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书法遇上莫砺锋诗词文化研究,将碰撞出怎样的文化成果?10月23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大美长江——孙晓云长江主题书法手稿特展”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开幕。
展览遴选孙晓云书写的89件长江主题古典诗词书法作品,并根据诗词所表现的不同内涵,从五个篇章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人眼中与心中的长江之美。展览将持续至11月2日。
欣赏精美书法同时,
也欣赏了精美古诗和大美长江
本次展览是中国书协历史上第一位女主席孙晓云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的“双辉合璧”,在感受古典诗词和中国书法艺术“双重美感”的同时,也从中踏寻中华文明的根,筑牢民族精神的魂,是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有益探索。
开幕活动现场,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表示,在感受古典诗词和中国书法艺术“双重美感”的同时,也从中探寻中华文明的根、筑牢民族精神的魂,是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践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次生动实践。
根据诗词所表现的不同内涵,展览共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一泻千里,东奔入海;五湖九派,气象万千;人文景观,流光溢彩;江声万里,歌咏千秋;大哉长江,与天同休。其间作品内容互相交叉,彼此渗融,展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诗人眼中与心中的长江之美。
欣赏完展览,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章剑华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看过这批手稿之后,我只想讲两个字:精湛。孙主席以往的作品以楷书、行书诸多,而这批手稿皆为行草。这既是更能表达长江诗词的气质与气势,又是在书体风格上的一次创变。可谓笔笔精到,字字精妙,张张精美。而孙主席特邀南京大学著名教授莫砺锋先生精心选编了八十九首歌咏长江的诗词歌赋,既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又是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汇集。让我们在欣赏精美书法的同时,也欣赏了精美的古诗和大美的长江。”
气势磅礴的长江精神成为
激励中华民族文化记忆
回忆起这组作品的创作历程,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感慨万千。今年春节前后,“二阳”刚恢复,每天往往在夜深人静时伏案书写、修改、校对,度过了简单而宁静、紧张而充实的近两个月时间。孙晓云说,自己是生在长江边、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南京人,“当年我在浦口插队五年,宽阔的江水、凛冽的江风,伴随我无数次的往返。非常荣幸能通过这次展览,将长江之美、诗词之美、书法之美得以传递。”
她介绍说,“用这种延续了上千年普遍广泛使用的信笺书写形式,以现代展陈方式,可以让观众近距离观看每一个字的笔画牵连,前后不同的微妙变化。再加上配放的书写小视频,可以让观众增加更多的亲切感和现场感。在书法实践中,拉近了人们与古典文化之间的距离,在传统文化典籍和当代书法学习以及全民阅读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因为万里长江滚滚东流、千回百折千姿百态,它本身表现出来的力度和气魄,跟书法的结构、形象是直接有关的。当书写以长江为题材的诗词文赋的时候,长江的形象之美一定会渗透在创作时的灵感中间。”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将长江之美、诗词之美、书法之美得以传递,让绵延千里、气势磅礴的长江精神永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可亲可敬、可歌可泣、激励我们一往无前的文化记忆。
据介绍,“大美长江——孙晓云长江主题书法手稿特展”是2023年长江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展览旨在推动书法在当今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励江苏的文艺工作者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介、新语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共同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新华日报记者 魏林娜摄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