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史料与历史文献并进,再现南京“海丝”盛景
来源:​紫金山新闻
2023-12-01 07:22:39

作为通江达海的文化古都,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何密切关系?为什么六朝和明朝前期南京成为中国的海外交通中心?近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晓春做客“市民学堂”,从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切入,讲述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细数海上丝绸之路给南京留下的文化遗产。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职贡图》留下摹本,南朝皇帝绘制国外使者形象

在南方长时期充当政治中心,有着龙盘虎踞的自然条件,再加上是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些综合条件,都决定了南京必然成为海外交通的中心。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从今天来看,它离海还有一段距离,但在比较早的历史上,南京距离像喇叭一样的入海口很近。这就意味着,南京离大海并不遥远,很长一段时间里,海船可以很方便地直接到达建康城。

南京博物院曾收藏有一幅图像,名叫《职贡图》。在画中,每一个人物旁边都加上了一段文字,是对其所在国家一些基本情况的说明。学界一般认为,现在保留下来的《职贡图》,是后来做了皇帝的梁元帝萧绎所绘,尽管保留下来的只是摹本,但依然弥足珍贵。比如图中画到了百济、倭国和狼牙修等国家。百济即今朝鲜半岛西南部,是当时朝鲜半岛最靠近中国的一个位置;倭国就是今天的日本;狼牙修国则在今天的东南亚,“画中使者的形象,皮肤比较黑,头发有点卷曲,衣服穿得也比较少,一看就是一个比较热的地方。”杨晓春同时指出,《梁书》中也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南京与海外的交通情况,且很多内容和《职贡图》有一定的关联。

六朝时期,石头城临江一面有重要的水上码头“石头津”,是当时通江达海的水上交通要地,也是南京地区远洋航行的起点。图为石头城遗址公园。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摄

大量墓葬文物出土,再现南京对外交往盛景

大量考古文物的发现,也极其清晰地勾勒出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玻璃,在今天来看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但在历史上很长时期内,它却是超级奢侈品。当时,除了非常稀缺的天然的水晶,几乎没有别的东西能够替代它,但在中国之外,有很多地方盛产玻璃,其中有不少后来在南京六朝的相关墓葬中被发现,价值都比较高:象山王氏家族墓地的7号墓中,出土了一对玻璃杯,其杯体的主要部分呈凹状,并形成一定的花纹,是典型的罗马帝国的产品;东晋高崧家族墓出土的玻璃碗,表面磨出一个长椭圆状的花纹;此外,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东晋帝陵精品文物在不久前进行首展,也展览了50多年前出土的一些玻璃碎片。

何以判断在南京发现的这些器物,是通过海路输入过来的呢?《宋书》载:元嘉五年,国王月爱遣使奉表……奉献金刚石指环、摩勒金环诸宝物、赤白鹦鹉各一头。《梁书》载:普通三年,其王频伽复遣使珠贝智贡白鹦鹉、青虫、兜鍪、琉璃器、古贝、螺杯、杂香药等数十种。杨晓春认为,依此可以判断,这些在南亚、东南亚的南方政权,当时主要就是通过海路跟南朝政权交往的。

探秘南朝陵墓石刻,会飞的石兽如何成为“中国造”

从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也能看出南京与海外的密切交往。

现位于栖霞区十月村的南朝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石刻辟邪是南京城市象征,而西石柱则是现存南朝陵墓中保存最好的神道石柱。南朝帝王陵墓神道柱方版上的铭文,以作正书的稍多,反书的较少,而萧景墓石柱柱身近圆莲盖处的矩形石板上镌刻的“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二十三字,便是反书或称曰“反左书”的代表作。

在杨晓春看来,由于其柱身主体部分是凹进去的,即一棱一棱的,这种花纹通常被认为是外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往西,从古希腊一直到古代的波斯,都有这样的柱子,这是一种常见的柱身装饰。”

神道石刻中的石兽,也已成为南京颇为常见的一种文化符号。比如麒麟代表着祥瑞,修长的横S形,颇具动感的双翼,被刻成了一圈一圈的涡旋状,前脚虽然残缺,仍可想象它们极力往前伸的样子。这种并非现实中的动物形象又是从何而来?史书记载“于襄阳致之”,意思是刘宋的皇帝从襄阳学来的。襄阳原来属于南阳,南阳地区在东汉时期非常流行在墓葬前放置这种有翼石兽,而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并没有此现象,都是后来从襄阳学过来的。但是,襄阳或南阳地区安置石兽做法又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如果把视角放得更远一些,在今天乌克兰和黑海、里海一带,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最早在那里活动的人叫做斯基泰人。据研究,是他们最早发明、创造出了这种带着双翼形象的神兽,西方语言中叫做“格里芬”。战国秦汉以后,以格里芬为原型的有翼神兽造型在中国越来越多见,并被广泛地用于各种装饰。最后,格里芬“飞”到了江南,“飞”到了建康和丹阳。

探秘南朝陵墓石刻,会飞的石兽如何成为“中国造”

一方面是海外文化不断走进来,另一方面,六朝文化也不断走出去,在海外得到了广泛传播。

被誉为20世纪韩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的武宁王陵,自上世纪70年代发现以来备受学界关注。武宁王在位期间,正处于中国南朝的梁代。武宁王陵在选址、营造方式及结构上都具有典型的“建康模式”,与南京东晋南朝时期墓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学者认为,就是由中国的工匠在百济具体制作的。

据杨晓春介绍,墓葬中出土的各类青瓷器、钱币、铜器等大量陪葬品等,以及墓志、买地券等,有着鲜明的南朝文化特征。随葬的墓志上称武宁王为“宁东大将军”,正是史书中记载梁武帝萧衍授予他的封号。其时,百济受周边强大军事的压力,一直以中国东晋、南朝为后援,双方虽不接壤,远隔重洋,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往。

洪保墓。

及至明代,由于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和明朝都会的政治优势,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海上交流频繁的时期诞生了。如今,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洪保墓、郑和墓等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已成为首批申遗点。除此之外,南京还有明故宫、大报恩寺、静海寺、天妃宫等历史遗存,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去,与世界相关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思想等方面交往互动的重大历史价值。

渤泥国王墓神道。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王峰

南京市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中心供图(除标注外)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