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淮安韩信母亲墓发现盗洞,有5米深。幸而发现及时,墓葬没有受到大的损伤。韩信,与萧何、张良合称“兴汉三杰”,名闻天下。在楚汉战争中,屡建奇功,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再被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韩信被诬为叛逆横死。韩信虽死,精神不灭,他的故里留有与他有关的遗迹多处,韩母墓正是其中之一。
明人画韩信 故宫博物院藏
韩信找了块“高敞地”埋葬母亲
韩母墓是淮安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城南街道先锋村,北距韩信城遗址2.5公里。对于此次出现的盗洞,当地相关部门已展开调查,暂未发现有文物被盗的迹象。
关于韩母,史籍所记不多,其生卒年份、生平事迹均不详。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一段记载,说他曾去韩信故里走访过,“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当地人对他说:韩信没有发迹之前,就有高远的心志。母亲死的时候,他虽穷到无钱安葬,但仍然找一高而敞亮的地方做墓地,他要让坟地将来周围能安置上万人家。司马迁亲自去察看一番,果然同乡人所说那样。
关于韩母墓,淮安当地官方资料介绍:经过2000多年风风雨雨的侵蚀,现韩母墓的墓墩仍十分坚实。从剖面看:封土共分三层,均用白膏泥与红烧土夯筑,可见此墓非一次筑成。韩母墓的形制为大型土坑竖穴木墓,具有楚墓的营造风格,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我们现在所见的韩母墓,高约8米,南北长约25米、东西长约26米,这种规格的墓葬,应是韩信后来重新修建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写道:“信王下邳……又以陵即信母冢(韩母墓)也。”若此说不误,韩信重新为母亲修建坟墓则发生在公元前202年,这一年韩信被封为楚王,建都下邳。
从韩信母亲的墓葬往西二三公里,还有一座大墓,是为漂母墓。
关于漂母,《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也有记载: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韩信由此大受刺激,投军去谋个前程。在他被封为楚王这一年,衣锦还乡,“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这就是“一饭千金”的典故。还有一种说法,此时漂母已经去世,韩信“投金增陵以报母矣”,他以千金之资酬谢将士,请他们在漂母墓的基础上重新修葺,做成一座陵墓的样子,因取土特别多,以至取土的地方都成了大塘,这就是位于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的泰山湖。
至于韩信父亲的墓地,史无记载,已不清楚了,不知是否与韩信母亲合葬一处。韩信本人死于公元前196年,因功高震主,吕后令萧何将韩信诱至长安长乐宫的钟室内,以谋逆罪杀害了。目前,韩信墓有两处,一处在西安灞桥区,一处在山西灵石县。明万历年间的《灵石县志》记载:“韩信岭在县南二十里。汉高帝远征,吕后杀信未央,乃遣人函首而送帝,值帝还兵此处,葬其首级于岭上,后人即其墓庙祀之。”若此说为真,韩信死后躯体与首级分葬两处。
还有多少与韩信有关的遗迹
除了两座坟墓之外,淮安还有多处与韩信有关的遗迹。
地方史学者俞显尧在上世纪80年代曾数次对淮阴、淮安一带的山河进行考察,对韩信遗迹做了究本寻源的考证工作,写成《韩信遗迹真伪考略》一文。据该文,淮安境内还有“淮阴市碑”、“韩侯钓台”、“胯下桥”、“漂母祠”、“韩侯祠”等多处遗迹。
据当地史料,淮阴为秦时所置,淮阴故城位于现在的码头镇,韩信出生于淮阴故城西的一个小村庄,也就是现在的韩王庄。因为是韩信出生地,所以该地在古代就是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不少文人骚客前往。李白、温庭筠、黄庭坚这些名人都去过。“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秋灯点点淮阴市,楚客联樯宿淮水”“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予尝贳酒淮阴市,韩信庙前木十围”……这里古代诗词里的“淮阴市”指的都是淮阴故城的街市。
韩信少时家贫无业,曾居淮阴故城的官巷,即今码头医院附近。巷口附近有“古楚淮阴”石坊和“古淮阴市”石碑。码头镇于1998年重修了“古楚淮阴”石坊,矗立于码头镇西门外。现楚州勺湖碑园内有一块“古淮阴市”碑,这块碑为明代所立,清《乾隆淮安府志》云:“今府市口有淮阴市碑,乃后人所立,非旧地也”。
淮安还有一处韩信城遗址。韩信城在今清江浦区城南街道,筑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土城垣遗址至今犹存。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里写道:“信本此县人,其冢宅处所并存,后受封为侯,因筑此。”冢是指韩信母亲的墓葬,宅是韩信家居时的处所。韩信城遗址东面还有一处高土堆,据传曾是韩信的点将台。在韩信城周围,曾有水井72口,今己全部废除。
韩信遇到漂母时,正“钓于城下”。他是在哪里钓鱼的呢?即今码头镇政府东侧韩信湖南岸。明以前那里建有20米长的钓鱼台,并立“古韩侯钓台”石碑,后因水患,钓台被毁。至明万历年间,此台移建淮安城西门外。1983年,码头镇又在原址重修了韩信钓鱼台。
韩信少年落魄时,曾受胯下之辱,为楚王后,不计私怨,仍令辱他之人任楚中尉。后人便在其受辱桥边立石,上书“韩信胯下受辱处”。他的容忍、克制的精神放到现在也值得尊敬。
此外,淮阴故城也有多处纪念漂母的文物古迹,唐代诗人崔国辅曾到此游览,曾留下《漂母岸》诗:“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昔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码头镇“韩信湖”南岸钓鱼台西5米处即为昔时之漂母岸。
据俞显尧考证,淮阴故城还有韩侯庙、漂母祠,后来也曾在明代移建。
为何多处遗迹在明代移建?
淮阴故城这些遗迹为何在明代移建呢?
大概是水患的缘故。在《韩信遗迹真伪考略》一文中,俞显尧写道:“随着岁月的流逝,河流变迁,尤其是苏北地区水患频仍,从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夺淮,至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其间661年,黄、淮并涨47次,淮安位于古泗水入淮口,曾多次遭受严重的灾害。韩信的故乡也横遭水难,古迹湮废”。他查找到《淮系年表》,上面明确记载:“明万历三年(1575),淮决高家堰(今淮安高堰乡一带);十年(1582)河溢清河县(今淮阴区);十九年(1591)河决清河县;二十一年(1593)河决王家营(今淮安王营镇一带)……”万历年间,淮安数次遭逢水患,移建想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淮安是韩信的故乡,淮安人对这位天下无双的国士充满了崇敬和同情,自古以来,他们就用多种方式去纪念他,哪怕遭逢水患,也要移建他处。现在,淮安还建有韩侯故里和韩侯祠等纪念景点,以及以韩信命名的韩侯大道,延续着韩信文化的历史记忆。无论是遗迹,还是纪念景点,对后人来说,都能从中感受到这位乡贤的精神力量,也是对这位乡贤最好的纪念。
资料来源:
韩信遗迹真伪考略 俞显尧 《东南文化》 1986.1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浦统轩 《华人时刊》 2021.9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