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智慧守护,筑牢野生动植物保护屏障
2024-03-04 14:54:13

今年3月3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全球围绕关注数字科技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创新,我国将这一天的主题定为“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

近年来,常州大力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繁衍场所保护修复,积极部署有关重点区域智慧化建设,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切实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为稳定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常州野生动植物保护主要采用地面网络式观测,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等手段,对全市主要类型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开展了长期观测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正逐步形成网络化发展的格局。

实时监测及时发现

前不久,一则“溧阳燕山公园惊现野猪”消息火了。公园红外线相机多次拍摄到野猪。在距离燕山公园十多公里外的龙潭林场内,30多只红外线相机也处于24小时监测状态,任何动物活动都将触发拍摄机制。

龙潭林场通过设备监测到的野猪

“每3个月就需要更换一下储存卡。整个林场内大概有30多台监测设备。”负责收集监测照片的李茂金告诉记者,每次进山巡设备需要一周多的时间,“这些设备多布设在人为活动相对较少的地方。”记者了解到,不仅是龙潭林场,2022年,溧阳已经实现野生动植物全域范围的监测布设,为保护和科学管理这里的野生动植物提供可靠有效的基础数据。

设备监测到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独花兰

事实上,通过数字科技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掌握野生动植物信息在常州已经成为普遍手段。比如,2023年,工作人员通过监测点在溧阳山区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独花兰。这是该种植物在常州的首次发现。相关部门当即在此加装红外相机等,加大监测、巡护,精准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比如,2023年8月武进建成滆湖塔下鸟类AI智能监测系统,仅9月至11月,系统单次观测到越冬鸟类295只,为近年来数量最多。涵盖雀形目、鹈形目等的22种鸟类,其中不乏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等珍稀鸟类。再比如,为掌握小黄山区域生物多样性现状,有效推进当地物种、生态系统保护工作,2023年,在小黄山区域开展系统监测调查。截至目前,监测调查已记录到高等植物52目127科358属537种;记录到鸟类共102种,隶属于14目39科,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共5种,分别为红隼、画眉、黑鸢、赤腹鹰和林雕。

智能观测动态采集

伴随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分析系统和数据库的完善,针对野生动植物的信息观测与采集为人们营造更好、更匹配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抓手。

鸟类声纹识别

基于荷园生境条件,钟楼区荷园城市公园鸟类AI智能监测站点布设了智能红外补光球机及双光谱重载云台两种视频监测设备,配备AI识别算法软件及数据库,并以人工监测鸟类辅助核验,对荷园中湿地及林地中的鸟类进行实时监测识别收集鸟类的种类、数量、图像及视频等数据信息。在荷园林地林缘处,还布设了类声纹识别一体采集站,主要对荷园中隐藏林鸟声纹进行实时监测,同时监测湿地中鸟鸣声,收集鸟的种类、数量及声纹等数据信息,并结合人工监测鸟类辅助核验。在对鸟类识别监测的同时,对荷园中植被信息、气象信息和水文信息等进行人工调查,匹配鸟类行为生态。

通过设备监测到的野生白颈长尾雉

鸟类智慧识别系统

丰北湿地建设鸟类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同样拥有AI高清视频监测探头和大数据图像识别技术的鸟类智慧识别系统。目前经过系统识别和人工确认,观测站已经拍摄并识别出白鹭、黑水鸡、喜鹊、白骨顶、棕背伯劳等鸟类,为当地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加强保护再出发

当前,常州市正在加快构建以湿地、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监测网络体系。重点围绕长江常州段和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区域,科学布局生态监测固定站点。在金坛长荡湖、溧阳天目湖等一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湿地自动监测站点,配备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通过提高湿地动态监管信息化管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动植物科学保护管理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龙潭林场监测设备

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与相关部门通过协同打造、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形成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新架构,切实筑牢野生动植物保护屏障。力争做到摸清野生动植物物种现状,全面掌握本底资源数据,及时更新完善物种名录;结合监测成果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展示野生动植物自然风貌,加大保护宣传力度;通过持续监测,帮助分析人类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为保护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强化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巡护,对观测中发现的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偷猎等不法行为及时开展打击整治行动;优化调整省级疫源疫病监测站布局,加强野生动物救助。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