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靓才话无锡”之海归人才专场访谈:留学归来,为何到无锡来发展?
2023-10-10 10:13:20


近年来,无锡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构建“465”现代产业集群为目标,不断强化留创载体建设和留学人员“引育用留”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经累计引进留学人员2.29万人。

日前,在无锡市委统战部、欧美同学会的用心推荐之下,无锡人社部门邀请了5位代表参与“百名靓才话无锡”之海归人才专场访谈活动,与台下的30多名在港求学的高校学子,以及60多名暑假期间在无锡实习的港澳高校毕业生齐聚一堂,共话留学归国的故事,共绘未来发展的蓝图。

硕士毕业于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曾任华为IoT高级专家、欧盟物联网理事会专家组成员。现供职于博世创新和软件中心,担任数据中心负责人。

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法国综合理工大学(EcolePolytechnique)。现供职于江南大学,任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副教授。

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留学德国,取得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为江苏桥一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班戈大学。现供职于无锡软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担任招商二部副部长职务。

本科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毕业于芝加哥DePaul大学。目前创业成立了自媒体工作室FusionStudio,主要从事视频制作、账号运营、航拍测绘等。

【主持人】

沈悦出生于70年代末,是70后海归代表,惠人杰和林佳业是80后海归的代表,吴彦佳和张之辰则代表了90后。你们出生的年代不同,出国留学的时代背景也不尽相同,请你们聊一聊是什么原因选择出国留学?

【沈悦】

我是2001年7月到美国读研究生。决定去美国留学,一则是因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方给了我全额奖学金。

【主持人】

这个理由太有说服力了!

【惠人杰】

2004年,我在南京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后选择出国深造。先后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EcolePolytechnique)(2023年QS排名48,法国工程师大学校的排名中经常位居榜首)和巴黎市立高等工业物理化学学院(ESPCI)(历史上共5位诺奖得主)获得分子化学硕士及生物工程硕士。并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EcolePolytechnique)获化学博士学位。就读期间,先后获得Fondationd’X和Monge奖学金支持,并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U.S.News排名第6)交流学习。

【林佳业】

2008年,我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读硕士学位,学院由中德两国共建,国内两年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先后完成专业课程、德福语言考试,于2010年10月前往德国弗莱堡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我继续在德国马尔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吴彦佳】

我在英国留学读的是金融专业,一年的留学经历虽然短暂,但对我而言有着深刻意义。这一年,我习得知识、扩充技能,扩展眼界、拓宽视野,感受不同的文化,锻炼了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

【张子辰】

本科毕业选择留学,主要是想在专业上有更高的追求。我的本科专业为数字媒体技术,出国留学可以获得更深层的技术与资源;我也想通过留学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接触国际文化,提升交流合作和临场应变能力;美国的数媒领域相对成熟,特别是影视行业,留学为我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遇。

【主持人】

听了各位的留学故事,可以说是大开眼界,你们中有两位选择了美国,三位分别去了法国、德国、英国,留学的经历一定对你们人生产生了一些影响,那么,下面我想和各位聊一聊,留学经历带给你们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先请沈悦来说一说!

【沈悦】

我陆陆续续在美国、澳洲、迪拜工作生活,在国外留学工作的经历带给我最重要的收获有三个方面。一是越学习越觉得自己无知。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多样性的,始终保持一种求知的好奇心。二是海外的经历让我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国外的时候,我会带孩子做义工。回无锡后,我会组织小区里的孩子和家长打亲子棒球赛,看着大人小孩在阳光下撒欢奔跑,即使嗓子喊哑了,也觉得值得。像今天的访谈,统战部、人才服务中心的同志让我过来讲讲,我很荣幸,如果能对在座各位有一点点帮助的话,我会非常开心。第三是海外的经历让我更爱国了。没出去,都不知道自己内心有着如此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海外看到国旗飘扬,是多么自豪的事情!有次在国外的赛场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国歌响起,瞬时就绷不住了,眼眶一下就湿了。祖国越来越强大,在海外的华人的腰杆也挺得更直,这是我多年海外经历里体会最深的,也是我和很多海外华人朋友得出的共识。

【惠人杰】

我2004年出国,2012年回国,分别在欧洲、北美洲留学。留学的最大收获一个是开阔视野,另一个就是变得更爱国。西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与我们有差异,在不断的接触中实现中西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融合吸收的过程,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流淌在血液中的中华民族基因。祖国的强大和复兴也让我们更自信地宣传中国的文化,介绍中国的社会现状,纠正西方人的传统错误认知。

【主持人】

两位不约而同说到了:海外的经历让你们更爱国了。我想,这应该是深深植入有过留学经历的人们心里的一种特殊的情怀,相信台下的留学生朋友们也有共鸣。

【林佳业】

留学让我学习到新知识,让我领略到德国以及欧洲的风土人情,帮我扩展视野。要说留学给我最重要的影响,应该是让我在法律本体研究上有了收益。由于我国特别在民法领域取经的国家主要是德国,因此前往德国留学能学到很多法律实务、法学理论研究方面有用的新知识。期间,我陆续翻译了两本德国法学教科书并出版,为国内的法学研究做出了一些贡献,一本是2015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德国继承法》,一本是2023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德国继承法》。2023年我被无锡市侨联评为“侨先锋”,被无锡学院聘请为特聘研究员。

【吴彦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我而言,留学最大的收货是这趟旅程,让我内心变得自信和强大。在英国读书,我学会有别于国内传统教育的新方式,需要我主动地去学习、研究、思考,这种教育方式留给学生很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张子辰】

美国芝加哥留学的经历,我有两点重要的收获:一是接触到了影视特效行业的专业知识和软件设备,涵盖了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多媒体设计等,专业知识是创业的基础,成为了我回国创业的资本。二是跨文化交流大大丰富了我的经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分享各自文化,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增长了许多见识。

【主持人】

谢谢张子辰的分享。据我了解,台上的五位嘉宾都是无锡人,去到全世界不同的国家求学,最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到家乡无锡工作,这其中一定有独到的缘分。来讲讲你们因为什么原因回到无锡工作生活吧?目前所从事行业发展前景怎么样?

【沈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因为父母、自己家都在无锡,随着父母年龄渐长,我作为父亲也不想缺席孩子的成长,所以今年回到无锡工作生活。我一直从事IoT物联网工作,目前做的是自动驾驶的数据处理,关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我想用我对同仁说的一句话可以比较妥切概括我的心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惠人杰】

2012年博士毕业后,不管是专业科技类学习还是生活文化方面的学习都已经告一段落,重回祖国怀抱、投身现代化建设是相当大一部分留学青年的选择。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无锡人,我选择回国并留在家乡无锡。回国后,我进入江南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将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分析技术应用到行业内,协助企业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也积极发动国内外的同学朋友,在新时期搭建对外沟通的桥梁,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外国技术接回来。2022年适逢南京大学120周年纪念,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深深鼓舞了广大留学归国人员,我们一定会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给外国友人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林佳业】

2015年时本人回家乡无锡工作,无锡是一个现代化经济发达的城市,司法环境也较为优越,回国后我一直从事律师工作。律师职业与国家加强法治建设的方向是契合的,虽然我国经过多年着重打造律师人才队伍,如今律师人数依然缺口比较大,律师行业还有比较大的发展前景,未来将迎来从量到质的飞跃。

【吴彦佳】

说到为何选择无锡,首先来聊一聊无锡。无锡是江南文明、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人文气息浓厚,诞生过钱钟书、秦邦宪、荣毅仁、阿炳、徐悲鸿、徐霞客等历史名人。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主要发祥地,目前有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地标性产业。

我回国时犹豫过是否该去一线城市发展,但恋乡情节驱使我回来,我热爱我的家乡,我想要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2014年学业结束后,我下定决心回国,扎根无锡工作。我从事过证券、风投等工作,目前在高新区国家软件园从事招商工作。在工作中深切感受了无锡市对于引进人才给予了高度重视,无锡大力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人才政策也在持续“加码”。

【张子辰】

回国后,我先在上海工作一年,然后回到无锡。我从事的视频制作行业,发展前景既充满机遇又极具挑战,我一直坚持朝着自己的创业梦想而努力。选择回无锡,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家乡情怀,另一方面,无锡较低的生活成本、活跃的市场需求、相对成熟的个人朋友圈,这些都为我创业“加码”,在我的创业路上给予了力量、注入了动力。现在看来,我当初下决心回无锡,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主持人】

从刚刚五位的分享,看到你们留学回国以后,已经扎根在无锡各个领域的各个岗位上,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当你们留学回国、融入无锡这座城市的时候,无锡的就业创业环境、人文环境有没有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事情?具体说一说。

【沈悦】

出过才画痴三绝顾恺之的无锡,自古就是江南人文鼎盛之地,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锡向来有爱才惜才的传统,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无锡对于人才的爱护,以及各级机构都曾给予我真诚的关心和支持。所谓上下同欲者胜,有这样的政府,无锡自然有它吸引人的道理。举个例子,客户有个紧急需求,要在一个月内建立起数据合规室并运营。情急之下,我向软件园求助,在软件园的热心服务下,我们顺利解决了问题,提前一周把数据合规室建立并运营起来,得到了客户的好评。再比如,今天举办的海归人才访谈活动就非常好,这是真正为海外年轻学子融入无锡做的实实在在的事。

【主持人】

谢谢沈总的分享,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惠教授眼中的无锡是什么样的。

【惠人杰】

再次回到无锡的时候,已经离家十余年,十余年间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速度令人惊讶,但无锡依然是印象中的无锡,高度宜居的城市,充满温情和水;无锡人也依然那么勤奋踏实,低调务实地创造着属于无锡的辉煌。民营经济依然坚挺,更多新型科技企业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在新时期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新技术、高科技的创业环境更加优越。

【林佳业】

无锡的城市区位在全国比较靠前,不管是经济环境、自然环境,还是司法环境都可圈可点。作为一个无锡人,无锡这座城市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工作和生活都比较适宜,二者可以兼得。举例来说,自己平常喜欢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而无锡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方面都很丰富,比如环马山、环太湖都有自行车道,无锡水资源充足,可以开展很多水上运动。在创业环境方面,政府办事效率比较高,透明度也不错,是一个理想的创业城市。政府还会搭建各种协会、社团等平台,这些都给创业人员在扩宽人脉和整合资源方面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吴彦佳】

无锡是我踏入职场的起锚地。刚刚前面沈总和林律师的分享中提到了无锡爱才引才的政策,园区、政府对创业者的各种支持,在这里面也有我小小的身影。我作为招商人员,本职工作就是服务好怀揣梦想在无锡发光发热的创业者们,政策解读、对上争取、提供增值服务,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海外归国青年人才在无锡安家。

【张子辰】

我很喜欢无锡的创业环境,无锡经济发达,企业数量比较多,新媒体公司的发展机会比较多。而且无锡交通便利,有区位优势,周边区域辐射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办事效率很高,也能够耐心地讲解我提出的问题。另外,我的直观感受是,近年来无锡有大量青年人才涌入,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主持人】

谢谢分享。今天台下就座的都是在读的留学生,以及刚刚离开校园步入职场的学成回国的同学们,这是一次机会难得的相聚和交流,五位嘉宾可否为即将毕业步入职场的留学生们提一些建议?

【沈悦】

建议不敢,和年轻朋友们说说自己一点职场体会吧。不是每个人都是生来就带主角光环,也不可能每个人一入职场就当老大,尤其对于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还是需要从基础性工作、从不起眼的工作做起,要耐得住寂寞,不断磨练自己,让自己时刻准备好,一有机会降临,那就抓住机会,脱颖而出。“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最后我想说的是,年轻人很强,中国会因为你们更强大,我在华为看到很多年轻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脱颖而出,冉冉成为将星,只要大家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必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大家职场一切顺利!

【惠人杰】

我给同学们送上一些祝福吧!祝福新的学子们,能在无锡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扎根下来,祝福创新创业企业蓬勃发展,早日IPO,相信无锡不会让大家失望。

【林佳业】

我给同学们的建议是,比起以前我们留学的时候,现在社交工具要多得多、也方便得多,在留学期间多结交好友,积累下来的人际资源以后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建议各位同学在工作和创业过程中保持住踏实肯干、坚持不懈的韧劲。

【吴彦佳】

我想对即将毕业步入职场的留学生们说,眼中有光、心中有梦,做新时代的逐梦人,勇于大胆尝试,不断突破自我,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负青春韶华。

【张子辰】

我首先建议同学们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了明确目标后,坚持自己的赛道,保持信心与动力,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最后,祝愿所有同学在职场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主持人】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引擎,无锡用十年时间,吸引了超百万人落户,也让不少人才由衷地发出“我在无锡挺好的”感慨。

未来,无锡将创造更加良好环境,迎接更多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无锡释放创新智慧和创业激情。

未来,无锡将以更加开放、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为海归高层次人才给予项目资金、平台支撑、环境氛围等立体化、全方位支持,释放强势“锡引力”。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