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与科学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由科学老师与语文老师同上的一节科学阅读课,到底有怎样的惊喜?3月13日下午,省内外教育大咖,中西部地区阅读、科学骨干教师代表,南京江北新区小学科学教师代表,胡红名师工作室学员代表,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科学教师等齐聚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就“科学阅读”的未来发展展开深入交流。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胡红
语文老师和科学老师同上一节课
“光合作用”原来可以这么教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是科学知识点,也可以是图文并茂的诗意表达。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语文老师赵雪敏和科学老师徐丽姣,为在场嘉宾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科学阅读示例课。借由系列绘本《我的光》中的《阳光的故事·生命之光》一篇,赵雪敏老师让同学们通过沉浸式的朗诵体验,来到了“有生命”的植物世界,徐丽姣老师则从绘本中对光的诗意讲述,巧妙地引入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科学知识。在两位老师的共同教学下,同学们感受了文学之美,习得了科学知识。记者了解到,系列绘本《我的光》用精美的绘画揭示了阳光的“前世今生”,其作者莫莉·班在发现学校的孩子们普遍缺少基本的科学常识后,激起了用绘本这种浅显易懂又极富美感的形式,来让更多人了解基础科学知识的创作欲望。
“这堂课让我感受到,1+1是可以大于2的。”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万江分校综合教研组组长、科学老师王荣珍表示,语文课文《曹冲称象》就是科学课中浮力知识点的经典案例,由此可见,语文课与科学课如果能巧妙结合,一定能达到“双赢”。
让“科言科语”变成“童言童语”
专家沙龙帮科学“跨学科”
南加州师范学院教授、台北市立大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刘淑雯从绘本阅读谈跨学科教学,她以《爸爸的机械鱼》《虫虫女孩》《爱达的小提琴》三个绘本为例,展示了语文课+科学课,语文课+生物课,语文课+科学课+音乐课的跨学科融合成果,“科学的学习中,需要有观察力和思考力。希望同学们能通过科学阅读学习,成为能提问、能设计、能实践的人。”
在沙龙环节,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胡红向高校教授,省、市教研员及一线教师等教育专家、名师发问,期待由南工大实小师生共同进行的科学阅读教学尝试,能在各领域专家们的指导下走向更宽广的未来。
“科学阅读教学使得科学变得有温度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研制项目负责人、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主编郝京华表示,小孩子觉得一切事物都有生命,“科学阅读”让科学与文学结合,使得科学变得有温度,不再冷冰冰,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学习。
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科学教研员杨健对“科学阅读”教学的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表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培养,绝不仅仅是科学老师或者语文老师的事情,希望两个学科不仅仅是“碰到一起”,还要“拥抱彼此”。
据胡红校长介绍,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童创少科院”是该校“童创谷”孩子们开展课题研究,实现创新创造的主阵地,当前,该校正在开展《从“科言科语”到“童言童语”——一体化联盟培养学生科创品质的路径探索》(江苏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此次活动也将成为该课题研究的有效案例。
文字:贺东婷 通讯员 汤文钰
摄影:罗皞
编辑:贺东婷
