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四川眉山公布重大考古发现:确认苏东坡家族墓地,苏轼孙子、曾孙墓现身。
三苏父子都是大文豪,尤其是苏东坡,在全国各地留下不少文化遗产,包括与他相关的故居,还有真假难辨的美食传说。此次东坡家族墓地,尤其是后代墓葬的发现,也让大众的关注点暂时转移到了他的子孙身上。东坡葬于何处?他的子孙后来又怎样了?本期微史记周刊邀请到江苏科技大学编审、《<三苏年谱>指瑕》作者喻世华,为我们讲述苏东坡的身后事。
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中的东坡形象
归老何处?苏东坡的犹豫
此次四川眉山确认了苏东坡家族墓地,但其中并没有苏东坡墓。因为苏东坡葬在了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小峨眉山下。
苏东坡生于四川眉山,逝于江苏常州,为何逝世后却要葬于河南呢?喻世华告诉记者,这是苏东坡生前多方面考虑后的安排。
公元1101年夏历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病逝于常州“孙氏馆”(今“藤花旧馆”)。儿孙在侧,故友相伴。可能是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他要求沐浴,换上朝服,安然离世。
在此之前,关于归老何处,东坡有过犹豫。
在写给王幼安的诗文中,东坡说,“某初欲就食宜兴,今得子由书,苦劝归颍昌,已决意从之矣”。
在给门生李之仪的诗文中,他也写到:“已而深念老境,知有几日,不可复作两处。又得子由书,及教语,尤切,已决归许下矣。但须少留仪真,令儿子往宜兴,刮制变转,往还须月余,约至许下,已七月矣。”
从这些文字可以得知,当时东坡的晚年计划是定居宜兴,因为他喜欢这个地方,且早在绍圣元年,他就让儿子苏迈做了一些安排,让大部分家眷都在宜兴生活。
但是苏辙(字子由)给他去信,表达相聚的渴望。东坡也认为自己和苏辙年纪都大了,还是要住在一处才好。所以他决定让儿子去往宜兴,将之前所置部分产业变卖了,然后去和苏辙一同生活。而此时,苏辙被贬归来正住在汝州许下,也就是平顶山市郏县。
只是谁也没预料到,东坡会一病不起。刚刚生病的时候,他就给苏辙去信交代了后事,“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如果死了,就把我葬在我们共同选定的那块家族墓地吧,所谓“嵩山下”,也就是郏城县的“小峨眉山”。他还交代说,将暂殡汴京的继室王闰之移灵,与他合葬。
东坡去世后,苏迈扶灵北上,水陆兼程到达河南安葬,之后苏辙去世,也葬于此处,加上他们的父亲苏洵的衣冠冢,这里便成了“三苏坟”。
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中的东坡形象
苏东坡的后代们
苏东坡安葬后,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全都守丧郏城“小峨眉山”。关于他们的遭遇,后世学者也多有关注。学者丛艳姿曾梳理过苏轼后人的情况,据她在著作《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书所述:
苏东坡三子之中,长子苏迈,为东坡与王弗所生,自童年起就跟随父亲奔走各地。元丰七年,他被朝廷任命为饶州德兴县尉,自此走上仕途。但他的官职一直不高。在苏东坡一贬再贬之时,苏迈挑起了家族生计的重担,为父亲筹集银钱,谋求出路。苏辙被贬雷州时,也曾将家眷托付给苏迈照看。
次子苏迨,是东坡与王闰之所生。自幼体弱,四岁都不能走路。苏迨科举之路并不顺遂,参加过两次科考,都未能及第。
三子苏过,与苏迨一母同胞。因其最像东坡,所以有“小坡”之称。东坡被贬岭南,苏过陪侍在侧,管理内外。
东坡死后,又逢党禁,身为元祐党人的后代,苏迈三兄弟的处境并不大好,他们只能深居简出,直到1106年党禁结束。
1107年,苏迈再次出仕,但仅过五年,就归老许下,直至去世。他生有五子一女,次子苏符官职最高,做到礼部尚书。
东坡次子苏迨后来也做了官,57岁时任职尚书驾部外郎,但不久就去世了。苏迨身后仅有一子苏篑,苏篑无所出,从苏过这一支里过继一子。严格来说,这一脉事实上已断了。
政和年间,东坡第三子苏过出任太原府监税,之后又任郾城县令。在郾城任上,有说他与高俅、梁师成有过交往。高俅曾是东坡小吏,两人若有交往,这也是可能的;而梁师成是徽宗宠宦,他想苏辙的孙子苏元老的字,苏元老宁以罢官的代价都拒绝了他,更何况苏过呢。苏过共生有七子四女。
苏东坡于1101年去世,26年后,北宋灭亡,赵室南渡,偏安一隅。苏轼的子辈、孙辈、曾孙辈大多生活在这期间。据丛艳姿书中所述,“苏轼子孙中有9人被金人俘虏,7人丧亡。直到绍兴时期,宋金关系缓和,东坡的孙子苏符出使金国,才将其余2人带回”。
而从丛艳姿罗列的东坡后人的资料看,很多人最终选择归老眉山,其中就包括苏迈之子苏符。此次四川考古发现中,就发现了他和他儿子的墓葬。南宋时期,河南归属金国管辖,东坡后人即便想依祖辈葬于平顶山,也是不可能的。
马远《西园雅集图》中的苏东坡形象
大运河上的苏东坡
苏东坡在大运河边上的城市——常州去世。巧合的是,他第一次走江苏境内的运河水路,也和死亡有关。
喻世华告诉记者,1066年的四月,苏洵去世,英宗赐银帛,东坡不受,为父求取官爵,诰赠光禄大夫,同时英宗特饬有司备具船只,载送灵柩归蜀。前一年,东坡发妻王弗病逝,这样,在1066年的六月,苏轼苏辙兄弟俩护送苏父灵柩和王弗灵柩,从开封出发,前往老家眉山。
从开封到眉山,有水陆两路可选。苏东坡走的是水路。走汴水,舟行东南,经陈留、泗州到盱眙,入淮水,过楚州,走运河,到扬州,再逆江而上。
苏东坡的这段行程往往被研究者忽略,其实东坡的诗里都写到过。熙宁四年(1071),东坡赴杭州通判任,再次路经盱眙,作《龟山》诗:“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元丰三年(1080),苏辙路过盱眙,亦有《过龟山》诗:“再涉长淮水,惊呼十四年。龟山老僧在,相见一茫然。”“岁五周”“十四年”,诗中的这些数字透露了他们1066年的这段运河上的经历。
喻世华介绍说,苏东坡一生走遍大半个中国,最北到达河北定州,最东到达上海青浦,最南到达海南的陵水,最西到达四川雅安。在江苏,他也留下诸多足迹:在徐州、扬州作过官,到南京拜访过王安石,赴密州上任绕道连云港,6次路过苏州,15次登上金山,常州更是他的终老之地。而他在江苏的行程,几乎都离不开大运河的水运。
喻世华细算过东坡在江苏的行迹,有19次是走运河。他光是从开封到杭州,或从杭州到开封,走完全程的,就有三次之多。
这么多次的运河之旅,让他为运河两岸留下诸多文化遗产。喻世华举例说,徐州有苏堤、放鹤亭、黄楼、快哉亭、戏马台、百步洪遗址、抗洪石柱,还有祈雨石潭、苏公城南会猎处等;扬州的蜀冈、石塔寺、谷林堂、山光寺、平山堂、竹西寺、摘星亭(迷楼)、斗野亭等处都留有苏轼的足迹;常州有藤花旧馆、舣舟亭、东坡书院等遗址。此外,润州(镇江)、真州(仪征)、高邮、楚州(淮安)等地,东坡都曾踏足。不仅大运河沿岸城市,即使与当时大运河无关的金陵、涟水、海州(今连云港),也留下过他的足迹。
而在这些地方,东坡留下不少诗文。
东坡爱交友,江苏各地都有他的朋友,所以和朋友的吟咏往来之作有很多。如在徐州,他曾举办黄楼诗会,与王巩、秦观、道潜、陈师道、张天骥(云龙山人)等人唱和,留下不少诗文。在徐州知州任上将近两年,他留下诗192首,词21首,文114篇。他的长子长孙也是在徐州所生;东坡11次路经扬州,知扬期间,通判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东坡在扬州共写作20首和陶渊明的《饮酒》诗。他一生15次踏足润州,与王存、苏颂(苏坚、苏庠)、米芾、沈括、焦千之、蔡肇都有交往,特别是与佛印更是留下很多传说。在这里,他留下诗97首、词17首、文牍108篇,等等。
这些诗文对后世影响深远。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