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沿江小学始终遵循“让每一朵生命之花都幸福绽放”的教育理念,钻研教学、深化德育、关注心育,厚植育人土壤,为学生打造快乐学习地,让每一株幼苗健康成长。
钻研教学:深耕教学田园,沃土中育新人
沿江小学围绕“双减”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发展,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体系。
以制度强化教学管理
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强化教学法规意识,采用“平时检查与随堂听课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努力做到“开齐、上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加强各学科教学过程的管理,经常性地组织教学常规检查和校内视导活动,以制度强化教学管理,坚持每日巡课,加强各项常规工作的检查反馈。实行行政、党员蹲点制度,校级领导蹲点重点班级,推行随堂听课制度,做到“即听即评”。
以学习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学校秉承“七彩恬源适心悦动”的校训、“树多元扬多彩”的校风、“展精湛创精彩”的教风,以“悦见竹”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以教师专业成长、全员覆盖为支点,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强化教师师德修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各教研组围绕新课标、“双减”、作业改革等内容每月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展开深入学习交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以此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从而形成团队间共探、共思、共享的教研形式。
名师引领行路有方,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定期邀请各学科名师进校园,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零距离”的指导。特级教师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为提升学校师资水平奠定基础,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为落实“双减”政策和“六项管理”规定,学校要求各班在班级显著位置公示本班各学科书面作业的内容及预计完成所需时间,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学校重视对作业设计的探索与研究,要求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学科组加强作业设计研究,鼓励并尝试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
以科研促进持续发展
科研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沿江小学坚持以科研促进持续发展,鼓励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方式,深入研究学科知识。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健全,有两个区“十四五”规划课题,区级及以上个人课题20个,达学校专职教师数34%,第11期区级个人课题结题8项。论文、案例、叙事获得市区二等奖及以上人次达25,达学校专职教师数43%。
以多彩课后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开展各项主活动,给每个学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丰富的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身心,而且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贯彻执行“双减”政策,有效落实课后服务工作,学校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核心,开创多元化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由答疑辅导和特色社团活动两大模块课程组成。
深化德育:心守一抹暖阳,静待恬源花开
沿江小学德育工作遵循“七彩恬园,适心悦动”办学理念,以培养“雅高美善”的沿小学生为目标,构建了多元的七色花课程,并积极构建“七彩悦行”德育工作体系,充分利用“班主任工作室”这一校内研修平台,通过一班一品、主题教研、定期汇报等形式提升团队育德能力与育德素养。
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德育处和大队部对照《小学生一日常规》《中小学生守则》等,从“读好书”“走好路”“写好字”“说好话”“做好人”“练好能”“健好身”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生从容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利用队会课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沿江小学通过开展“喜迎元旦”“走近端午节”“温情中秋节”“童心庆国庆”等多元活动,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民族心、爱国心”。同时结合入学仪式、入队仪式、成长仪式、毕业仪式等开展相关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办好家长学校,构建家校互动格局;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强化家校沟通……沿江小学持续加强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中。结合各种契机,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
近年来,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明确在课表中,落实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校心理辅导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分年级段的形式分别组织开展系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形成乐观向上的态度,以阳光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关注心育:聆听心灵声音,打造阳光校园
沿江小学始终秉承“适心教育”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于2005年创建“红蜻蜓乐园”心理咨询室,先后被评为南京市示范心理咨询室、南京市示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南京市优秀家长学校、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构建全员同频的“齐心阵”
工作机制上突出“全面”,实现“齐心”运行。沿江小学积极构建学校、家长、高校、社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并先后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规划》《南京市沿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办法》等工作计划,每月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安全研判会,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在校园内的有效实施。学校不断完善“全面运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考核机制,通过开展“红蜻蜓”心理咨询、心理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教研活动、个辅、团辅等,推动心育工作机制“覆全面”“真运行”,确保全员参与的“真同频”,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落在实处。
队伍建设上突出“全员”,实现“齐心”提升。聚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并组织班主任及其他学科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培训等,凝聚起全体教师共护心理健康的合力。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教师家访、心理学教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公众号等阵地和活动,逐步增强家长参与发展学生健康心理的意识,有效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画好课程建设的“同心圆”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学校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红蜻蜓”。
定准“圆心”,以理念目标“立根筑基”。在学校“适心教育”的办学理念下,沿江小学把“七彩童年,从心出发”确定为课程的理念,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能够合理表达、控制调节自我情绪;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具备应对学习压力、生活困难和寻求帮助的积极心理素质和能力;拥有乐观向上,阳光健康的心态。
聚焦“圆心”,以课程文化“发茎繁枝”。课程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之一,丰富的活动内容既能促进课程实施有效落实,又能提升课程实施内涵。实践中,学校主要通过“一园一谷一墙一站一节一坛”,即“红蜻蜓乐园”“红蜻蜓放飞谷”“红蜻蜓文化墙”“红蜻蜓广播站”“红蜻蜓心理节”“红蜻蜓大讲坛”的“六个一”建设,不断丰富课程活动内容。在“红蜻蜓乐园”休息玩耍、促膝谈心;将情绪具化为“心情磁石”张贴在“红蜻蜓放飞谷”;把个性作品、目标心愿展示在“红蜻蜓文化墙”;广播站“心理小问号”专栏为同学们的心灵“问诊开药”……集合专业疏导、情绪倾诉、个辅纾解于一体的红蜻蜓“六个一”阵地让沿小的学生们向阳生长。
指向“圆心”,以课题研究“浇水施肥”。学校一方面鼓励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围绕“红蜻蜓”课程建设自定研究课题;另一方面,组建课题组围绕“红蜻蜓”课程建设开展研究,以课程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市“十三五”规划课题《优化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方式的悦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区“十四五”规划课题《构建小学“七色花”学生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区德育特色项目《“七彩悦行”德育评价体系的实施与探索》等均围绕、涉及“红蜻蜓”课程及学校心育工作。
奏响交流提升的“交响曲”
学校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等驻地高校开展互动,并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刘穿石教授及其团队开展交流合作,促进“红蜻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完善与提升、心理评测系统软件的建设开发。同时,沿江小学积极加强与省、市、区内兄弟学校合作交流,通过丰富多彩的师生心理活动,让健康阳光洒满校园。
通讯员 尤晓静 郭娟 张露露 新江北报记者 张玉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