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阮籍的江苏后人故事
2024-02-22 16:04:47

我国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在历代“竹林七贤”的排序中,阮籍总是名列第一。

鲜为人知,在江苏淮安区(旧称山阳)亦有阮籍后裔,后人承其遗风:阮学浩、阮学浚、阮芝生均为进士,“一门三进士,七世两乡贤”,反映的就是阮氏在江苏处于鼎盛时期状况。

原籍河南开封尉氏县阮籍后裔,后祖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十九都枣儿村,1368年,由阮武德以“武功显明”奉命随大河卫定居淮安府山阳县淮城北郭家墩,建阮家池,成为淮安始祖。经过阮氏几代人努力,成为当地显赫大家族。

    《山阳阮氏家谱》


阮籍:放荡不羁,阮旨遥深

阮籍(210-263年),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三国魏国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母亲是曹操同族。

建安十七年,其父病逝,留下母子相依为命,幸得魏文帝关怀。他天赋禀异,相貌出众,研习儒家诗书,同时酷爱习武。正始八年(247年),阮籍与王戎父亲同任尚书郎。后因病免职,又受曹爽征辟,招为参军,遭其婉拒。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氏独揽朝政。40岁的他被迫做司马懿从事中郎,因而唯有喝酒,一解千愁。嘉平六年(254年),高贵乡公曹髦即帝,司马师为笼络人心,大肆封官晋爵,阮籍也被赐为关内侯。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卒于军中,其弟司马昭继任,阮籍请求到东平任职,然十余日就召回,任司马昭从事中郎。司马昭想拉拢他,让儿子司马炎娶其女。阮籍无奈,一连数天酩酊大醉,最后就此作罢。甘露元年(256年),阮籍作步兵校尉,虽是武职,不执兵权,更不会引起司马氏猜忌。

景元四年(263年),他在写完这篇《劝进表》仅两个月后去世。回顾他的一生,虽先后任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幕僚,但都若即若离,这也是阮籍狂妄却善终原因。作为“正始之音”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等,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言其“阮旨遥深”。

诚然,他胸怀建功壮志,但厌倦政治倾轧,佯狂避世,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他和嵇康等人缔结一个“志同道合,豪放不羁”的竹林七贤群体,不啻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风景。

阮学浩:乾隆称儒臣,筑草堂泽后世

阮学浩(1702-1764年),山阳阮氏十二代,字裴园,号缓堂,清代淮安府山阳县人。生于康熙壬午年,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编纂《世宗皇帝实录》《大清会典》等历史文献,提督湖南学政,刑部右侍郎加二级,赠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参议,著有《教学遗规》《四礼翼注》等。

雍正年间,丽正书院和魁文书院经常延请其讲授治学。阮学浩见府、县学维修不善,便创立公益团体“洒扫会”,邀约乡绅集资修葺。漕运总督杨锡绂和铁保为“洒扫会约”题序。此外他将家中书籍赠送给丽正书院,供诸生攻读。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他陈情辞官,回乡奉母,编修《淮安府志》,后迁居勺湖南岸。据《淮安府志》载:勺湖因修筑淮安城形成,古称放生池,与萧湖、月湖同位于古运河东岸。清初,望社诸君常于此饮酒赋诗,讲学聚会。他看中这里文脉,因而在湖中建草堂,课士读书。在他引领下,草堂学生,操行为文,必合规矩;其言语行为,各有风度。于是江淮左右郡县,官私之学,惟草堂称盛,勺湖之名大著,诗云:“入学勺湖草堂,取青紫如拾一芥。”

    勺湖草堂

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皇帝二次南巡,阮学浩在淮安红花埠迎銮,进献诗册,得到乾隆帝称赞,获赏大缎一匹;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第三次南巡途经淮安邀见阮学浩,亲切询问,赏赐大缎一匹。

乾隆二十九年(1764),阮学浩殁后,弟子们仍定时来草堂相聚诵读,久而不废。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黄河老坝口决口,水漫淮城,草堂被毁。越二年,阮学浩门生,淮安知府荆如棠来淮,寻其旧地,恢复草堂原貌,捐俸“辟地而扩之为勺湖书塾”。阮先生长子阮葵生,请人绘草堂图卷,当时名人文士相继题跋,成为盛事。今天留存的《勺湖草堂图》可看出勺湖草堂的历史风貌,由题词看来,该图是清代著名画家王宸应“吾山大兄”嘱托所作,此“吾山大兄”即阮学浩之子阮葵生。

阮学浚(1705-1779年),阮学浩胞弟,字澄园,号姜村,年十八补诸生。雍正壬子年(1732年) 举人,次年会试中殿试二甲进士,入值翰林院,初授庶吉士。乾隆元年授编修,兄弟二人前后中进士,同入词馆,同修皇家典籍,有“淮南二阮”之美誉,多次奉诏入宫和诗,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

    《阮氏笔训》封面


阮葵生:长于政事,《茶余客话》著青史

阮葵生(1727-1789年)字宝诚,号吾山,山阳人,阮学浩长子,是载入《清史稿》的诗人、散文家和法学家。

为政清廉和读书育人是阮氏家族信念,《阮氏笔训》是阮葵生祖父留下的家训,因而对他寄予厚望,带在身边教养:1737年,随父入京;1742年,随父入湘,凡三年。

据《光绪淮安府志》记载:1752年,阮葵生乡试中举;1761年会试得选,以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历官刑部郎中、河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史参议、刑部右侍郎。

他官刑部二十多年,执法公正,“熟精法律,屡决大狱”,誉为“司寇公”。史载因上朝时骑马受伤,乾隆帝特赐予乘轿礼遇。他居京师期间,交游天下名士,同徐乾学、纪昀交往甚密。京师有座“松筠庵”是明朝杨建成故居,后改为祠堂,年久失修,阮邀请同仁捐资修复,并在京建“淮安会馆”,使在京淮籍人士居住。他还把书斋命名为“瓶花书屋”,作为文人雅集的场所。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开设《四库全书》馆,阮葵生承修《西域志》及《同文志》二书,乾隆帝称赞:“汝父儒臣,能文章,汝复长于政事,当益勉之”。

他赞助父亲创立“洒扫会”,乾隆丁未初(1787年),成功购置义田,并为《洒扫会约》撰写文章,带头日捐一钱,逐年积累,“洒扫会”资金充足,他用息银修建两庠文庙,《洒扫会约》中提及“崇圣殿等文庙建筑的修缮”。此外,迁居淮安东门街建花园式“太史阮公祠”,供学子拜祭阮学浩先生。为振兴草堂,同年三月(1787),他邀请好友纪晓岚来勺湖草堂讲学并题词,后人手中珍藏该题词。

他一生著有《七录斋诗文集》等,影响最大是《茶余客话》,原书有三十卷,旧时通行节本仅有十二卷,内容包括政治、历史等,还记载清初典章制度及入关前后等史料。

弟弟阮芝生,字秀储,号谢阶,过继给叔父阮学浚为子。从学于浙江天台齐召南,研究经世致用学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任内阁中书、永定河北岸同知等职,著有《咏素斋集》《退朝堂笔记》等,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其诗作大为称赞。

阮葵生育有二子,长子阮锺琦,终身未仕,秉承家族遗志,监督“洒扫会”,同时恪守《会约》,严禁贪污。乾隆五十年(1789年),阮葵生不幸“中风”病逝,归葬于淮安城东七里塘阮氏墓地。其之后的阮钟瑗(1762-1831年)亦是杰出者,先后上书汪廷珍,向李宗昉秉笔推荐淮人儒林,著《修凝斋集》,《山阳艺文志》收录其著作多篇。

    阮式


阮式:辛亥烈士,孙中山为其挽联

阮式(1889-1911年),字梦桃,号翰轩,山阳人。其高祖阮学洵是阮学浩胞弟,字少泉,雍正九年秀才;祖父阮效曾,字砚荣,清道光丙申秀才;父颐隆历任泰兴、赣榆等县训导。

1903年,他进入江北高等小学;1904年,应县试,成为秀才,涉猎新学;1906年,考入南京宁属师范学校,结识周实,成为至交。毕业后,几经辗转,1910年回淮,在山阳高等小学校任教。1911年6月,他与周实两人建淮南社,与南社相呼应。

1911年秋,南社李瑞椿在上海创办《光复学报》,邀其撰稿。10月,武昌起义捷报传来,四方响应,两人亦商讨光复大计。他俩在淮南社基础上,组成学生队,后改为“巡逻部”,二人改任正副部长,担负全城守卫之责,荷枪实弹,日夜不辍。

11月14日,巡逻部在周阮号令下,召开山阳光复大会,知县姚荣泽不肯出席,与会士绅默不作声,他严厉痛斥,令乡绅心惊胆颤。次日,周阮所请江北都督兵士到此,二人出城迎接招待;姚荣泽也率卫队持械到来。他先呵责姚荣泽昨天未到会,并诘问漕银数目及存地,然而姚荣泽等暗中已设杀局。

11月17日上午,姚命人召集何钵山、秦少文、阮钵香等豪绅密谋。午后,姚等设计诱骗,将周实枪杀于府学宫前;随即派人率兵来到阮家,劫持阮式到府学,残忍杀害。

当时二人事件震惊全国,民国元年,柳亚子时任总统府秘书,闻讯奔走呼号;孙中山多次下令查办该案件并挽联哀悼:“喋血于孔子庙中,吾道将衰,周公不梦;阴灵绕淮安城上,穷途痛哭,阮籍奚归?”其留下著作有《梦桃杂剧》《翰轩丛话》等。

1913年,其胞弟阮式一辑录编校《阮烈士遗集》于上海印行。

今天,阮葵生后人用平凡守望名门之后的光环,尽力保存好祖宗留下来的书画,仅乾隆年间36位大臣与阮葵生的互致信函真迹就有百余份。勺湖公园也历经沧桑,几度修缮,成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亦是古城尊师重教的标志。

李颖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