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南财食品专家教鉴别:真假香米如何分辨?如何储藏最好吃?
2023-11-02 00:15:07

香米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芳香的优质稻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其市场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大米。然而,香米拥有的高市场价定位也成为了部分不法分子追求利益的切入点,一度导致目前香米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的现状,其安全性与真实性存疑。

近日,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贮藏加工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方勇教授,结合大米香气的形成机理及储藏期间香气变化的规律,重点针对香米真假鉴别提出具体建议,帮助公众练就火眼金睛。

香米的香气从何而来?

到底什么是香米?记者来到了一家超市,店员向记者推荐了某品牌寒地长粒香米,10kg会员价75.9元。米袋整齐垒起,问津者寥寥。广告牌上写着“米香自然、饱满均匀、香糯弹润”,但一位市民却表示,“这么贵,哪知道煮出来是不是这样?”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方勇介绍,香米与基因、环境和加工方法都有关。通俗来说,无关于其具体品类,只要是具有独特香味的大米,烹饪后香气四溢,富含营养,即称之为香米。而根据农业标准《NY/T 596-2002 香稻米》中的定义,香米为自身含有香味物质,其香味强度超过人对香味的识别阈,在蒸煮和生熟品尝过程中,能够溢出或者散发令人敏感香味的稻米。

香米的香气是如何产生的呢?经过大量研究,科学家将控制米香的基因位点定位在水稻8号染色体的第7外显子。除了基因的作用,香米香气的产生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收获后的稻谷在加工过程中,也会由于加工精度的影响,造成稻米中香味物质的损失。尤其是在糙米加工到精米的阶段,对糙米皮层的碾磨度越高,稻米香味物质的损失就会增加,香味也会减少。由于人们传统观念对精白大米的一味追求,大米加工过程也有很大可能会导致香米的香味损失。因此,适度的碾磨不仅能够保证大米口感、营养,也能保留更多香味物质。

常见香米掺假方法有两种

今年的315话题中“泰国香米”就上了热搜,香米为何会有假?

方勇介绍,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掺假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在引起公众关注的“泰国香精香米”食品安全事件中,不法商贩主要通过化学物质的添加,只要往一袋50公斤重量的非香米里滴几滴香精,就会散发出特有的香味。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明确规定“不应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更有甚者,这种香精还很有可能被滴入陈年大米中,掩盖其中的劣变气味,导致陈米摇身一变为香米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一种方式,较为难以被辨别,即无化学物质的添加,指的是将非香米加到香米中的部分掺假。例如五常稻花香近10元/斤的市售均价远远高于普通大米的2-3元/斤,一些不法商贩将一定比例外观极其相似的非香米掺进香米中,再使用香米包装进行市场售卖,赚取高额利润。

怎么辨别香米掺假呢?专业的实验检测机构检测香精大米主要是检测非法添加香精物质。近年来研究表明香米自然散发的香气也可被检测到,从而作为香米的判断指标。除此之外,研究表明还可以从基因层面直接对大米的水稻香味基因(fgr)进行检测。携带正常基因型的水稻没有香味,而携带突变基因型的水稻具有香味,通过大米基因型的判断,可以明确区分香米和非香米及准确定量掺假比例。

而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通过大米的感官性质来判断香米的真假是更为实用的方式。方勇介绍,首先是通过鼻子闻,真正的香米香味应当是自然的清香,如果闻到明显的浓香味就需要对香米的真实性打个问号了。此外,应尽量通过国内较大超市及商场购买香米,认准地理标志产品。如我国较为有名的稻花香,就有五常大米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再如泰国香米,也有着专门的绿色原产地的标识。对于国产大米,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看产品标签上的执行标准来判断,比如GB/T19266为五常大米,GB/T18824为盘锦大米。

低温储藏,香味才能更好停留

当买到真正的香米之后,香米香气的保存也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怎样正确储存香米,使香气达到最好保留?

在储藏过程中,温度、时间、储藏方式都会对大米的香味物质有重要的影响。方勇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在苏香粳100香米储藏过程中,采用真空包装和低温储藏,可以减少特征香气化合物的积累,延缓气味劣变,保持大米香气。研究表明脂肪分解是大米气味劣变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低温储藏能抑制脂肪酶和脂肪氧合酶活性,延缓脂肪分解、代谢,使香米保持较低脂肪酸值。所以对普通家庭来说,建议首先在购买香米时不要一次性买太多,而家中香米最常用、简单的储存方式,就是放在冰箱里低温保存,以更大程度地留存香气。

通讯员 施卫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