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文科”再受关注。比如10月11日传来消息,江苏将大力实施“四大计划”加快推进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一直以来,文理科的区别,学什么专业、文科还是理科方向等等,可说是一个长期的热议话题,从学子、家长到围观者意见各异。
文理分科,一个近现代浮现的问题
很多人听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观点。今年某“考研名师”关于专业选择的说法登上热搜,其推荐的也多为理工科专业。 文理科的概念究竟是怎么出现的?从我国古代教育看,很长时间呈现“文科独大”的情况,不存在严格的学科分类。在经史子集里文科类知识为主,夹杂自然科学类知识,如子部指诸子百家著作,包含了涉及物理学、机械、工程等相关内容。西方的教育源头情况也类似,知识还是被视作一个整体。
近代,因文艺复兴催生近代科学,引发工业革命,理工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知识发展的深入、专业需求下,文理科和具体的学科分类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需求,高等教育体系通过院系调整完成文理分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文理“分科”扩大到高中。目前很多实行新高考的地区,统考科目已不分文理。
随着知识量爆炸,学科和职业细分化,从高中到大学到就业,家长和学子面对文理科的不同倾向,依然会主导每一次选择。
文理科之论,傲慢与偏见?
强化理工科教育为制造业发展注入了重要力量。在理工科等专业快速发展同时,尚自然科学、尚技术的倾向悄然开始。其实很多家长在意的,与其说文或理,不如说是冷或热、实用还是不实用。
看待选学科中存在的种种“傲慢与偏见”,不能简单地用实用主义来解释。教育过程、人才培养最终“落脚”到工作就业,在学科专业与产业链、人才链相互匹配、促进的良性循环中,综合客观现实因素、选择适合每个人的专业,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但即便是从就业角度来选择专业,也不能过于短期、功利。所谓专业的“冷热”,存在“历时性”。每年高校本科专业调整都有亮点和变化。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伴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文博业发展,择业现多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学子按兴趣选择。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曾发布的一份《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显示,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在最感兴趣的人文专业榜单中位列前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报道过,今年高招录取中,不少高分考生的人生选择颇有主见,有人用全省前100名的高分,选择了有些冷门的古文字专业,“冷门不冷,需要我们代代传承”。今年的江苏书展上,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没有“文理科”轻重之分,在于“选了什么就要把它干好”。
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和现实证明,文科和理科相互补充、相互依存,譬如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合则兼善,分则两伤。在现代,理工类科研成果能直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但从人类文明发展,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从防止科技异化,到提升个人素养,都离不开人文层面的知识积累、护航关怀。
在教育中,随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科边界等受到挑战,着力于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文科”,从作为一种概念提出到部署建设,受到众多关注。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相关方案、意见都提及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且不少高校已开展了扎实且富有成效的探索,如江苏有高校建立神经语言学和工程语言学方向,长期开展跨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专业的改革与研究。
现实中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突破简单用文理或学科来区分的思维模式,人文学科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构建研究方法,推动创新发展,理工领域同样需要人文精神、人文视野的注入。落点到个人成长,无论选择偏理还是偏文的专业,最好既有自然科学的专业深度,又有人文科学的素养。
关于文科理科怎么选、哪个更好的热议,也并非没有价值。家长的纠结,其实在提醒和启发:具有历史积淀的人文学科,也可在创新升级方面下功夫,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外显的新兴科技更容易吸引大众关注,但不能忽视基础的学科专业建设,即都需处理好学科本身、学科之间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的关系。
在更高的维度,文和理总能达到深层次契合。这种“共生”,更有助于学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学会方法论,立德树人,培育拥有成熟知识结构的人,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评论员 薛蓓 徐小梦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