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中的瘟疫地图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3-09 21:29:36

3月8日,意大利宣布,该国北部伦巴第地区和其他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实施了前所未有的隔离措施,约1600万人受到影响。这不得不让人想到意大利名著《十日谈》中的场景:为避瘟疫,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

《十日谈》中所讲的瘟疫是真实发生的。不光《十日谈》,许多文学名著中的瘟疫都是真实发生的。它们构成了世界文学中的瘟疫地图

生命意识的觉醒

《十日谈》中提到的瘟疫发生在1348年,那场瘟疫给佛罗伦萨带来屠城般的灾难。那是中世纪最大的一场瘟疫——黑死病。它始于1347年,终于1353年,席卷了整个欧洲。薄迦丘的继母便死于此次瘟疫。受感染的人中午还和朋友一起午餐,可是到了晚上就已上了天堂。1348年,薄伽丘决定将这场瘟疫写下来。这场瘟疫改变了他的惯常思维。死亡的威胁,给了人类反思自己惯常行为的契机。夸夸其谈的修士、虔诚的祷告,苦心经营的事业,蝇营狗苟的生活……在瘟疫之下,得以重新审视。薄伽丘在《十日谈》中,选择了用及时行乐来抗拒必死无疑的厄运。文学研究者认为,这是意大利人生命意识苏醒的先声。

在瘟疫文学的地图上,《十日谈》是最常被提及的书籍,但并非是最古老的。早在古希腊时期,盲诗人荷马就在《伊利亚特》中描绘了一场由于阿伽门农的傲慢自大,而使阿波罗带给希腊人的瘟疫。在古希腊作家修昔底德、索福克勒斯的笔下,瘟疫也都出现过。修昔底德详细描述了瘟疫带给人的伤害过程,并说,“没有什么比瘟疫更能给雅典人的力量带来损失和伤害”,“在记忆中,过去从未有这么严重的疫情和如此众多的死亡人口出现过”。

瘟疫是古老的文学题材,是世界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自人类诞生起,疾病和瘟疫就与人相伴相生。人类虽然始终摆脱不了瘟疫的阴影,但对瘟疫的认识却有一个日益清晰的过程。

古希腊人将瘟疫横行归于神灵发威,《十日谈》则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十日谈》发出的声音,俄国人也曾发出过,但要到400多年以后,那同样是一场瘟疫的结果。

1830年,普希金向“莫斯科第一美女”娜塔丽娅·普希金娜求婚成功。他是在一场舞会上遇到她的。一见倾心,上一年他曾求过一次婚,惨遭拒绝。这次求婚终偿所愿。但这年秋天,普希金伯父去世了,他专程回老家波尔金诺庄园去料理后事,并为婚礼做前期准备。可就在这时,当地发生了瘟疫。普希金被困在那里。

在那三个月里,普希金才思泉涌,写出诸多传世之作,史学家称那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期。1823年就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在这三个月里完成的。另外,他还写了《瘟疫流行的宴会》(又译《鼠疫流行时期的宴会》),他要将他对生命与人世、灵魂与宗教的深刻感悟,以诗剧的形式告诉世人。

瘟疫时期的爱情

与薄伽丘、普希金的写作方式不同,英国小说家笛福想从瘟疫事件中找到一丝规律,给后人留下一份可资遵循的指南。1665年伦敦发生大瘟疫,以《鲁滨孙漂流记》一书风靡全球的笛福当时年仅五岁。对于那场大瘟疫,他并不能记起多少。但成年后,他决定以编年体的形式将这场时近两年的瘟疫写出来。1722年,《大瘟疫年纪事》出版,书中的素材来自档案记录、官方手册以及医学论文。因为颇具“史书”元素,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英国人面对瘟疫时的反应;更重要的是,笛福将伦敦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他想的是,如果再发生瘟疫,这本书起码能给后人提供一份行为指南。

其实,对瘟疫的认识,没有比科学做得更好的了。笛福在《大瘟疫年纪事》中也在竭力从科学角度探索瘟疫蔓延的原因。直到现代医学发展之后,瘟疫的本质才完全被揭露。“瘟疫”失去了它的神秘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对瘟疫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1911年5月,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去威尼斯度假,在那里,他看到一个穿条纹水手衫的波兰美少年;而当时,西西里岛区的巴勒莫正遭受霍乱肆虐,流言不时传来。托马斯·曼据此写了一部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德国作家滞留威尼斯期间,恋上一个少年,此时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而政府则封锁了消息。作家最终死于霍乱。在这里,霍乱提供了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作家将爱情植入进去。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这部作品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小说有两条线索,明线是写爱情,而瘟疫(霍乱)作为一条暗线贯穿整部小说始终。

《屋顶上的轻骑兵》也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是法国作家让·齐奥诺的作品。讲述讲述流亡到法国的意大利轻骑兵上校,正赶上一场席卷整个法国南部的霍乱,上校举步维艰,他在避难途中偶遇侯爵夫人,护送她回到其嫂子家里,演绎出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1951年出版,故事背景被放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大霍乱时期。它不仅描写了瘟疫的狰狞面目,还探讨了“人性本来就潜伏着的自私恶疾”。

霍乱抑或瘟疫,在这里即是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又是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

这样的隐喻,在另一位法国小说家加缪的笔下,更为明显。1942年,加缪随第二任妻子、奥兰姑娘富尔在奥兰度过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完成了《西西弗的神话》和《鼠疫》的写作。

加缪笔下的这场鼠疫,灵感来自于1941年至1942年期间,阿尔及利亚流行斑疹伤寒。在小说中,加缪写尽了世界的荒诞,人们所面对的鼠疫,不过是种种生存困境的隐喻。

这部小说的成功是空前的,至今畅销不衰,并创下全球1200万册销量的发行纪录。

中国文学里的瘟疫

最后,将目光投向中国。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瘟疫的身影。

217年冬,曹植写《说疫气》篇。文中写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徐干、应玚、刘桢、陈琳、王粲五人均死于此疫。这一年流行于北方的瘟疫,不仅终结了建安七子中五子的生命,还终结了建安这个诗歌繁荣的时代。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曹植这样的描述并不少见。但与西方文学比起来,瘟疫在作品中并不占重要地位,它往往只是一个单纯的背景存在。这种情形直到民国时期现代小说的兴起才有改观,但仍然“没能穿透事物的表层,达到一定的哲理高度”。

上海师范大学学者杨莹樱认为,“对于瘟疫,先民不仅记录,而且在积极应对的同时,试图从宇宙天人关系中寻找答案。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人与瘟疫的关系进行了融合与和谐,也淡化了瘟疫这一被认为是上天意志产物自身的思辨性,使这种探寻从瘟疫以外的方面切入,而这些方面本身也是不可探究的。瘟疫在文学艺术层面的内涵就很难再深入发掘了。这就是为什么瘟疫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不占重要地位,也罕有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的瘟疫小说的原因”。

资料来源:

1.14至18世纪欧洲黑死病时期的文学禳灾,谌苏维 苏仲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9.2;

2.论黑死病在意大利的传播及对意大利文学的影响,卢征,黑龙江科学2016.16;

3.论建安二十二年瘟疫对魏初文学的影响,张勇,时代文学2011.2;

4.西方小说中的瘟疫题材,范 蕊 仵从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7;

5.民国时期瘟疫与现代文学书写,张堂会,北方论丛2012.2;

6.中国古代小说瘟疫描写研究,杨莹樱,硕士学位论文2008.4。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