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苑|定位“生产服务型”,无锡打造国家物流枢纽,下一步将这样做
2023-11-20 21:53:41

有好产品,更要“走出去”,“跑”得更快更广更远。 11月19日,以“聚焦产业融合 提升枢纽能级”为主题的无锡国家物流枢纽发展论坛在无锡市举行,吸引了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领导及专家以及省、市、区相关部门领导,国内优秀物流园区企业代表(领导和单位)200 余人共聚一堂,建言献策,共同探索新发展格局下枢纽经济发展的“无锡路径”。

国家物流枢纽正式揭牌

无锡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开放合作

今年7月,无锡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下称:无锡枢纽)成功入选2023年新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获得国家正式批复,这对无锡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以此为契机,无锡现代物流业发展跑上“快车道”,更好服务长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无锡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正式揭牌,多个无锡枢纽项目签约落地,进一步深化了无锡枢纽能级的交流合作。

无锡枢纽,位于无锡市惠山区境内的江苏省惠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洛社镇),占地面积约3.44平方公里。作为国家级建设项目,包含两个具有互补性的片区,即无锡西站物流园和无锡石塘湾铁水联运物流园,整合了铁路货运场站、内河作业区、仓储配送设施、贸易流通设施等。围绕干支配一体化、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国际服务功能协同、物流枢纽公共信息平台等,无锡枢纽采用“基础设施政府主导、项目建设市场主导、枢纽运营企业联盟”的综合开发模式,联合中欧班列、生产资料供应链组织、第三方物流、仓储物流、物流信息平台等业务板块的骨干企业,实现物流设施高效衔接和一体化运作。

“选址洛社镇,打造无锡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是综合发展考量的结果。”无锡市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无锡枢纽毗邻惠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惠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无锡市制造业集聚区,拥有连接京沪铁路、新长铁路的铁路专用线,高效快捷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以及通江达海的区域中转枢纽港,公铁水联运无缝衔接,生产服务型特征明显,物流设施建设已具规模,物流服务功能较为完善,制造业物流需求旺盛,具备天然的建设优势。

“继续探索新发展格局下枢纽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谈到未来打算,无锡市相关人士称,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十年,无锡国家物流枢纽的正式揭牌,将深度链接无锡与“一带一路”沿线尤其是中亚各国城市间的物流网络,无锡枢纽将以“筑载体、畅通道、强链条、促融合、育生态”为抓手,以赋能、合作、融创、增量、补缺等为突破口,其中,以“枢纽+”通道、平台、供应链、产业的全新方式,打造智慧物流、资源优化、绿色产业、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一带一路”通道沿线开放合作。

专家“把脉”

以数字化带动物流枢纽智能化

“建议无锡提升基础能级,突出规模和价格优势,加强引导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点!”作为拥有较长历史和较高知名度的无锡枢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王微从物流集群高质量发展着力点研究的角度,建议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的无锡,要注重加强龙头带动,发展网络化、平台化、供应链化的物流产业组织,尤其重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物流集群打造中的作用,数字化能提供更智能化的匹配,并对接更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前会长、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物流枢纽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姜超峰评价无锡枢纽“选址正确、良好的经济环境、优越的物流环境、规范的平面布局、准确的政策引导丰富的业务形态”,需要努力的方向是:与时俱进,实现数字化;加强枢纽营销,发觉企业需求;不断优化布局、流程、模式,实现精益管理。具体的建议包括:实现业务转型,实行多元化经营,并进行经营效果评价;重视生产物流和商贸物流,特别是加强贸易功能;实行智慧化和平台化的改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便客户等,“现在不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要主动走出去讲自己,吸引人家过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常务副理事长贺登才受访时称,无锡是产业集聚度高、物流比较发达的地区,无锡枢纽的未来发展应该是“三多四化”。其中,“三多”即搞多式联运、多业联合(特别是和制造业的联动)、多方合作,“四化”包括:发展链式化、发展智慧化(要做智慧物流)、发展绿色化(逐渐向绿色园区转型)以及发展国际化。

据介绍,到 2025 年,无锡枢纽年货物吞吐量预估将达 1500 万吨,中欧(亚)班列开行数量达 200 列,集装箱运量达 10 万标箱;铁海联运班列开行数量达 300 列,铁水联运比例达40%以上;数字化信息化互联互通水平达 90%以上,新增货运配送车辆中新能源车比例达 50%以上;培育和引进供应链物流企业 50 家以上;中欧(亚)班列、铁海联运、干支仓配、供应链集成、多式联运组织、专业物流等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对地区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图片由洛社镇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