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金陵画史 关注京江画派 2023西泠秋拍即将启幕!
来源:紫牛新闻
2023-12-11 15:09:06

西泠印社二〇二三年秋季拍卖会将于12月18日至23日在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浙江省杭州市解放东路2号)盛大启幕,12月18日至20日举行预展,12月21日至23日举槌拍卖,诚邀各方藏家及艺术爱好者莅临展拍现场。

本届秋拍共设23大专场,涵盖中国书画、名人手迹、古籍碑帖、名家篆刻、紫砂艺术、文房瓷杂、当代艺术、玉器玉雕等全收藏门类。中国古代书画专场特别呈献从金陵到京江书画专题,再度探索回望画史的新途径。

2023西泠秋拍,各大专场继续延续西泠拍卖的文人之风,展现独特艺术韵味和文化内涵,共同为藏家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

拍卖预展上线,长按二维码浏览

南京的山水对于中国艺术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黄公望《写山水诀》中便认为董源巨然的标志性手法——麻皮皴与矾头皴源自“金陵山景”。

董源坡脚下多有碎石,乃画建康山势。董石谓之麻皮皴。……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山景。

——黄公望《写山水诀》

这座六朝古都孕育的艺术家们对历史有着天然的敬意,本地艺术家们描绘家乡时仍会采用“董巨”经典的矾头程式,同时根据实景山形轮廓对这一经典程式进行调整。经典程式回归缘起地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从而延续画史,也让人们获得了一个认识本地山水的熟悉而陌生的新角度。

2023西泠秋拍

李 著[明正德嘉靖年间] 柳溪书屋图

画心 :139×30cm  引首 :110×27.5cm

出 版

《怀古堂通讯》P243,纽约怀古堂,2000年。

展 览

“怀古堂展览”,怀古堂,纽约,2000年。

说 明

南京画家李著,是吴伟之后江夏派代表性传人。身为沈周弟子,又承袭吴伟画风,李著此卷多有浙派意味,充分证明了当时的南京并未全然受到吴门画风的覆盖,展现出金陵画坛多样性及全面性。

本拍品李著款印

本卷乃李著为友人所作斋号图,系目前可见李著存世唯一具有金陵风格的山水大作及唯一斋号图(《古代书画图目》仅载扇面两帧)。卷前有沈宣所题斋号“柳溪书屋”引首,沈宣传世墨迹极少,且明中期书法匾额尤其珍稀。本件为美国汉学家、收藏家龙大卫旧藏。

作者简介

李著[明正德嘉靖年间],字潜夫,号墨湖,江宁(今属南京)人。初从学沈周之门,得其法。时重吴伟人物,乃变而趋时,行笔无所不似,遂成江夏一派代表画家之一。

跋者简介

沈宣[明],字明德,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为安庆府训导。工古文辞,尤长于诗,与张天锡齐名,与沈周有交游。存词二首。

2023西泠秋拍

魏之璜、魏之克、郭存仁、胡宗仁、王玄、唐道时 明代金陵六家写金陵山水卷

设色纸本 · 水墨纸本  手卷

1622年作

引首:124×31.5cm

画心:72×31.5cm  71×31.5cm

47.5×31.5cm  71×31.5cm

71.5×31.5cm  71×31.5cm

著  录

1.《穰梨馆过眼续录》卷十,[清]陆心源撰,清光绪十七年(1891)吴兴陆氏家塾刻本。

2.《穰梨馆过眼录》下P1074-1075,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

全卷见著于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 尺寸细节皆吻合

说 明

清初张纯修(其藏品后多归安岐及清宫)、陆心源、陆树声旧藏。刘世珩题签。

本拍品罕见汇集六位南京画家:包括首位绘制金陵胜景的南京人郭存仁传世唯二墨迹;金陵画派先驱魏之璜、魏之克所绘南京实景,二兄弟山水同见于一卷殊为难得;金陵大词人胡宗仁及其弟子唐道时师徒二人合璧;另有王玄临仇英《浔阳送别图》。

魏之璜、魏之克作为晚明金陵先驱画家,首绘南京城著名的大报恩寺塔,二兄弟山水同见于一卷,殊为难得。

六人同在金陵,以相同题材,为同一个上款人作独立又共同的创作,体现晚明时期金陵地区极度繁荣的艺术面貌,兼及与朱之藩金陵图咏同时期的早年南京历史图像。

张纯修生后一部份藏品归入安岐、纳兰性德收藏,转而流入清宫内府。本卷同样作为张纯修旧藏之一,足可见本卷艺术含量之高,重要程度之深。

本卷晚清至民国时期还经陆心源、陆树声父子,以及南京著名版本学家傅春官递藏。全卷见著于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尺寸细节皆吻合,又钤有陆树声鉴赏印。陆树声定居上海时与吴昌硕、傅春官等常有往来。1910年,傅春官请其姐夫著名藏书家刘世珩题签。本拍品可谓流传有序,品相极佳,实为晚明山水珍品。

本品为首位绘制金陵胜景的南京人郭存仁传世唯二墨迹,为研究郭存仁绘画提供了举足轻重的新材料。

王玄以仇英风格绘制晚明金陵秦淮河畔场景

作者简介

1.郭存仁[明],一名郭仁,字水村,江宁(今南京)人,《画髓元诠》作吴(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人物,师法宋元,用秃笔勾勒树石,拓落秀劲,风度闲逸,大幅山水布置渲染具有成法。传世作品有《金陵八景图咏》卷,现藏南京博物院。

2.魏之璜(1568~1647),明代画家。字叔考,上元(今南京)人。能书善画,以卖画为生。书师法《黄庭经》,结构严密,神采流丽。山水宗宋人,不袭粉本,岩壑树石多变化,别具风格。亦擅花卉及佛像。

3.胡宗仁[明],字彭举,号长白,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明代诗人,隐于冶城山下。山水师倪瓒,晚出入王蒙、黄公望二家,其笔意古质,颇有五代以前气象。工汉隶,得蔡邕遗法,师魏受禅碑,简劲方正中,雅气逼人。曾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写送张隆父《归武夷山水图》,万历四十年(1612)作《萝月轩图》。

4.王玄[明],一作王元。工人物、花草。

4.唐道时[明],字子贞,冶城(今南京)人。道士,学画于胡宗仁,与唐寅相交。

5.魏之克[明],字和叔,上元(今南京)人。魏之璜弟,与兄卖画为生。工诗,善山水追宗宋元,得其兄法,善画山水兼工花卉,写水仙则妙极今古,笔法秀美,晚年曾用魏克落款。

鉴藏者简介

1.张纯修[清],生卒年不详,字子安,号见阳,又号敬斋,河北丰润(今属唐山)人。隶汉军正白旗。由贡生官庐州知府。工山水、书法、图章、倚声。富收藏,与纳兰性德交谊极深。

2.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今属湖州)人。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官至福建盐运使。富收藏,精金石之学。著有《仪顾堂文集》《仪顾堂题跋》《金石粹编续》《归安县志》《潜园总集》等。

3.陆树声(1882~1933),字叔桐,号遹轩,浙江湖州人。陆心源之子,陆增镛、陆增祺祖父,富书画收藏。

题签者简介

刘世珩(1874~1926),小字奎元,字聚卿,又字葱石,号楚园,别署灵田耕者、枕雷道士,安徽池州市贵池人。刘瑞芬之子,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历官道员,度支部参议加三品卿衔。先后参与办江南《商务官报》,学务工程及湖北造币事务。清末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文学家。

2023西泠秋拍

朱之蕃[明]  行书 即景诗卷

纸本  手卷

1610年作

425×29cm

说 明

朱之蕃为万历二十三(1595)年状元。本标的不包括轴头贴片。

本拍品为朱之蕃为友人梁靖孝先生所作手卷。卷中内容应为“真隐园”诸景题诗。卷中从大到小,从外到内分别描写了“真隐园”“行意堂”“迷花坞”“听风所”“醉月亭”“卧雪斋”等三十景。从楼台亭榭到园中小物件均有描写,从中可隐约感受到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层次感和园中设置的巧妙与丰富。

本卷书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万历三十七年(1609),因母亲去世,故辞去朝鲜使臣回乡守孝,在此期间作此三十首诗寄于南京。

此卷可以说是其《金陵四十景图咏》的先导,体现出明代文人偏爱古迹,乐游亭台的游冶观念。通过胜景的游历品评赋诗,创造出公共的文化空间。在园林中诗酒乐甚,使得园林变成集佛道为一体的人文景观。

作者简介

朱之蕃[明],字符介,一作元价,江苏南京人。万历二十三年状元,官礼部右侍郎。工山水,与米芾、吴镇夺真,竹石兼善文沈之妙,又工花卉、书法,出入颜真卿、文徵明,富收藏。

2023西泠秋拍

张英(1637~1708)  行书 自作诗绫本  立轴画心:163×49cm  诗堂:49×26cm

出 版1.《溥心畬年谱》P111,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溥儒诗堂)

著录2.《溥心畬年谱》P110,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

诗文著录3.《文端集》卷四,【清】张英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张英全集》下P96,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

说 明

溥儒题诗堂。

本拍品系张英所书自作诗《驾幸金陵恭纪》,记录了康熙第一次南巡时,张英奉旨来金陵迎驾扈从之事。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与其子张廷玉,为清代著名的父子宰相。本幅作品以绫本书写,为张英晚年归里后所作。溥儒题诗堂,述及张英生平、书艺,并经《溥心畬年谱》出版。

作者简介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晚年更号圃翁,安徽桐城人。名相张廷玉之父。中国清代文学家、大臣。张英于康熙二年(1663)中举,六年中进士,选庶起士,以丁忧乞归,期满改授编修。康熙十二年(1673),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1677)奉旨入直南书房,以备顾问,开清代词臣赐居禁城之先。先后累迁翰林院学士、兵部侍郎摄刑部事、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会试正考官、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张英在康熙时即有“龙眠五才子”之目,在诗文方面亦有成就。著有《南巡扈从纪略》《文端集》《笃索堂诗文集》等作品。

跋者简介

溥儒(1896~1963),字心畬,号西山逸士,斋号寒玉堂,出生于北京。清宗室,恭亲王嫡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其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称。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2023西泠秋拍

龚贤(1618~1689)  松阴琴韵图

水墨纸本  立轴

52.5×28.5cm

出 版

1.《吴中文献展览会特刊》,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1937年5月。

2.《美术生活》第三十七期吴中文献特辑,上海新闻报馆出版,1937年4月。

3.《龚贤书画集》P26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著 录

4.《吴湖帆年谱》P67,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

展 览

5.“吴中文献展览会”,江苏省苏州图书馆苏州沧浪亭本馆,1937年2月至3月。

说 明

本标的不包括轴头。王文心、吴湖帆、彭恭甫旧藏。吴湖帆题跋。

本幅《松阴琴韵图》为龚贤成熟时期极为精细之作。龚贤有一类介于“黑龚”、“白龚”间的山水,称为“灰龚”,所作不多。此图画法近似“黑龚”,画法与格局已颇具晚作气象,正是典型的“灰龚”,为其盛年之作。

本作的题识为自作诗

龚贤久居金陵,他的山水画多取材于南京一带真山真水,且本作的题识为自作诗,是其极用心之作。是轴出版于《吴中文献展览会特刊》《美术生活》以及《龚贤书画集》,并在《吴湖帆年谱》中也有详细纪录。吴湖帆十分珍爱此画,不仅题写跋语、签条,甚至连装裱的裱工,也是典型的吴氏风格。

左:吴湖帆为本画题写跋语 右:吴湖帆为本画题写签条

本作为龚贤成熟时期极为精细之作,有着多次重要出版,著录完整详备。吴湖帆视为珍爱,进行题签及边跋,又经王文心、吴湖帆以及彭恭甫递藏,流传有序,保存完好,殊为难得。

左:吴湖帆为本画题写跋语

右:吴湖帆为本画题写签条

本作为龚贤成熟时期极为精细之作,有着多次重要出版,著录完整详备。吴湖帆视为珍爱,进行题签及边跋,又经王文心、吴湖帆以及彭恭甫递藏,流传有序,保存完好,殊为难得。

作者简介

龚贤(1618~1689),字半千,号野逸,江苏昆山人。居金陵清凉山。工诗文、行草。山水取法董源、米家父子、吴镇、沈周等,与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金陵八家。

鉴藏者简介

1.吴湖帆(1894~1968),名万、倩,字东庄,号倩庵、丑簃,江苏苏州人。为西泠印社社员,其梅景书屋培养了王季迁、陆抑非、徐邦达等书画名人。收藏甚丰,精鉴别、填词。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灵秀享誉画 ,为海上重要名家,亦为海上“三吴一冯”之一。

2.王文心(1888~1974),字保授,斋室名蒙泉书屋,祖籍浙江杭州,生于湖北荆门,1928年定居上海。曾任上海屈臣氏汽水公司董事长。幼承庭训,十三岁留学法国,二十岁回国,学贯中西,其祖父王养度(蒙泉)是道光间荆门大藏家,文心继承祖业,精鉴赏,富收藏。交友颇广,与康有为、叶恭绰、吴湖帆、张大千等过从甚密。

3.彭恭甫(1899~1963),字维梓,室名槐东庐,江苏苏州人,工画山水。1933年冬创立“正社书画会”,其与吴湖帆总负责,以中兴吴门画派。1935年举办个人画展。

2023西泠秋拍

髡残(1612~1693)  林溪幽居图

设色绢本  立轴

1661年作

117.5×35.5cm

出 版

《髡残绘画作品编年图录》P56,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

徐平羽题签

说 明

徐平羽旧藏并题签,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本拍品作于辛丑(1661)年,为髡残刚定居南京之作。髡残二十岁削发为僧,一心修禅,云游四海,直到1660年四十八岁时才定居南京幽栖寺,开始幽居生活,专注于绘画的研究和创作,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髡残的作品渐趋成熟,而本轴正是其绘画走向成熟的代表之作。

康熙七年《江宁府志》中的幽栖寺

在南京期间是髡残创作最活跃、情绪最高涨的时期。本幅《林溪幽居图》是髡残早年细笔山水,其早年大尺幅作品很少,而绢本细笔就更为罕见。

此轴落款的最后髡残提到用笔日有长进,不知好友以为如何,可见对此作十分满意,同时也反映了他与其他文人之间的密切交流。

此外,本作也是著名鉴定家徐平羽的旧藏,布套以及轴上都有其亲笔签条,足见其珍爱尤深。髡残存世作品不多,且大多为晚年作品,而《林溪幽居图》是髡残风格开始转向成熟的一件作品,对探究其早期风格有着重要作用,殊为难得。

作者简介

髡残(1612~1693),本姓刘,明末遗民。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一字石谿,号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等,湖北武陵(今湖北常德)人,后寓南京牛首祖堂山幽栖寺。擅画山水,师法王蒙,与程正揆(清谿)友善,并称“二谿”,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清初四画僧”。

鉴藏者简介

徐平羽(1909~1986),原名王为雄,字符健,室名青箱书屋,江苏高邮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夏大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博物院院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镇江,古称“京江”“京口”“丹徒”等,繁多的名称下隐含的是丰厚的历史底蕴。北宋米芾晚年定居于此,观景悟道,遂有“米氏云山”,也成为后来京江画派根源之一。

米芾称镇江为“城市山林”,精准地概括了这座文化名城在城市和山野间切换自如的独特气质。京江开派祖师张崟与文坛领袖王文治一同纂修《丹徒县志》,又为云山诗意增添了描绘家乡的精准,同时奠定了京江画派融会传承与创新、诗意与实景的基调。

本册创作于嘉庆元年(1796)秋八月,上款人骆绮兰为袁枚、王文治及王昶女弟子,斋名“听秋轩”。全册以“梦境”为主题,女子赋诗,男子书写绘就。骆绮兰创作《纪梦诗》八首。

王文治题写骆绮兰纪梦诗,并在题耑中录骆绮兰所作《纪梦诗》自序;京江画派潘思牧绘骆绮兰诗意图八帧。后有袁枚、曾燠、潘奕隽、吴云等人题跋。几乎全册都有同时代著录,且收录于骆绮兰诗文集中。

2023西泠秋拍

王文治(1730~1802)书、潘思牧(1756~1843)绘,袁枚(1716~1797)等跋 为女弟子骆绮兰作 听秋轩纪梦诗意图

设色纸本·纸本  册页(共三十二页)

30×21cm×4  23.5×17cm×26  30×21cm×2

著录

1.《听秋轩赠言》卷三,[清] 骆绮兰撰,清乾隆六十年(1795)金陵龚氏刻本。(袁枚题跋)

2.《袁枚全集新编》第17册P14-15,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袁枚题跋)

诗文著录

3.《然脂余韵》卷四,王蕴章著,民国铅印本。

说 明

女弟子骆绮兰上款。王文治题签、题端并题跋。袁枚、曾燠、潘奕隽、吴云、许仙圃、宗源瀚题跋。宗源瀚、沈梧、周镇荣旧藏。

本册创作于嘉庆元年(1796)秋八月,上款人骆绮兰为袁枚、王文治及王昶女弟子,斋名“听秋轩”。几乎全册都有同时代著录,且收录于骆绮兰诗文集中。

王文治号梦楼,本册记载骆绮兰八个梦境,每一开都都绘有屋宇楼阁,伴随旖旎云气,可作梦楼观。骆绮兰诗:“梦”到幽闲处,风光似早秋。奚童遥引导,是我读书“楼”。本册可视作弟子向恩师斋号的致敬与诠释,京江文化圈的传承,师徒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一册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册来源清晰,流传有序。袁枚跋文收录于《听秋轩赠言》,为袁枚最晚年小楷经典之作。是册曾进入宗源瀚收藏,1866年宗源瀚为之作跋,后又为宗湘文幕友沈梧所藏。本册外观为民国旧装裱,附带老布套,保存品相极好。

王文治题签

上款简介

骆绮兰(1754~?),女,字佩香,江苏句容人。江宁诸生龚世治妻。早寡,少耽吟咏。为袁枚、王文治诗弟子。善花卉,工写生,尤喜画兰,以寄孤清之致。拟恽寿平能乱真。中岁皈心净业,深于禅理,诗、画更不多作。著《听秋轩诗集》。

潘思牧画山水赋色淡雅,刻画精细微可人,与骆绮兰诗意完美贴合;王文治书法潇疏秀逸,形成左右呼应,相得益彰。

王文治作为京江文坛领袖,在朝野中声誉卓著,其对京江文人士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思想和审美深刻影响着京江的画家群体。因此,可以说王文治极大影响了京江画派,乃京江画派之先驱。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室名柿叶山房,江苏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探花,官翰林,出任云南姚安府知府。曾掌教杭州崇文书院。工书法,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并称“翁刘梁王”四大家。

王文治录骆绮兰所作《纪梦诗》自序、跋文

王文治为此册题签、题耑、录诗文八首,题跋,字数之多、篇幅之完整实为少见。作为京江画派领袖,王文治为女弟子纪梦,这一举动打破了当时的世俗常规,足可见对骆绮兰的重视程度之深。

上款人骆绮兰出生于书香世家,比起许多闺秀诗人,骆绮兰的人生境遇并不顺利,但是通过投入袁枚、王文治门下,骆绮兰拓展了自己的社会交游网。

骆绮兰[清],女,字佩香,一字秋亭,江苏句容(今属江苏镇江市)人。江宁龚世治之妻。曾向袁枚学诗。有《听秋轩诗稿》四卷。

骆绮兰著有《听秋轩诗集》(1795年)六卷,乃由王文治代为刊刻,并进行校勘。本拍品的题跋者袁枚、王文治、曾燠三人,皆为骆氏《听秋轩诗集》作序。此后骆氏又出版了《听秋轩赠言》(1796 年)与《听秋轩闺中同人集》(1797 年)。

其中,《听秋轩赠言》收录了多达 106 位文士题赞其诗歌或绘画的诗文,除袁枚、王文治外,还包括毕沅、姚鼐、张问陶、法式善、吴锡麒、赵翼等众多乾嘉之际政治界、学术界、文化界的代表者。

本篇袁跋气息静穆平和,极具书卷之气此时袁枚已年过八十,依然为女弟子题长跋同样赋诗八首,对应骆绮兰八首《纪梦诗》

骆绮兰传世作品不多,但她积极参与袁枚、王文治友朋圈中各类诗词书画雅集,还时常延请众多名士为其画作题诗。骆绮兰的例子能够呈现当时一部分闺秀作家文学活动之广度。

本册绘图者潘思牧为潘恭寿族弟,他与王文治的交往源于其兄。与潘恭寿一样,潘思牧本款作品流传甚少,时常由王氏代题或经由王氏题咏。

潘思牧是一位高寿的画家,他的创作旺期横跨了“京江画派”整个盛衰浮沉,是京江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与张崟、顾鹤庆为“京江画派”三大骨干。潘思牧通过绘事,积极参与进以王文治为中心的镇江地区文化圈中。

王文治为此册题签、题耑、录诗文八首,题跋,字数之多、篇幅之完整实为少见。

本册中骆绮兰《纪梦诗》八首,记述她在梦中登天、渡海、登科、从军、种田、隐居、求仙、学佛等事,诗句清新俊逸、恬淡新巧,极具画面视觉效果。

骆绮兰作为闺阁诗人,受到当时社会的诸多制约,她只能以《纪梦诗》寄托自己的抱负,而王文治、潘思牧将她的梦境实体化,呈现出京江文人的浪漫情怀,宛若栩栩然的蝴蝶,联通了梦境和现实。

本册题跋者皆为名家,拍品来源清晰,流传有序。

袁枚跋文收录于《听秋轩赠言》卷三《题佩香女弟子八梦图》,为袁枚最晚年小楷经典之作。且题写跋文时袁枚已年过八十,依然为女弟子题此长跋,说明直至袁枚去世前,他与骆绮兰都保持着真挚且密切的交往。本篇袁跋气息静穆平和,极具书卷之气。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官江宁等地知县。以诗闻名于时。著《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听秋轩赠言》卷三,[清] 骆绮兰撰,清乾隆六十年(1795)金陵龚氏刻本

曾燠、潘奕隽随后题跋,同治癸亥(1863)年,吴云和许仙圃分别题跋。之后是册进入宗源瀚收藏,1866年宗源瀚为之作跋,跋文中概述许仙圃生平,并对此套册页赞赏有加。后又为宗湘文幕友沈梧所藏。本册外观为民国旧装裱,附带老布套,保存品相极好,值得收藏。

曾燠、潘奕隽、吴云等先后题跋 本册外观为民国旧装裱,保存品相极好

此京江送别图卷乃张崟为查林所绘,卷后题跋累累,是查林历三十余年精心呵护而成。是卷不仅是张、查二人往来的重要史实数据及见证,也完整呈现了查林爱艺术、重情义的自我形象,以及其一生足迹交游的缩影。

上款人查林出生名门,为天津水西庄查氏后裔,是湖南巡抚查礼之孙、大理寺少卿查淳之子,诗学出自王文治门下。

2023西泠秋拍

张崟 画,韩崶、张敦仁、顾鹤庆、宋翔凤、黎讷 等近二十家题  为王文治弟子查林作 京江送别图

设色纸本  手卷

1799年作

引首:106.5×26.5cm  画心:123×27cm

题跋:109×28.5cm 161.5×32cm 370×32cm

著录

1.《忆山堂诗录》卷六,[清]宋翔凤撰,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道光五年(1825)增修本。(宋翔凤题跋)

2.《还读斋诗稿》卷八,[清]韩崶撰,清道光七年(1827)刻二十四年(1844)续刻本。(韩崶题跋)

说 明

查林上款并题跋。伍有庸题引首。龚立海、彭蕙支、韩崶、胡翔云、查世官、魏瀚、张敦仁、孙韶、顾鹤庆、宋翔凤、黎讷、史昺等题跋。

此卷乃张崟为查林所绘,卷后有近二十家题跋。本卷经重修装池再题跋,是查林历三十余年精心呵护而成,现长8.7米。是卷不仅是张、查二人往来的重要史实资料及见证,也使卷中张、查、顾、韩等人的真挚情谊跃然纸上,更是完整呈现了查林爱艺术、重情义的形象。

上款人查林出身名门,早年间随父游历于苏锡常镇等地,并与当地名士结交。此作完成于查林18岁离开镇江欲北上归家之时,正参与纂修《嘉庆丹徒县志》的张崟绘此以送别,画面描绘友人西津渡口握手赠言,远望焦山与金山之景,以表对这忘年交的依依惜别之情。

此卷为张崟早年佳作,题跋者包括京江画派最初两代代表人物,可谓是见证京江画派的诞生与发展,后又随查林游历四海,让京江画派与其他各地文化圈交流接触。

上款简介

查林(1782~1832),字桂一,号茂亭,又号花侬、松生、守樗,顺天宛平(今属北京)人,祖籍天津水西庄人。查礼之孙,查淳次子。诗学出自王文治门下。国学生,官至南宁州知州。敕授承德郎,诰赠奉政大夫。工画墨梅。著有《花侬诗钞》。

查林自少时便常随父亲查淳辗转,据考,乾隆五十八年(1793)四月,查淳补授江苏常镇通道员。因此,十几岁的查林便常走访于苏锡常镇等地,结识往来当地的文坛名彦,并与丹徒名家王文治、刘端临、张崟、顾鹤庆等结为师友。

画面描绘友人于西津渡口握手赠言,依依惜别的情境张崟更在款识中赞查林气度风雅,言及二人相交钦心数载得以缔交

张崟年长查林二十余岁,二人自查林少年时相识,可谓忘年交。此图画于1799年腊月,时张崟39岁、查林18岁,此时的张崟正参与纂修《嘉庆丹徒县志》。

更为重要的是,本画历经劫难而幸存,此卷辗转数载而重生。

据卷中1805年查林补写长篇题跋可知,本卷因1801年京城雨涝而残损不堪,原卷中诸位名士(如丹徒训导刘端临、丹徒张学仁、丹徒鲍文逵、丹徒戴三锡、丹徒顾鹤庆等)的题跋诗文尽残缺不可读,仅张崟所画留存,故而更为珍贵。

后查林将此图放置匣中,随身携带遍步南北,于1805年重新装池于湖南长沙,并凭记忆补录原卷中所录题跋诗文,期间又请韩崶、顾鹤庆、宋翔凤、张敦仁等近二十家文人相与唱和,可见用心之至。

值得注意的是,顾鹤庆与查氏家族关系十分密切,查林于诗集题注中自言“昔侍先大夫寓居京江,弢庵过从无虚日”。更为重要的是,查林的父亲查淳(篆仙)是顾氏艺术道路上的重要助推人,正是在查淳的资助、引荐之下,顾鹤庆的画技日渐精益,视野更加开阔,逐渐形成“顾柳”之画风,并在短短两三年间名噪都下。

顾鹤庆于本卷重装七年后再跋卷中“张松顾柳”的合体十分养眼

此外,本卷跋者中或只有顾鹤庆一人书跋两次。

第一次跋于本卷残损重装前,约于1800年,顾氏在原卷中阐述其因查林父亲引荐进京,客宿查林家一事。第二次跋于本卷重装七年后,即1812年春,顾、查二人于扬州相聚,书旧句忆往昔。

韩崶与查淳交好,且与查林多有诗词唱和,皆可见载。

关于此京江送别图卷,韩崶在诗集中两次提及,第一次写于1806年,并在诗后作题注曰“原卷为风雨渗漏,诸名士诗已残缺不可读,是卷乃公子记忆补录者”,与本卷查林自跋所述相同。

《还读斋诗稿》卷八,[清]韩崶撰,清道光七年(1827)刻二十四年(1844)续刻本。

《忆山堂诗录》卷六,[清]宋翔凤撰,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道光五年(1825)增修本。

本卷自查林十八岁起,直至其去世前两年,经重修装池再题跋,前后跨越三十余年,现长8.7米。查林对此卷的珍视不仅赋予了本卷第二次生命,也使卷中张、查、张、韩等人的真挚情谊跃然纸上,如今鲜活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张敦仁题跋

孙韶题跋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