中,累日乃见,谓孝克曰:“往日之事,非为相负,今即得脱,当归供养。”孝克默然无答。于是归俗,更为夫妻。

这是整个南朝被侯景之乱腰斩后的大乱世中,结局相对比较好的一对夫妻。

隋开皇八年(588)三月,隋文帝颁《伐陈诏》,同年十月,晋王杨广出任淮南行台尚书令,高颎任元帅长史,大举伐陈。开皇九年(589)正月隋军攻克六朝都城建康(韩擒虎、贺若弼部队),平定陈境,结束了长达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时代。

南朝在东亚历史上消失了吗?

589年,隋军平定陈境,标志了南朝的灭亡,但作为符号的南朝却没有消失,比如我们今天这个展就叫“南朝气韵”。当然这是在中国的南京,南朝的旧都,而南朝在整个东亚历史上,我认为不仅没有消失,还传播得很广,尤其是风流所代表的文学思想,无常所代表的大乘佛教观,经过朝鲜半岛或海路,传至日本。

“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再次感谢诸位的耐心聆听!

镇江丹阳梁武帝、梁简文帝石刻前的小径

文字整理:李晔、陈秋

审定:童岭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