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29日,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5周年纪念日。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金融sy2301团支部来到武汉长江大桥下,通过诵读1957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关于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报道和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并与南京市有关现场阅读活动视频连接的方式,送上了武汉大学生对南京长江大桥的生日祝福。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原指1957年建成通车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后来随着小学课文《南京长江大桥》广泛朗读,让更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我的家乡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不只是交通意义上的桥梁,更被看作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又一个精神象征,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从而成为中国人穿越50多年的时代骄傲和难忘的记忆场所。2016年,南京长江大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南京长江大桥之所以“难忘”,在于它是一座“争气桥”。它打破了美国桥梁专家有关长江南京段“水深流急、不宜建桥”和“在南京造桥是不可能的”等预言,也打破苏联专家扬言“中国人没有苏联的帮助、肯定建不成大桥”的蔑视。大桥建设者们硬是克服重重困难,在水深超过70米、江面平均宽度达到1500米以上、桥墩地形复杂多变以及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等种种情况下,于1968年年底全面完成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并实现公路、铁路通车。大桥建设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大舞台,大桥建设者们化困难为奋战的力量、将不可能变成前进的毅力,这其实也是大学生生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有的孜孜以求、永不放弃的逐梦精神。
南京长江大桥之所以“难忘”,在于它是一座“自强桥”。它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时代见证,开创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苏联专家撤走时带走全部建桥图纸和资料,并中断之后所有合作。大桥建设者们面对釜底抽薪的困境,众志成城、团结拼搏、不畏艰辛、勇于担当。很多建设者不顾个人安危,坚持高空和水下作业。每个建设者都表现出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严把质量标准。所有建设者完不成任务不下火线,就是希望早日建成大桥、让天堑变通途。这种天堑架飞虹的拼搏和奉献,展示了大桥建设者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斗志,将鼓舞新时代大学生胸怀家国、追逐星辰,无论遇何挑战,都会“依然一笑作春温”。
南京长江大桥之所以“难忘”,在于它是一座“卓越桥”。它建成便惊为世界殊,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桥梁之最、世界桥梁之最,体现了当时中国智造的坚韧与实力。大桥建设者们针对关键技术和“卡脖子”短板,组织一个又一个技术攻关,先后有1800多项科技成果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如取代国外高强度合金钢、被称为“争气钢”的16锰低合金桥梁钢,突破水下60米极限、谱写世界深潜神话的空气潜水减压法等。同时,大桥雄伟的建筑风格和时代设计,至今仍独具匠心。这种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卓越精神,必将指引大学生们坚定突破自我的勇敢,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以务求最好开辟未来,唱响求是拓新、闪耀星空的青春之歌。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传承是今日最好的祝福。南京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英雄丰碑,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岿然屹立于大江之上。它的每一个桥墩、每一根钢梁到每一颗铆钉,都蕴含着气贯长虹的“时代跨度”、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永远激励着大学生们忠于祖国、怀抱梦想,在新时代跨越各种新的“天堑”和“天险”,在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挺膺担当、争当先锋。
(作者:吴律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