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的王爷爷本可以好好享受退休时光,但近半年右耳却总会出现闷、堵的情况,有时还会听不清别人说话。难道真是因为年纪大了出现的耳背?抱着疑问,他前往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原来自己是患上了右侧分泌性中耳炎,耳朵闷堵是因为右耳存有积液。然而医生却未做特殊处理,只是让他口服抗生素缓解。服药一段时间后,王爷爷感觉治疗效果甚微。经人推荐,前往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中医师王勇专家门诊。
一针穿刺抽取0.9ml渗透液 耳朵比以前更好用了
王主任了解完他的不适,先行鼻咽喉镜排查是否长有异物。进一步观察鼓膜发现,他原本半透明瓷白色的鼓膜已经转变为橙黄色,并出现向内凹陷,中耳腔内浑浊的积液也无法看到液平。王主任解释,液平指中耳腔内液体的平面,若是积液较少,便能看到一层水平面,但像王爷爷这样看不到液平,就表明当前中耳腔内液体过多,需要即刻抽取。
通过鼻咽喉镜,王主任精准找到穿刺点,透过鼓膜,共抽出0.9ml淡黄色无菌性渗透液,整个过程仅用10分钟。他表示,抽出积液不仅能改善耳朵闷堵的现状,还能加快恢复速度。后期的调理同样重要,四诊合参了解到,王爷爷舌苔黄腻、脉象大而扣、中下焦亏虚,于是为他开具桑白皮、葛根、白芍、黄芪等十几种中药材煎服“开窍”,并叮嘱他每周按时复诊。不到一周,王爷爷耳朵闷堵症状便有明显改善。
“耳朵闷堵困扰了我很久,药吃了不少却始终没有王主任的治疗有效果,现在炎症消下去后,耳朵就像全新的一样,甚至比原来还要好。吃了3个多月的中药,除了耳朵,我的体质也改善很多,人比以前更有劲了。”王爷爷激动的说。前几日来复诊时,他还特意带来一面锦旗赠与王勇主任。
中耳腔内的积液究竟从何而来?
有人好奇,中耳腔比外耳道更深,积液总不会是因为外耳道进水后,没有及时处理遗留堆积起来的,那么这些“凭空产生”的积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王主任解释,耳朵和鼻子是两个相通的器官,鼻咽腔的末端与中耳腔之间有一个连接通道,叫做咽鼓管。咽鼓管靠近鼻咽腔1/3的部分是骨质的,靠近中耳腔2/3的部分由肌肉、粘膜等组织构成,它最重要功能是保持中耳腔与外面大气的压力平衡。但当某些原因导致咽鼓管不通畅时,中耳腔内会慢慢形成负压,此时粘膜开始水肿、血管开始扩张,然后周围的组织会慢慢渗进耳腔,最终用液体代替空气,以此来维持气压平衡。
王主任表示,中耳腔内的积液,无论如何晃动、跑跳或用棉签扣挖,都将无法让其流出,只能通过专业手法抽取。他强调,一旦感觉耳朵出现闭塞感或听力下降,儿童在吞咽时耳部出现涨感、压力感等情况时,在排除鼻咽部长有异物,没有出现急性中耳炎、耳朵充血、突发性耳聋等状况后,需尽快就医,以免让内陷的鼓膜失去弹性,增加后期治疗难度,情况严重者还将面临耳聋、听小骨、面神经等重要结构被破坏的后果。
鼻涕别擤太用力 对症治疗很重要
“分泌性中耳炎是慢性中耳炎的一种,同时也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中,患有严重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和咽鼓管肌肉松弛、功能衰落的老年人更易受到分泌性中耳炎的侵扰。”王主任表示,受凉感冒也是主要诱因之一,相比于成年人又长又直的咽鼓管,儿童的咽鼓管又短又直,加上近期呼吸道疾病高发,频繁用力擤鼻涕更容易对鼻腔后的咽鼓管造成外力冲击,从而损伤鼓膜。
王主任表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需要对症下药。如果是由腺样体肥大引起的,需要治疗腺样体,如果是由炎症引起的,可以使用消炎药物,而王爷爷一开始服用的抗生素更适合因细菌感染的化脓性中耳炎。中药治疗对于中耳炎也有明显效果,但需注意“一人一方”辨证治疗。他补充,若感觉保守治疗效果一般,还可以选择置管手术。
通讯员 屈璟秀 罗鑫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航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