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小写意”绘就非遗大传承
2024-02-11 21:23:16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配上扇骨之后,扇子的实用功能与书画的观赏功能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扇文化。随着时间沉淀,如今,扇面绘画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六合区,有这样一位匠人,他将自己对艺术的认知凝结在一幅幅小扇面上,以数十年的坚持与热爱,让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他就是画家张毅(大墨)。

四十载淬炼,“匠心”成为定力

走进大墨艺术工作室,画室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大小形态各异的扇面映入眼帘。张毅正专心致志地在扇面上作画,他目光如炬,紧盯着扇面,随着他的笔触,一只栩栩如生的鸟儿逐渐在扇面上展现出来,鸟儿眼神灵动,仿佛正注视着画外的世界,随时准备展翅高飞。

张毅1964年生于江苏南京,师从著名书画家晏济元先生,作品多次刊登于《美术报》《江苏画刊》《中国文化报》等刊物。“我从七岁起学画,二十多岁时开始研究扇面绘画。”已步入花甲之年的张毅提起他与扇的故事,仍充满精神、侃侃而谈:“将中国画艺术融入扇面,其实没有想像中简单。扇面的尺幅决定了画师在绘画时既要考虑画面的整体布局,又要兼顾扇面的独特形状。”中国画通过大片的空白来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的意境,经过近40年的摸索实践,张毅已经能将留白艺术与扇面的形状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善于观察,让平凡之美跃然扇上

醉心于扇面画的张毅,逐渐发现花、鸟、虫等“小写意”的作品与扇面的适配性,并从生活中不断汲取灵感,画出别出心裁的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如今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优美,其实身边都是美好。”张毅并不拘泥于去风景名胜采风、积累,平凡如道路两旁的行道树、绿化带中种植的花材、公园里的各种鸟类,在他的眼中都是值得描绘的内容。

这双擅长发现美的眼睛,让张毅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因为平常积累得多,所以我创作的花、鸟没有一样的,我从不画重复的画,平时看到的美景,全留在我的脑子里面。”张毅说道。

珍视文化,绘就非遗传承路

张毅深信,只要用心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每个人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通过画笔展现出来。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并致力于将这份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我希望能够将艺术传承下去,因此我现在首先教孩子们学习美术基础,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创作。”

目前,张毅已经收了第四批学生,他所教导的孩子们在去年的全国少儿书画比赛中表现出色,其中90%都获得了奖项。“扇面画的经验让我对构图比较有心得,我也注重教授这些基础技巧,帮助孩子们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让他们在未来的创作中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

此外,张毅还积极参与各类书画进校园、进企业及非遗传承宣传活动,“非遗没有人学,年轻人不肯学,这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大困境。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传承非遗的努力,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我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措施来保护、传承各项非遗技艺。”

新江北报全媒体记者 朱葛嫣然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