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永祎:水与《水做的江南》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2-29 15:35:10

江南是什么?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美景,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怅然,也是聊赠一枝春的情调。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在江南水乡的碧波荡漾间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画下烟雨江南的胜景。江南是公认的水乡,这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水也塑造了江南文化的根基。

在文艺评论家、作家、江南文化学者张永祎的散文集《水做的江南》中,他为读者们建构出了一个婉约静谧的江南世界。为什么会将“水”作为高度概括江南文化的意象?近日,张永祎接受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采访。

张永祎对于江南文化的兴趣发轫于大学时观看的《早春二月》和《小城之春》两部电影,“‘二春’影片除了春意盎然的故事和春风料峭的情节外,都不约而同地描绘了春色满园的江南水乡的景色之美。”张永祎表示,最初对江南文化是兴趣,渐渐领略到了其中的兴味。近年来张永祎撰写发表了诸多关于江南的文章。在散文集《水做的江南》中,我们可以阅读到如诗如梦的江南雨,时光深处的福山村还有对《桃花扇》《白蛇传》等艺术作品的赏读,“水”之意象贯穿全书。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江南文化,我的回答第一是水,第二是水,第三还是水。”张永祎表示,在他看来,水是凝聚江南文化的前提基础,也是江南之所以成为江南的核心总纲。“江南文化是在水中泡大的文化,是一个从水中走来的水灵灵的文化。人水合一,水人一体,江南文化的最终成果就是江南人,因此,江南人身上的那种诸如海纳百川、生生不息、锲而不舍、惊涛拍岸等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都是江南人长期与水打交道而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和发散到方方面面的点睛之笔。”

我们要读懂江南文化,要看的就不仅是粉墙黛瓦,不只是莺歌燕舞,更不局限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江南文化是复杂多元的。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曾表示近些年来江南文化研究风生水起,从多方面运用、弘扬、阐释甚至开发的角度来看,《水做的江南》在江南文化的建设和传承方面具有优势。张永祎认为,对于江南文化的研究和江南文脉的推广具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对于江南文化本身有着重要意义,“历史上江南确实存在不同的边界和范围,但我认为江南是与中原、关中、岭南等相对应的概念。”在他看来,江南基本等同于长三角,这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凝聚力,“加强对于江南文化的研究,必将不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继续向前发展。”

第二,江南文化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江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自豪和坚持文化自觉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江南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对于世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江南文化具有温婉雅致的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建有江南园林或吸收了江南文化的元素,江南文化走向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张永祎提到近些年来周庄、甪直、同里、乌镇、西塘等十余个苏浙沪古镇正在携手联合申报“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水路相通、文脉相连、地域相近、风俗相同,确实是极具辨识度的群体,因此坚持江南文化的研究对申遗工作的推动,毫无疑问是大有裨益。”

除了通过撰写文章、发表评论来推广江南文脉,强化江南文化研究外,最近张永祎正在实施“一个人的江南”计划,“我虽然以前就去过很多江南古镇了,但是这次打算从头再来,走一百个江南古镇,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对江南古镇的理解和新的发现。自去年以来,已经去过十多个江南古镇,我将认真总结它们的共性特征,也会注重揭示它们的个性特点。”

青石桥、乌篷船、雨中的小巷、水做的江南,这些都是张永祎难以忘怀的梦里水乡,作为一名“江南文化发烧友”,在散文集《水做的江南》之后,也期待他为读者展示更多元更多面的江南文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