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盐城范公堤
2023-12-30 18:57:20

有人说,海盐文化是盐城历史文化的经线,海堤文化是盐城历史文化的纬线。为了沿海的安宁,同时也为了发展沿海盐业生产和充盈国库,自唐代以降,官府开始组织民力在盐城沿海一带修筑海堤。

常丰堰

为何直到唐代才修筑海堤?这是因为,唐代以前,生产力落后,面对修筑海堤如此纷繁浩大的工程,人们有心无力,只能临海筑墩,潮来时攀上土墩躲避潮水,潮去时复在滩涂上作业。而且,东部沿海远离中原政权,历代王朝除了无限制地索取海盐等资源外,其他一概不受重视。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盛世过后的大唐已经夕晖西落,为振兴国力,淮南节度判官、黜陟使李承沿黄海海滨东岗沙堤,主持修筑了一条由楚州(今淮安市)经盐城至海陵(今泰州市)的捍海堤,延袤71千米,取名常丰堰。有了常丰堰,盐城的海盐生产得以爆发性增长,朝廷也因此大获盐利。

两个前任不简单

北宋年间,常丰堰历经岁月的侵蚀,早已倾圮不堪,迫切需要一条新的堤堰来代替。

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西溪(今属盐城东台)盐仓监,管辖自南向北的梁垛、何垛、小海、白驹、刘庄等盐场。西溪盐仓监是不入流的小官,但范仲淹的两个前任却不简单,一个是吕夷简,另一个是晏殊,他们后来都成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且在文坛上享有盛名。

吕夷简任西溪盐仓监后,他不信海滩栽不出活牡丹的邪,托人捎来了牡丹种子,在滩涂上精心栽培,并围以朱栏加以保护,在他的悉心呵护下,这株牡丹开出了数百朵花,争奇斗艳,一时成为海滨胜景。兴奋的吕夷简为此专门写下《西溪咏牡丹》一诗:

异香浓艳厌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王侯家。

此后,当地人开始效仿,牡丹由此落户沿海滩涂,至今盐城遍布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牡丹园,其中紧靠黄海的黄尖牡丹园,还成为全国“八大牡丹胜地”之一。尤为神奇的是便仓枯枝牡丹园,相传是宋代官员卞济之退隐此地后所栽。枯枝牡丹的枝梗无论何时截取下来,放入火中便可如干柴般瞬间燃烧。枯枝牡丹还有一奇,牡丹本系春花,然而便仓的枯枝牡丹却可在深秋和冬季忽然绽放。正因为其神奇,便仓的枯枝牡丹被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汝珍写入其代表作《镜花缘》。

及至晏殊接任盐官时,西溪已成百花竞绽之地,这也恰恰让偏居海滩而感觉屈才的晏殊感时伤怀,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慨抒怀之作。

范仲淹修堤宏愿

范仲淹任盐仓监时,没有吕夷简、晏殊的诗情画意。他管的这摊事令他头疼万分:沿海一带海堤年久失修,百姓饱受洪涝侵害,百业不兴,很多盐民抛弃家园外出逃荒……范仲淹胸怀大计,见到此情此景,他当然不能当一个“太平官”,他萌生了修筑海堤的想法。但想修筑浩大海堤,谈何容易!

范仲淹为实现修堤宏愿,他提笔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当朝宰相张知白,他向张知白如实反映了沿海水患情况,讲述当地“缓则罹咎,猛且贼民”的征税困境,并表明自己有“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的追求。另一封信写给他的好友、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并向他呈报了一份修筑捍海堰的建议书,信中详细条具工程、费用计划,讲明打算沿常丰堰旧址,在内侧取土修堰,同时疏浚复堆河的构想。

颇值得玩味的是,他写给张知白的信非但没得到支持,反而受到嘲讽,说他越职言事,犯了官场大忌。范仲淹坚定地写信回道:“我乃盐仓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

这时,又有人反对,认为筑海堰后难以排水,极易出现积潦。好在范仲淹的好友张纶极为支持他,张纶在奏章中写道:“涛之患十九,潦之患十一,获多亡少,岂不可乎?”经张纶奏请,朝廷终于批准了范仲淹的修堤计划。

人生知己滕子京

得到朝廷批准后,范仲淹已调任兴化县令,为了修堤大计,他又一次越职行事,跨县来到黄海之滨踏勘海堤,筹钱筹粮,历经两年多的准备,于天圣三年(1025年)征集四万余军士及民工兴筑海堤。海堤修筑不久,进入隆冬季节,雨雪连旬,大海掀起惊涛骇浪,汹涌潮势迫岸而来,冲决了新堤,200多名军士和民工葬身于大海。其他人则惊慌失措,四处逃散。朝廷当权派由此抓到了把柄,弹劾范仲淹。

关键时刻,泰州司理参军滕子京与范仲淹并肩战斗在第一线,果断指挥士兵保护民工,安抚死者家属,稳住了人心。滕子京临危不惧力挽狂澜的举动给了范仲淹很大的支持,被范仲淹视为人生知己。

庆历四年(1044年)春,滕子京被贬谪守巴陵郡,他放下仕途不顺的私怨,勤于政务,组织重修了岳阳楼。修成后,他致信同样遭贬至邓州的范仲淹,请他著文以记。范仲淹收到滕子京的来信,虽然他没有去过岳阳楼,却凭借天赋异禀的想象力,一气呵成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

这悲怆的文字,活生生就是他在黄海之滨筑堤时所体验到的真实场景啊!

“撒糠筑堤”

经历过首战失利后,朝廷下令暂停施工,并派两淮转运使胡令仪到苏北沿海查勘实情。胡令仪曾任如皋县令,熟悉当地情况,也十分清楚古海堤年久失修,每当海潮袭来时,农田、盐灶和百姓生命财产难以保障的现实情况。他察看实情后,与张纶联名奏明朝廷,海堤必须要修。在胡令仪、张纶的支持下,海堤继续施工。

正当范仲淹欲大展宏图时,他的母亲谢氏突然辞世,恪守孝道的范仲淹离任回籍守丧。丁忧期间,范仲淹仍放心不下海堤工程,屡次给张纶写信,请他克服千难万险,务必要将海堤修建到底,并表示若有事故,朝廷追究下来,他愿一人担责。

天圣五年(1027年),张纶担任修堤指挥,组织数万民工于当年秋继续施工,第二年春完成,前后历时四载,终将海堤修成。这道海堤北起庙湾(今盐城阜宁县),向南经盐城、东台,南至南通吕四港,全长300余千米,成为盐城挡海阻潮的历史丰碑,大堤修成后,洪水来时不会把盐灶毁了,洪水退时不会毁了农桑稼穑。外出逃荒的2000余民户回归家乡,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当地百姓感念范仲淹首倡并坚持修堤之恩,将海堤命名为“范公堤”。

范公堤的成功修筑,充分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当时,大堤要筑在何处争论很多。有人提出撒稻糠界定堤址的想法,即在黄海即将涨潮前,沿海岸线堆铺稻糠,待到退潮后,潮湿的稻糠遗留在海岸线上,堤址就是顺着稻糠“划”出的 曲折长线。这一设想被范仲淹采用。待大堤成功修筑后,因此堤是顺着大潮席卷的痕迹而修筑,有效消弭了海洋动力,故大潮对大堤不会造成强大的冲击,据此也就稳固了大堤。

“撒糠筑堤”,可谓是一种人与自然“谈判”的策略,也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智慧。

徐向林 《东方湿地:生物多样性中国样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11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