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为何没葬在苏州天平山祖坟
来源:紫牛新闻
2023-10-24 16:28:24

十月了,天平山的枫叶,又要红了。

天平山上有什么?

有怪石、清泉、古枫,当然,还有范坟。

今天的故事,就与天平山上的范坟有关。

天平山上的范坟,是谁的坟?

是被吕本中称作“有宋第一人物”的范文正公,范仲淹——的祖坟。

范仲淹,对任何略微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或历史的人而言,都不会是个陌生的名字。常年出没于语文课本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仅是学龄儿童抓耳挠腮也要默写出的名句,也是每个古往今来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灵魂里的精神图腾。

然而,尽管他的名篇万人传诵,但范仲淹本人,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多人或许还未曾有非常明晰的印象。

其实这个印象也可以非常简单明了地建立。范仲淹,谥号是什么?文正。

中国古代史上,有一千多名位极人臣的宰相,而其中能获得“文正”这一谥号的,可以一个一个数出来。

司马光曾言:“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也就是说,“文正”这个谥号,是对于一个文臣最高的褒奖,是文人精神与道德的终极,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士子,生命中最光辉的梦幻。

(顺便一提,说这话的司马光自己死后也获得了“文正”这一谥号。)

传说,明代著名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李东阳,在病危之时,被其故交、内阁大臣杨一清看望。杨一清安慰他,说国朝以来,还没有人得到“文正”这一谥号,你要是不介意,我去给你申请一个?奄奄一息的李东阳听闻这话,立即支棱起来,倚靠着床榻给杨一清磕头,然后才心满意足地阖眼去世。

历代,文正已然寥寥无几,而能像范仲淹一样,甚至提高了这个词含金量的,就更少了。

范仲淹不仅做到了文臣的巅峰,甚至在他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时,还获得了夏、羌等部族的敬畏。他改革军制、调整部署,构建了堡寨呼应的边防体系,宋朝此时的西北线得以大大安宁。

当时西北边陲有一民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夏人尤其敬畏他,称他为“龙图老子”,互相告诫说:“此老胸中有数万甲兵,非若他人可欺也。”

但范仲淹居边之时,“为政尚仁厚,所至有恩”。因此边地部族,对他除了敬畏,也有爱戴。收服的部分羌族甚至在家中给他立了生祠来供奉,而在范仲淹去世时,羌族的数百酋长,像为自己的父亲哭丧一般为他哭泣,斋戒三日以后,方才离去。

一开始我们提到,范仲淹的祖辈,坟墓在苏州天平山上。

而范仲淹本人的墓,却在洛阳万安山下。

以范文正之望重天下,为何却不能归葬祖坟?这或许要从范仲淹复杂的家庭关系讲起。

范仲淹的生父,是苏州人。在范仲淹两岁时,其父病逝。其母谢氏贫困无依,改嫁给了长山朱氏(长山今在山东滨州),两岁的范仲淹也从继父姓朱,名说。

一开始,朱说其实并不知晓自己的身世。只是在他见到兄弟(其实是继兄弟)乱花钱、浪费的时候,试图劝诫,却被兄弟怼了回来:“我用的是朱氏的钱,关你什么事?”

朱说闻言,大为吃惊不解。此时才有人告诉他真相:“你是姑苏范氏的儿子,你的母亲带着你改嫁给了朱氏。”

得知身世的伤怀与感愤,让这位天资俊发的青年流泪辞别了母亲,前往了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

或许是因为天性勤奋,也或许是因为身世之悲,他读书极为勤苦,昼夜都不休息,在疲惫不堪的时候,他于寒冬以冷水洗脸;吃不上饭,只能靠喝稀粥度日,别人都无法忍受的条件,他并不以为苦。

四年后,他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登榜成为进士,被授予了一个广德军司理参军的九品官职。有了俸禄,他便将母亲接来奉养。不久后,他便因为治绩显著,升任集庆军节度推官。

据《宋史》,在这之后,他“始还姓,更其名”,昔日朱说,今日成为了范仲淹。

然而《宋史》中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其实并没有如此轻松。作为朝廷之臣,更名改姓不是自作主张的事情。范仲淹向皇帝上奏了《奏请归宗复姓表》,请求恢复范姓。

只是或许范仲淹本人也没想到,为难之处,不在皇帝那里,而在范氏宗族那里。

据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范仲淹“后迎侍母夫人至姑苏,欲还范姓,而族人有难之者,公坚请云: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始许焉。”

也就是说,在范仲淹带着母亲回到苏州,想恢复自己的姓氏时,遭到了族人的阻拦。范仲淹坚持请求,再三保证,自己只是想恢复原本的旧姓,其他的一概不要,范氏族人才勉强答应。

不知道这次遭遇,是否刺痛过这个终于出人头地的青年的心。有些事情的个中曲折,如今已经难以考证,我们所能知晓的,是在他人生的终点,这位一代名臣的归宿,被定在了洛阳万安山下,与他母亲葬在一起——毫无疑问,范仲淹的母亲谢夫人,是不允许被葬入范氏的祖坟的。

常人遇到范仲淹这样的情境,在继父家被当做外人,无所容身,在本家又被当成贼一般提防,心中的苦痛郁闷,恐怕难以言述。对于常人而言,若是能够成为高官显贵,再去面对当日侮辱过自己的人,能够不报复,已经是极为有德。

而范仲淹之所以是范仲淹,被称为“有宋第一人物”,他的不凡不仅在于其才干经略,也不仅在于其文章治绩,更在于他光辉的人格。

不论是对朱氏,还是范氏,范仲淹都给与了他所能给予的最大善意。

范仲淹在河南置了义田,来赡养朱氏。他追念继父抚养自己的恩德,上书皇帝求追赠继父为太常博士,朱氏子弟甚至因范仲淹而以荫得官。

而在苏州,他更是用自己的俸禄置田产,收地租,来收容赡养范氏孤苦无依的族人。在范仲淹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甚至继续拿出自己的俸禄增加田亩,持续赡赈范氏数百年。

当我们翻开《江南旧志图选·名胜》,我们将看到一张出自民国《木渎小志》的天平山图。此图笔画寥寥,却能清晰地看到天平山诸景,其中桃花涧下,便是范坟。

而在天平山入口处,我们能看到高义园的牌坊。那是乾隆皇帝出巡江南时,有感于范仲淹捐产买田、赈济宗族的义举,赐名题匾:高义园。

天平红枫,年年如火,而范文正之名,始终与红枫同耀。

晦明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