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冰雪之城哈尔滨文旅的火爆,“南方小土豆”这个称呼火了一阵子。但网民的视野几乎都集中在南北方的气质不同上,对“小土豆”这种作物的历史倒没有太多关注。
图源:视觉中国
土豆,原本是蜗居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的一种茄科蔬菜,当地土语叫“巴巴”。1536年,才被西班牙人从秘鲁将它带出来。1565年英国人将它引种到爱尔兰,以后它就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拓展推广开来。
土豆传入我国,大约是在十六七世纪,具体时间谁也说不清。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人们会拿它与本来物种作比较,顺带给起个名字。明人蒋一葵《长安客话》,说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明万历年间,文学家徐渭以土豆为题吟咏,就用榛子、花生、茨菰和芋头来与它作比较。“番鬼茨菰”“番鬼子茄”自然也就成了它的中国名字。
土豆还有一个名字——马铃薯。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福建《松溪县志》。这个称呼,是因它的块茎形态就像是古代悬挂在马颈部的“马铃”。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松溪县志》中的“马铃薯”,是中国本土植物“黄独”。日本学者小野兰山误以为是土豆,将其引进引进日语里。清第一任驻日参赞黄遵宪在其所著《日本杂事诗》中,又将“马铃薯”搬回汉语里来称呼土豆。
土豆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还算是稀罕物,万历以后,北京就有人栽种了,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宫中食用的“土豆”和山药一样,都来自“都中”。到现在,土豆更是大众蔬菜,一年四季都有得吃。酸辣土豆丝更是考较厨师水平的一道基础菜。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