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2月10日讯(记者 张凌发 通讯员 李国平)大年初一上午,镇江宝堰最繁华的民国风情街集结了古镇宝堰最有代表的民俗文化项目“舞龙灯”“送麒麟”“荡湖船”的草根演职人员,这些草根演职人员拿出了平时最拿手的看家本领,或上下翻飞,或左冲右突,或蜻蜓点水般步伐,将一具具以假乱真的道具耍得活灵活现,让围观群众看得眼花缭乱,精湛的演技得到了人们阵阵喝彩。
据这次民俗文化表演的领队——宝堰古镇文化艺术团负责人汪连鸿介绍,宝堰古镇有着4000年的历史,早在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几千年来宝堰境内孕育了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特色的几大系列文化,最具代表的要数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南乡田歌和民俗舞蹈《宝堰双推车》。宝堰在漫长的历史中有“吴头楚尾”的地理位置,丹徒的“南乡田歌”可追溯到7000年前农耕文化时期。宝堰南乡田歌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7年丹徒南乡田歌被列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宝堰镇搜集、整理、编排的南乡田歌《车水号子》《耘耥号子》《牛耕晨曲》,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特别是重要节假日,都活跃在各村的乡间地头,还七十多次获得了从区级到国家级的一、二、三等奖。在传承人上宝堰也下足了功夫,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失传,目前展示这些民俗文化的年轻人就占了百分之八十,而且宝堰中小学生中已经有120多名孩子在学习接棒。
宝堰有六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特色。舞龙灯发源于宝堰镇后亭村,现在宝堰古镇文化艺术团的年轻草根演员们已经将后亭村古老的龙灯舞出最精彩的动作。舞狮子发源于千年古村丁角村,丁角原是千年之前镇江南乡的大镇,后因水道枯竭而衰落,但是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一直深藏民间,现在每到节假日当地村民都一展狮舞的风彩。荡湖船发源于徐巷村,徐巷村也是千年大村,修编于南宋初年的《徐氏宗谱》目前保存完好,民俗文化活动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汪连鸿说,除了以上几个开发成功的民俗文化项目,艺术团近几年还开发打造出了“送麒麟”这个即将失传的民俗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天的古镇宝堰民俗文化活动除了将这些民俗文化展示给群众,还用这些经典的民俗文化向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和突出贡献的参战立功老兵拜年,今年9旬的抗美援朝老兵卡金玉老两口看到来向他们拜年的队伍如此隆重,激动万分,连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这些辛勤付出的艺术团的演员们,今天实在是太高兴了。”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