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岱读史 | 髡残自谓平生“三惭愧”
2024-02-19 16:05:43

明末清初有个画家,无论是名字,还是性格,都非常特别。他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髡残是他的法名,他有两个字,一个叫石溪,另一个叫介丘,他的号更多,以白秃为主,又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

髡残的性情寡默,刚烈耿直,脾气还十分倔强,是个非常难以相处的人,就连他的弟子们都离他八丈远。他削发为僧后,就开始云游四方,一直到了43岁以后,髡残才结束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定居在南京,先是住在城南的大报恩寺,后又迁居牛首山幽栖寺。

    山水四景之冬 清·髡残 大英博物馆藏


在南京,髡残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人生的挚友,一个比他还要“夹生”的人,那就是比他年长八岁、人称“骨鲠”的程正揆。两个“夹生”的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好朋友,又因髡残字石溪,程正揆号清溪,他们在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于是当时的画界给他们俩起了个组合名,称之为“二溪”,大概是对这个组合名很满意,髡残和程正揆还合作画了一幅《双溪怡照图》。

正因为是知己,才会彼此懂得,程正揆曾在《石溪小传》中记载了髡残的一段往事:“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

原来髡残的孤僻寡默是有原因的,他是个爱国青年,参加过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于常德桃花源。那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让髡残变得更加痛恨清代朝廷,也更不愿与人打交道,但也因此充实了髡残的胸中丘壑,丰富了他绘画生涯的经历。深山避兵生活虽然艰难,可也正好亲近了大自然,为髡残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古代,杰出的画家很多,但充满了个人思想性格特征的却很少,而髡残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曾非常傲娇地说道:“拙画虽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他长期深居山林,侣烟霞而友泉石,踯躅峰巅,留连崖畔,常常以大自然的旷达与人生坎坷、世俗机巧相对比,使得他的作品中题跋诗歌多作佛家语。在他看来,禅机画趣同是一理,无处不通,如《禅机画趣图》轴、《三冬入华村图》轴,《物外田园图》册的诸多题跋,大都是借画谈禅,因禅说画。

而髡残的山水画,师法黄公望、王蒙,笔法苍劲有力,喜用秃笔渴墨,但却笔法自然,擅于在画平凡的景物时,表现出更深远的意蕴,于平淡中见幽深。他与石涛、弘仁、朱耷并称“清四僧”,又与石涛并称“二石”。

到了晚年,髡残的身体越来越差,不便出行,于是落脚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为此他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因为与南京有着如此之深的渊源,髡残的很多画作里都是南京的景观,如存世代表作《报恩寺图》,以南京聚宝门外(现中华门)报恩寺为主,通过提炼,展现了当时金陵之地的磅礴奇异的气象,而他的《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又以繁密苍劲的风格,绘出了平淡中见幽深的意蕴,这三幅画现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金陵小岱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